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作为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现将其讨论中涉及的重大问题综述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看,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工商服务等行业联合而成。在国外,产业化又称为一体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完全一体化,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农场,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将农业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英国“樱桃谷饲料有限公司”属于此类。二是合同制一体化,这是农工商一体化最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现代化农业国家中。农场或农户与有关工商企业通过合同联系起来,农场向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企业向农场供给生产资料、技术和贷款。第三种形式是以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日本的农工商一体化主要属于此类。

在中国,70年代泰国正大饲料公司为了开辟中国市场,由公司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使公司得以在中国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批“公司+农户”的实践,也有人称之为“正大模式”。1988年8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蒋亚平撰写的评价中泰合资上海大江有限公司的述评,题为《公司+农户·新的生长点》,第一次正式概括了“公司+农户”模式。同年,农业部政策法规司、《人民日报》经济部、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等单位组织召开了理论研讨会,确立了“公司+农户”是农村组织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便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最初的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已在中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也萌生发育出多种产业化组织经营模式,其经营内容涉及种养业、加工运输业、商业等农村各个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原因,理论界观点比较一致。从世界农业发展情况而言,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原因有:①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使农业内部不仅划分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衔接,从而组成一个包括从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到农业生产、收购、运输、加工、包装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在内的有机体。②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农场经营规模较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场,要使生产得到稳步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供销关系,而产业化组织不仅能及时满足农户生产资料、资金和技术的需要,又可帮助农场主加工和销售农产品,这样就是大大解决了农场主供销方面的难题,有利于生产的稳步发展。③产业化生产具有互相制约的机制,通过合同或企业关系,把企业与农场主紧密地连在一起,使参加产业化生产的各个部门有机结合。④从中国农业的情况看:中国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淡漠,市场信息闭塞,参与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弱,而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贸工农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在一定程度上抵销农业的弱质因素的制约,把农民直接导向市场。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类型

农业产业化已是被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武惠恩等在《产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一文和文献[5]、[12]等中,例举了美、法、意、 日等国高度产业化模式(“垂直式”一体化的农业公司,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契约式的一体化组织),韩国的农协和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农业工业化”战略与“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展示了美欧和亚洲等国家走产业化道路的成功经验。

中国农业产业化是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其形式多样,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集团型、行业公司紧密型、集团公司松散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推动型、群体联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型、协会+事业单位型、“公司+协会”联合、股份合作型、能人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等等。有代表性的类型有: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2.主导产业带动型: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经营。

3.商品基地带动型:把开发资源与建设商品基地结合起来,开发一片山水,建成一个商品基地,培植一个拳头产品,兴办一个骨干企业,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4.专业市场带动型: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5.行业公司紧密型:从省到市、地、县设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集团公司。宏观调控、加工销售、外贸出口、生产资料供给、资金投入、科研教育、良种推广及各项服务都由各公司和各级分公司组织经营。

6.集团公司松散型:集团公司在坚持自愿互利,利益均沾的前提下,在全国各地和省市地县发展集团单位,形成以流通为主发展加工推动生产的松散集团公司,并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

7.服务组织带动型:通过发展农科教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实体和市场中介组织,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组成生产、加工、销售相连接的一体化农业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8.科技推动型: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由此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拓。

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这种观点认为, 农业产业化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其基本内涵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头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发展、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 具体说就是以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第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它是在农村对农业(包括林、牧、副、渔各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助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和拓展,形成集经科教、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3)农业产业化是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这种观点认为,“拳头产品(龙型企业、公司)+支柱产业(或基地)+一体化经营”就是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达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最终目标是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

(4)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三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5)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公司+农户+居民,企业+基地, 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科一体化,以龙头企业为主,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组织经营模式。这一观点,强调“一条龙”即一个新型企业,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一个科技服务的载体,一个分流人员的渠道,一个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企业集团。

(6)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 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这一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共同体内各方结成的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

(7)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 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

(8)农业产业化是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 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市场信息,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则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市场。盈亏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合理体现,使三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9)农业产业化又称农业关联产业群, 是一种与发展农业相关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也就是为农业服务的一群产业。这一群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的利益整体。

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和描述还很多,上述各种观点虽不尽一致,但其理论和原理则是相近的。各种观点均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产、供、销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界限,将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联结起来;突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将地区、省以及国内外企业衔接起;突破了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贸诸行业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互补。各种观点都认为,农业产业化应是以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机制功能和系统工程为指导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其目的是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特征。农业产业化有许多可供描述的外在特征,学术界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现归纳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特征是:①广泛运用现代科技,由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成为科学化的农业;②把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资和能量以及资金用到农业生产中,以换取大量的农产品,成为工业化的农业;③农业生产经营走上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由自然经济变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①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广泛使用机械技术;②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③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化,即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科学地组织生产力,以最佳配置资源,取得最大经济效果,在管理工作中采用科学管理方法。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化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

第四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已突破所有制的界限,将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联接起来,形成多成份、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生产组织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跨乡、跨县、甚至跨省、跨国的联合企业;管理技术突破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商、贸、技诸行业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突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把城市与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互补。

第五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①“贸”字当头,以市场为导向,把流通的作用提在首位;②多业联合性和生产规模性;③经济利益是共同体中的维系点,是产业化的突出特征。

第六种观点认为: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高级形式,它具有相当的规模,不排斥社区性又不受社区性局限,坚持开放性;②它是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贸五位一体的综合生产经营实体,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③由于它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开放性,所以在组织和管理体制上把农业和相关联的非农产业部门融为一体;④它把科研开发和教育培训作为其自身基础环节;⑤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集团,它的综合性、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都超出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或一般典型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经济。

第七种观点认为:①农业产业化外延覆盖面很宽广,其中每一行业,又有无穷无尽的服务系列,是一个农业产业群;②科技教育、市场信息、资金信贷服务是发展农业产业群的先导;③农业产业群主体由提供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它农用资料等产前服务部门,技术示范与推广、植保、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中服务部门,和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部门组成。

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运行的确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使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的共同经验是:

1.转动在龙头。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核心,产业化进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经营市场化的程度。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各地都应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点和突破点。通过完善企业承包制,实行股份制,强化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逐步把龙头企业建设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等重要作用。

2.成龙在服务。全方位的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目前较流行的“龙型经济”可以有效地把农民同市场连结起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实现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和商品化。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系列化的综合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包括在信用、运销、科技和培训推广、加工、贮藏等方面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服务。农民则通过合作组织的力量,避免了交易风险,也切实保障自身利益。第二是生产和生活的综合化服务。农民可以通过“公司+农户+居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购买生产资料和日用品,农民一旦资金短缺,还可以通过信用部门的贷放业务,取得生产资金。

3.关键在主体。不论哪种服务体系模式,都必须突出农民作为服务主体的地位。农业产业化之所以能够发育,重要一点就是注重了培育市场主体,农户和公司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关系就是主体和载体的关系,公司和农户共兴衰、共命运、共风险。

4.保障在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基地,农业产业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地建设的经验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产销。据资料报道,现存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大都是从重点户、专业户、专业村起步,以一业或几业为主,不搞一家一户小而全建设。无基地的龙只能是只“残龙”,只要把基地建设好,龙头企业就有了货源保证,反过来又促进产业的规模化。

5.搞活在流通。流通在产业化经营诸环节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稳定的销售渠道,健全的销售网络,中长期的销售合同,是保证货物和资金正常运转的命脉。

6.稳定在机制。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的建立必须抓住关键点:第一,基地与龙头,生产与销售,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经济活动必须要有合同保障。第二,利益共同体内部各经营主体,所得利润要平均化,即达到利润动态平衡。当加工流通企业利润较高时,要通过提高收购价,发放贴息贷款,实行无偿服务等倾斜手段,扶持农户生产,实现互惠互利,因此要有调节各方利益的机制。第三,不论何种服务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有偿提供,使农户负有一种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7.科技为先导。外引内联,积极兴办关联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五、“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我国现有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带有合作制性质,应大力发展。有以下两种论点:

(1)“公司+农户”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 用契约的形式将千家万户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能容纳不同层次的农业生产力,能够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序化程度。

(2)“公司+农户”是由农户或不同所有制单位, 以资金及其它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自愿组织起来,联合经营、按股分红,属于股份合作制组织。

与上述观点截然不同的是,有人将“公司+农户”与合作制对立起来,认为它是“一个应该降温的模式”,并对公司和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的提法提出质疑。理由如下:

(1)公司与农户的经营目的和重点不同, 相加后不利于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公司目的只有一个,即积累资本、增值财富。当农户需要与公司利益一致时农户能够通过公司销出产品,得到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的适当调整。但当农户需要与公司利益发生磨擦时,如农户要求分享农产品高额利润、要求联合起来自销产品、要求公司承担价格风险等,公司不仅很难给予满足或支持,甚至可能反过来对农户施以压抑、控制或转嫁风险。农户由于力量分散,不得不屈从、依附于公司,从而难以实现结构调整。

(2)公司与农户的职能存有差异, 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提高。农户经营需要全面而有效的社会化服务,而公司并不能按农户的需要摆布自己,公司虽有一些服务项目和内容,但总体上难有更大的作用,以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空虚、断档、无法完善。

(3)公司与农户缺乏制约机制,农户的权益难以维护。 公司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惜将农户也作为竞争对手。当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农户生产趋向吻合时,尚能与之同舟共济、共享利益,一旦公司利润减少或经营思想不健康时,就会发生损害农户利益现象。由于农户自身缺乏群众组织,没有对公司的制约监督手段,因而无法保护自身权益。

(4)概念含混牵强,难以操作。按照逻辑学或数学的观点, 只有属性、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而公司与农户无论是经营形态,还是组织形式,均有巨大差别。这二者如何相加,相加后是个什么体制,这一模式倡导者们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具体设计。

在上述质疑之后,一种相对应的“合作制联农户”的观点出台,其实质是:①掺入合作制或股份制内容,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格局,以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协会为聚集点,联合分散生产的农户,筛选市场信息,接受公司的综合服务。②把公司改组为农户入股参加的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社,让农户变为股民或社员,形成“股份公司+入股农户”的模式,从体制上将二者结为一体,向较高境界的市场经济过渡。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实行产业化,使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联系的体系。法国遍布全国纵向横向的联合体对农业的系列化服务支撑着法国的高效率农业。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我国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等探索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等协调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构筑起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新格局。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的衔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动,加快城市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

标签:;  ;  ;  ;  ;  ;  ;  

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