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酝酿出更醇厚、更新的柳绿意蕴--论毛泽东的典故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_艺术特色论文

陈梦家酝酿出更醇厚、更新的柳绿意蕴--论毛泽东的典故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_艺术特色论文

陈醅佳酿香愈醇 新翻杨柳绿意浓——试论毛泽东运用典故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佳酿论文,绿意论文,典故论文,杨柳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3-0084-08

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史,典籍浩淼如烟海,典故多得难以胜数。中国的典故,经历了 数千年以来的人们的反复运用与转述,在保存其原意的同时,又派生出了不少的新意, 因而中国的典故,有着很大的包容量。

毛泽东知识渊博,他在运用典故的时候,有其精妙异常、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艺术 手法,展现着他用典的特有的思想风格。

俗语说:“艺高人胆大”“艺高精品多”。据笔者粗略地统计,毛泽东的用典手法达2 2种之多(已有专文论述)。毛泽东的用典思想风格与用典的艺术特色往往紧相切合,如 用典有评论、不为典所囿、自如地调遣古人古事为我所用等等方面的思想风格,均与其 艺术特色相得益彰。毛泽东不仅有那么多、那么好的用典的艺术手法,其用典的思想风 格与艺术特色,同样是独树一帜,很有研究的价值。

客观地说,用典的手法与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之间,是没有一条“鸿沟”的, 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在探讨毛泽东的用典手法之时,实际上也已 经隐隐可见其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了。只是因为探讨的角度不同,未能专门提及 其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罢了。

如何全面了解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呢?如何能够让人知其用典的思想风格 与艺术特色的庐山真面目呢?因为毛泽东用典方面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多,笔者还须 与探讨其用典手法一样,仍然从“宏观”与“微观”这两个方面去作出分析,这也许可 以窥见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之大概。

一“宏观”角度看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

所谓“宏观”角度看毛泽东的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就是说,从总体上看毛泽 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据笔者手头所掌握的资料,主要表 现在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选用典故数量多,所涉范围广而博

所谓“选用典故数量多、所涉范围广而博”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就是说,毛泽东 用典之量很大,所用之典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明人王冀德《曲律》有云:诗文“不在用 事,亦不在不用事。……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毛泽东书读 得多、故实识得多、典故用得好,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得到足够充分的体现。

一是在凡是可以用典说明问题、简省文字之处,毛泽东往往能使人妙而不觉地用上十 分得体的典故。毛泽东凡是在能用典之处,其典故便可应时而出,由此可见其用典量之 大。比如:“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 上中产阶级地位。”[1](第1卷,5页)

当毛泽东一评及“小资产阶级”想发财的心态时,不失幽默地切合语境地请出了人人 可知的“赵公元帅”。这个“赵公元帅”,是我国民间共同祭祀的财神。在元明时期有 一无名氏在其神话《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赵元帅》中,称其有“买卖求财,公能使 之宜利和合”的赐财功能,因而为世人所崇奉。自宋代以来,他就成了招财进宝的神仙 。毛泽东的这一典故的运用,使这一段话语显得形象生动而且义理精深地展现了对那些 一心妄想发大财当上中产阶级的人的批判风格。

二是在凡是能够运用典故以便获得好的艺术效果之处,毛泽东都可以如囊中取物似地 连用典故。由此我们可见毛泽东用典量之多、用典密度之大。比如:“取缔特务机关。 特务机关之横行,时人比诸唐之周兴、来俊臣,明之魏忠贤、刘瑾。彼辈不注意敌人而 以对内为能事,杀人如麻,贪贿无艺,实谣言之大本营,奸邪之制造所。使通国之人重 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1](第2卷,724页)毛泽东 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周兴,是唐朝武则天手下有名的酷吏,他管理讼事时,数千人遭其 陷害;来俊臣也是武则天手下阴险凶恶的鹰犬,他以打击残害他人致死为能事,诬陷手 法惨绝人寰;明朝光宗、熹宗时的魏忠贤,未发迹时就是一个无赖与恶少。这个无赖得 势后,令东厂特务横行朝野,杀人如麻;明孝宗、武宗时期的刘瑾,特别狠毒狡诈,利 用特务机关四出作恶,冤案堆积如山。

毛泽东在讲到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时,立刻在文中用了4个名人典故,这4个人名,由上 可知,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凶狠的特务头子,他们几乎成了一切卑鄙、无耻、凶残、 阴险、酷吏、刽子手、恶魔的代名词,是世世代代为人们所诅咒的反动黑暗势力的鹰犬 与恶棍。毛泽东在这不足百字的论述中就连用了这4个人名典故,将这4个“著名的酷吏 ”用在国民党特务的头上,用以说明国民党特务的横行霸道、肆意作恶,具有极强的批 判意识,实有“四典”胜千言之妙。

三是取用典故广博,给人以极大的信息量和论说的慎密之感。根据姜观吾先生的粗略 统计:“翻开《毛泽东选集》,从1卷到5卷,在这130多万字的著作中,旁征博引的历 史典籍极多,如《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老 子》《庄子》《列子》《四书》《五经》《山海经》以至《孙吴兵法》等等,涉及的人 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发明家,又有农民起义领袖;既有本国的,也有 外国的,真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2]又据刘高潮先生对毛泽东在诗词中用典 的初步统计:“毛泽东诗词用典的取材不但在时空上与众不同,而且不拘一格,取自于 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凡是能合其情、表其意、注其思的,就犹如大海拾贝,博采广引 。在诗词所运用的70个典故中,有寓言1个,民谣31个,诸子散文11个,历史散文1个, 史书11个,诗词赋35个,志怪、老子、传奇小说4个(按分类统计,当是98个,而据笔者 研究,远不止此数——引者)。这些五彩缤纷的典故,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任诗 人调遣,在诗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题意的作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唐诗词句的借用 ,占全部典故的四分之一强。读起来,触目皆是,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 知识的渊博。”[3]

由此可以推之,毛泽东所用之典故的典源范围之广,思想性之强,艺术水平之高,真 是令人吃惊的。

事实上,笔者目前见到的毛泽东所运用的典故就达3000之多,如果从辞书的角度来看 ,说这就是古今中外以一个人用典故的一本实用典故大辞典,也是不为过的。

(二)选用典故典型化,于人印象永难忘

所谓“选用典故典型化,予人印象永难忘”,就是说,综观毛泽东的用典,在大多数 的情况下,是用作论证事理或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因此,他所选用的典故语料,基 本上是属于具有典型化意义的典故语料。这样的典故语料,一般都是生动活泼、具有浓 郁的故事性、深刻的哲理性和其时的特殊的时代性,因而能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再是毛泽东本人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于中国的一些典故,理解深 透、运用娴熟、恰到好处。这样一来,毛泽东所运用的典故,必然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必然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也必然会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一类所谓 朋友,他们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中间有些人也不假思索地称他们做朋友。但 是这种朋友,只能属于唐朝李林甫一类。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是一个有名的被称为‘ 口蜜腹剑’的人。现在这些所谓‘朋友’,正是‘口蜜腹剑’的朋友。这些人是谁呢? 就是那些口称同情中国的帝国主义者。”[1](第2卷,675页)

“口蜜腹剑”,典出《资治通鉴·唐纪》。作者在其文中用了“口有蜜,腹有剑”一 语,将李林甫一生的所作所为,概括得恰如其分而又形象生动。

毛泽东将这样一位众所周知、众所痛恨的奸相中的典型人物揪出来与帝国主义者相类 比,毋庸置疑,对于鞭笞近百年以来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所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如钢 鞭一笞,有如重拳一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的阶级斗争中,毛泽东 所选用的这一个典故,并通过他那精当的分析评说,让帝国主义者本相毕露地降伏在毛 泽东的笔下,这对于教导中国人民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分清敌友、以免上当,真不愧 为是令人永世难忘的金玉良言。

(三)选用典故灵又活,引人入胜耐思量

所谓“选用典故灵又活,引人入胜耐思量”,就是说,在运用典故时,毛泽东能够在 自己深入把握典故的本义和派生义以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不是机械地、 而是能灵活自如地,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论题主旨,合榫对缝地用上恰如其分的典故。 这样活用典故,并不是所有知识量大的人都能够做到的。还因为毛泽东擅长于洞明社会 事件的变化,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能从社会事件的表相看到其本质,而且记忆力惊人 。故而他胸中所藏之典故,有海纳百川之量,更兼有融会贯通之妙。所以当这一个毛泽东拟用的典故一旦用上去,便会立刻活了起来。

毛泽东的这种用典之“活”,主要表现在:要么使其论述与其所用之典故融为一体, 使你难见其用典之痕;要么使其论述显得精警而有威慑之力;要么使其话语简明扼要、 凝练而意深;要么使其叙述评说引人入胜;要么使其论述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审 美的联想……比如:“……他甚至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来讲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 取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 、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艰 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 三心二意……毛泽东还特别提到那匹白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 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作风,值得我们效法。并以此锻造出他 1961年11月17日写出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些警句:‘僧是愚氓犹可训’、 ‘金猴奋起千钧棒’、‘今日欢呼孙大圣’。”[4](130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延安时 期的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如何把这3句带有经典性的话语讲深讲透,看似容易说 时难。如果仅仅是照其字词去进行解说,则易于导至枯燥无味。娴于辞令的毛泽东巧妙 地突破了常人的解说,他十分灵活地“请来”了《西游记》中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和 白龙马4位神仙。这4位神仙在《西游记》一书中曾各显法术,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就深 深地印在相当多的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毛泽东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优点缺 点的分析与评说,在分析与评说中将抗大的教育方针与之联系起来,进行了形象而生动 的阐释,给学员们以终生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毛泽东用典的灵活程度是令人难以想 像的。

(四)选用典故重创新,评析引申具兼得

所谓“选用典故重创新,评析引申具兼得”,就是说,毛泽东在运用典故之时,不是 生搬硬套地用典故,而是有分析、有批判、有引申、有补充、有加工地运用典故,这是 一种高层次的、飞跃升华形式的运用典故。能够这样运用典故,确非一般学者所能为。 而在创造性地运用典故方面,对于毛泽东来说,确是堪称行家里手。上述各例,已经多是涉及毛泽东那富于创造性地用典。下面再举例予以说明。

一是“以小见大”,升华典故的本来意义。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以典故中的一件 小事,去说明大问题。比如:“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 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 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 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1](第1卷,203页)

关于“林冲一脚踢翻了洪教头”的故事,典出《水浒传》第9回。这是《水浒传》中人 所共知的一个故事。毛泽东在运用这个故事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以小见大”,这么一 个比武当中的小经验,恐怕一般武术师都懂。但是毛泽东就是用这么一个小故事,将其 提升到“战略退却”的大问题上来,将其提升到一个大的军事原则上来,将其提升到反 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具有“速胜论”错误观点的大问题上来。使用这样一个小典故,有效 地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和革命战争服务。

二是赋予典故以新义。这就是说,有的典故,本来仅仅是一个小故事或一种民俗的叙 写,毛泽东在运用中却能赋予其崭新的意义。比如:“‘军队有确实的保障’——这是 买办地主阶级的命根,虽然已被可恶的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几百万,但是现在还剩下一百 几十万,务须‘保障’而且‘确实’。倘若‘保障’而不‘确实’,买办地主阶级就没 有了本钱,‘法统’还是要‘中断’,国民党匪帮还是要灭亡,一切大中小战犯还是要 被捉拿治罪。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 ,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1](第4卷,1382—1383 页)。

“贾宝玉的命根子”,典出《红楼梦》第3回。《红楼梦》在其尔后的25回、94回、11 7回中,均写到了贾宝玉颈上的这一块石头的得与失。得之,则宝玉平平安安,整个贾 府也能相安无事;失之,则宝玉疯疯癫癫,有时竟会不省人事。从而把整个贾府闹得个 沸沸扬扬、丧魂落魄,大祸临头。在《红楼梦》中写贾宝玉颈上的这块石头的得失,这 是中国一种民俗在《红楼梦》书中的形象写照,亦是众所周知的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宝玉颈脖子上的这块石头,一到毛泽东笔下,就将其与蒋介石的军队并列而类比之, 赋予其以讽刺嘲弄意义和全新的政治意义,这不仅是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辛辣讽刺 与嘲弄,而且告诫人们,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一切,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就是 革命胜利的保障。我党我军对于战犯的求和要百倍警惕,千万不要让其假和谈之名,行 保存反革命实力阴谋之实。

毛泽东这样紧紧地扣住蒋介石这个对象适度地用典、创造性地用典,并取得那样异乎 寻常的艺术效果,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微观”角度看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

上面是从总体的“宏观”的角度看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为了对毛泽东 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有更为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笔者拟从“微观”的角度来品味 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这里的所谓“微观”,即指就一个典故的运用中的 更细微的角度去分析品评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死典活用出意境,化腐为奇显风神

毛泽东在谈到用典时有言:“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 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1](第3卷,837—838页)死典活用 ,非千古高手而不能为之。毛泽东正是这样的用典高手。所谓“死典活用出意境,化腐 为奇显风神”,就是说,一些死去了的、腐朽了的典故,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里,在运用的过程中,将其“救活”、化其腐朽之处为神奇鲜活。这样的典 故,同样可以取得十分可喜的艺术效果。比如:“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 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 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 ,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 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 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5](下册,742 —743页)

“《法门寺》里的贾桂”,典出旧京戏《法门寺》。描写明武宗时专权的宦官刘瑾随 皇太后去法门寺拈香,在那里审理一宗案件的过程。贾桂其人是刘瑾的亲信奴才。这出 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郿坞县县令赵廉向贾桂行贿,贾桂就在刘瑾面前为赵廉说情开脱 。当赵廉去见刘瑾时,刘瑾叫赵廉坐,赵廉请贾桂也坐,贾桂回答说:“您倒甭让,我 站惯了。”

贾桂的这一句答话,充分表现了他的奴才性,是对其奴才相十足的形象化描绘。从典 故的角度来看,贾桂其人、其事、其语均是腐败秽行的典型,这当然只能算是一个死了 的典故,是一个腐朽了的典故,是一个不管放在什么地方也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典故。 然而,毛泽东却能发现它运用到在当时中国某些崇洋媚外的人身上的价值,便将其化腐 朽为神奇。他讲到要提高民族自信心时,先对那种以为外国人事事皆好、什么都好、奴 性十足的人进行批判,他的批判方式并不用严厉的措辞,而是顺手拈出了“《法门寺》 里的贾桂”与其进行类比、进行描绘,将那些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 人面前直不起腰、失去了民族自尊心的人的奴颜媚骨的奴才相,借助贾桂这一典型的奴 才相作比喻予以形象的揭示。使贾桂那“您倒甭让,我站惯了”的典意,在毛泽东的讲 话中熠熠闪光增彩,加深感染力和论证力。这样的讽刺批判,可谓入木三分。“《法门 寺》里的贾桂”这一死了的典故、这一谁也不会当作一回事的不起眼的典故,在毛泽东 的笔下被激活了起来,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也就被激活了起来!其教育意义是一般的论 说所无法比拟的。

毛泽东曾经有言:“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 人。”[5](第752页)毛泽东变死典为活典,化腐朽为神奇,这正是他向古人、向外国人 学习是为了现在的中国人的具体体现,为我们树立了活用典故的榜样。

(二)微言大义含哲理,余味无穷意蕴深

所谓“微言大义含哲理,余味无穷意蕴深”,就是说,运用言辞精微、道理深刻的典 故,去表达、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使其余味无穷、意蕴深刻。比如:“第五次反‘围 剿’的序幕已拉开了。毛泽东忧心忡忡,他曾气愤地对前去看望他的人说:‘中国革命 这个宝押在一个外国人身上了。世界上哪有咯样的搞法?要不得嘛!他李德那一套在外国 也许还可以,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嘛,什么打法哟?防御战对堡垒战,这叫做‘叫花子和 龙王爷比宝’,必输无疑罗!……”[6]

“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又叫“叫化子比神仙”,是比喻两者之间相差很大。其典 出自《狮子吼》第3回:“讲到那村的布置,真是世外桃源,文明雏本,竟与祖国截然 两个模样。把以前的中国和他比起来,真是俗话所谓‘叫化子比神仙’了。”“叫化子 ”,有的地方又称“叫花子”。神仙和龙王爷的居住地,都是人们在想像中的神仙与龙 王爷住在藏宝如山之所,万寿无疆、永远快乐之地。这样的境界,在《西游记》等小说 中,都有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尤其是《西游记》中孙悟空龙宫借宝一节,写得那些神奇 的宝贝令人目不暇接,印象永难忘却。因此,“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也就成了一个以 常用谚语形式出现的典故。

毛泽东用衣不被体、终日饿饭的“叫花子”喻指当时弱小的红军,以“龙王爷”喻指 当时财力和武器等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的白军,以“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来喻指红军 与白军拚消耗,去论证这样一种打法“必输无疑”,这是十分形象、深刻无比而又通俗 生动的,是富有哲理而又余味无穷的论说。

(三)把握时代之脉搏,义理精深见宏博

所谓“把握时代之脉搏,义理精深见宏博”,就是说,所运用的典故都极具时代性, 是为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的。毛泽东曾说,学习古人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学习 外国人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纵览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其行文、赋诗、演说,无不 是为了中国能早日进入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这个现实服务的。所以其用典之时,无不紧 贴着时代的脉搏,无不显现其用典义理之精深,无不显现毛泽东知识之宏博。比如:毛 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 句诗当是反用、暗用了4个典故。一是“穷寇勿追”;二是“沽名钓誉”;三是“沐猴 而冠”;四是“仁义”亡身的宋襄公。

“穷寇勿追”,其意为对于走投无路之敌,不能穷追猛打。典出《孙子·军事》:“ 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又《后汉书·皇甫嵩传》亦有云:“嵩进兵击之。卓曰: ‘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毛泽东在这里反用其典,紧贴时代之要求, 提出要狠打落水狗,不能给敌人以立足、喘息之机会,给那些对敌人持“仁慈”观点以 及对帝国主义者有恐惧心理者,以当头棒喝。应运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要求,誓将中 国革命进行到底!

“沽名”即有“沽名钓誉”之意,意为用欺骗手段猎取名声或赞誉。“沽名钓誉”当 由“沽名”与“钓誉”两词合义而成。“沽名”出自《论语·宪问》。《论语·宪问》 中子贡问孔子云:“有美玉于斯,蕴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孔子云:“沽之哉!沽 之哉!我待假者也。”这一对答语中,即有“沽名”之意。据此语意,《后汉书·逸民 列传序》中,认为那些所谓逸名隐者“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脱嚣埃之中……异 夫饰智巧以逐肯浮利者乎!”意即这些人鄙贱苟且,装腔作势,目的在赚取名利。“钓 誉”由“钓名”而来,“名”与“誉”古同义。《管子》卷6《法法》云:“钓名之人 ,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贤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 忘其成功也。”“沽名钓誉”,典出金人张建《高陵县张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钓誉 之徒,内有所不足,急于人闻,而专苛责督察,以其当世之知。”元人宫天挺《死生交 范张鸡黍》第3折:“不是沽名吊(钓)誉没来由。”明人朱权《荆钗记》传奇:“妾今 移心改嫁,前日投江,乃沽名钓誉也。”这是一个用得比较多的典故性质的成语或者成 语形式的典故。毛泽东在这里是概缩暗而用之,即是说,我们不能沽名钓誉,不能像项 羽那样博得鸿门宴上施刘邦以仁义那样的虚名,而是要将中国的革命进行到底。

从表面上来看,“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一典当是明用。然而“西楚霸王” 项羽一生的典例故实很多,根据“沽名”一典的典意,这里的“霸王”一典,当隐指项 羽被人讥为“沐猴而冠”的故实。“沐猴而冠”,意为讥讽人虚有仪表,若猕猴着衣戴 帽,徒具人之形而已。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有云:“人或说项王曰:‘关中 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 王闻之,烹说者。”在毛泽东的这一诗句里,暗用了“沐猴而冠”中的“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句意。当然也暗用了项羽在“鸿门宴”中空取“仁义”之 名而放走了刘邦,最终为刘邦所败、自刎乌江之典意。

中国的历史丰富多彩。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之外,往上推之,亦 有以假意让位,以“仁义”起家,欲以“仁义”称霸,欲以“仁义”扬名,并以“仁义 ”指挥战争,终以“仁义”败亡难圆霸主梦的宋襄公。毛泽东是大军事家,是用典的高 手,一句“不可沽名学霸王”,句中的“霸王”,实有“一石二鸟”之妙,除了指项羽 之外,笔者以为,亦有指被毛泽东讥之为“蠢猪式”的宋襄公之妙。

毛泽东两句诗中四个典,虽是纳中国历史千古之风云,然均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实可 抵得上一篇万言论文。

(四)深入浅出人人懂,喜闻乐见易记诵

所谓“深入浅出人人懂,喜闻乐见易记诵”,就是说,擅长于选取浅显易懂的典故, 去说明深刻的道理或阐释艰深的内容;或是某些典故虽然内容比较艰涩,但是在运用之 时,以浅显的语言予以表述出来,让人喜闻乐见、易记易诵易理解。深入浅出地运用典 故,是毛泽东用典艺术中最为显著的一大特色。比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 ,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第4卷,1496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典出《老子·74章》。典意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 么用死去威吓他们呢?这又有什么用呢?!

毛泽东运用这一典故的目的是:当中国人民的革命将要取得全面胜利之时,以美帝国 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以封锁等手段,将即将要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 襁褓之中。毛泽东在这里借用老子的这一名言,向所有的帝国主义者发出了严重警告, 显现了中国人民顶天立地的硬骨头精神。

毛泽东所选用的这一典故,虽说是几千年前的老子的话,但是,对中国相当多的老百 姓来说,还是听得懂的。不仅如此,毛泽东在运用这一典故之前面,已经有了一小段充 满着感情和义愤的论说,这一小段论说,实际上是对老子的话的解说,人们读了这一段 论说,不仅懂得老子的话的含义,而且能够加深对这一典故的理解。又比如:“有无认 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 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 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 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 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 ,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 的方法。”[5](592—593页)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一句古话,“户枢”即门轴,“不蠹”,即不为虫所蛀蚀 。典出《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唐代马总《意林》“不蝼”作“ 不蠹”)。”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这一关于重在讲养生之道的古语,毛泽东用在这里喻党的思想建设,实有古意添新之 妙。然而,这样的古话,对于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工农兵干部来说,这8个字所含 之哲理当是较为艰涩难懂的。但是,毛泽东在引这一古语之前,已经为阐释这8个字的 新意作出了“铺垫”,为人们全面理解这8个字的本义和将赋予的新意打下了基础;在 引用了这8个字后,毛泽东立即对其本义进行了诠释。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再用这8个字 的的诠释义比照我党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使这8个字的新意顿出,且富于历史感和厚 重感,给予人们以难忘的印象。当人们此时透彻地理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本义 和新意之后,反过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短短的8个字,又有高度浓缩与概括 我党政治思想工作特色之妙,记住这8个字的本义和派生义,则我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批 评与自我批评的要旨,亦能牢记于心间、鞭策于行动。

(五)以故为新不雷同,标新立异为人民

所谓“以故为新不雷同,标新立异为人民”,就是说,在运用典故的时候,虽然典故 的本身是陈旧的内容,但是在运用它们的时候,将它们化而为新的内容,即使是运用同 样一个旧的典故,从来就不会为旧典之典意所束缚,也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能给人以 标新立异的感觉,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为人们树立了真正“标新立异”的榜样和典范 。

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 西。”又说:“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 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7](53、95页)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实践的,尤其表现在运用典故方面,有时候甚至 于同样一个典故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表示不同的意向和意图,赋予不同的意境。让我们 来比较一下毛泽东在如下4处所用的同一个“鲲鹏”之典,其用典以故为新之妙与标新 立异之巧便会凸显在读者的眼前:

一是毛泽东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中云:“……君行吾为发浩歌,鲲 鹏击浪从兹始。……”

二是毛泽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中云:“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三是毛泽东的《七律·吊罗荣恒同志》[1963年12月]中云:“……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四是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中云:“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 摇羊角。……”

毛泽东在这4首诗词中都用了“鲲鹏”一典。“鲲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巨大的 鸟。典出《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但是 ,毛泽东在运用此典之时,虽说都是用了“鲲鹏”一典,而是绝无雷同之处,却有标新 立异之妙。

第1处所用之“鲲鹏”,重在描绘、想像,用其比喻之意,其意所指是,战友罗章龙从 此开始了像鲲鹏展翅那样的学习和战斗生活,给战友以鼓励和勉怀。这里的“鲲鹏”, 毛泽东用的是“鲲鹏”的正面意义。

第2处所用之“鲲鹏”,重在用其比喻之义,意为一切反动派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只能 是貌似强大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要被我红军所持的万丈长缨所缚。这里的 “鲲鹏”,成了反面形象。毛泽东在这里所用的是“鲲鹏”的反面意义。

第3处所用之“鲲鹏”,重在其对比之妙。毛泽东在这里全部地运用了《庄子·逍遥游 》这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鲲鹏”与“斥鷃”的对比,凸显了罗荣恒元帅的高大形象。

第4处所用之“鲲鹏”,不仅全部地运用《庄子·逍遥游》这一则寓言故事,而且进行 了故事新编,让“鲲鹏”与“蓬间雀”对起话来,并表示他们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从 而达到讽刺与嘲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之流的目的。

仅此一例,我们足以见之:毛泽东运用典故真是到了以故为新不雷同、标新立异为我 而用的出神入化的程度。

(六)数典并用健笔挥,出蓝胜蓝文势壮

所谓“数典并用健笔挥,出蓝胜蓝文势壮”,亦即是指典故的连用,就是说,在使用 典故的时候,不是用一个典故,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同时而用。这样运用典故, 本当是典故的一种运用手法,笔者在这里重在品析其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这样 连用典故,往往可以增强诗文的艺术感染力、增强诗文的雄宏气势,给人以犹如玉盘走 珠、坂上走丸、闪光多彩之感。

毛泽东在其诗文讲话中的数典并用,所运用之典,较之原来的典故,均有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艺术效果,为增强其诗文讲话艺术感染力和展现其思想风格及诗文的气势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1936年2月]中云:“……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这半片词中,竟然连用了7个典故,其中有5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典故,2个词语 典故。

这5个人名典故是:曾经一统中国的秦始皇;曾经彻底击败匈奴的汉武帝;曾经开创大 唐贞观盛世的李世民;曾经弥平五代之乱的赵匡胤;曾经显赫一时、惊动世界、版图横 跨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

这2个词语典故是:“一代天骄”,典出《汉书·匈奴传》[《汉书》卷94]。其中有云 :“胡者,天之骄子也。”毛泽东词中的“天骄”,就是“天之骄子”的缩略语。又, “风流人物”,典出宋苏轼《念奴骄·赤壁怀古》。其中有云:“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词中的“数风流人物”,就是“千古风流人物”的置换而用。

正是因为有这5个人名典故和2个有出处的典故词语嵌入词中,毛泽东借助一个“惜” 字,以金线穿珠之法,轻而易举地将古代中国颇为出色的5个帝王的名号以及其业绩与 不足“串联”起来,虽说这些人物的时间、空间、朝代各不同,虽说他们的功业大小、 性格特点不一,然将他们“串联”起来并通过对比与评析,以其委惋幽默而又意味深长 的笔调,将他们尽展于读者的眼前。可以断言:如果不是这7个典故的兼连妙用,这一 首词的文势要达到如此雄浑豪放,思想风格要达到如此高洁健美,艺术效果要达到如此 魅力无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仅仅是毛泽东运用典故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之一斑。其实,毛泽东运用典故的 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远不止这么10个方面。我们如果再换新角度再作细微而深入的探索 ,也许还可以看到和体味到毛泽东运用典故那色彩绚丽雄视千古的思想风格与思接千绪 的艺术特色的更多的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标签:;  ;  ;  ;  ;  ;  ;  ;  ;  

陈梦家酝酿出更醇厚、更新的柳绿意蕴--论毛泽东的典故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_艺术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