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美术的课程评价论文_吉珊珊

谈谈初中美术的课程评价论文_吉珊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 255000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论,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使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开展,是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并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论”新课改目标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对初中美术的课程评价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课程评价的方面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评价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美术课堂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感知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儿童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中以感知能力作为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主要是通过眼看、心想、手动等来表现物象,获取感知能力的。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对物象特征的捕捉、对环境的敏感体验、对材料特征的敏感体验和对作品的鉴赏等几个方面进行。

2.创作能力:“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学生展示新技巧、新技艺的能力,驾驭新工具、新材料更好地为创作表现服务的能力,作品内容和形式新颖程度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程度等。

3.反思能力:“反思有助于梳理感知,并将由感知获得的审美经验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去。”可见,以反思能力作为美术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对来自他人意见的接纳程度,对他人作品优点的学习能力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反思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兴趣态度:现代教育强调,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它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得以保持。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它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以兴趣态度为评价内容,主要从对美术学科的热爱程度、专注程度,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意识,关心帮助他人的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方式

1.建立多主体、多元化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学生美术作业中,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再进行教师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2.利用评价表评价。评价表由美术教师设计,内容可以是某一课例的具体内容, 也可以是某一学期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 评价表可以由教师填写,也可以由学生填写。评价表中的主要评价内容为: 对学生的评级、学生对基本艺术知识的了解情况、 技能水平的应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 具体包括: 纪律、 画具、 课内完成情况、 作业上交时间、 作业成绩、 清洁卫生、 互助友爱及小组集体评议、 自我评定、 教师评定、 测试结果反馈等。 通过教师评价、 学生群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三结合的民主测评形式, 能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 形成良好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

3.建立“档案袋评价”模式。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建立“档案袋评价”模式,既注重学生对于美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以档案袋为依据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一种客观综合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综合反映出学生在初中阶段中美术课程的全面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

三、课堂评价的注意事项

1.评价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手段作为师生交流的常用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中做出有效的即时评价,能在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的时间里得到反馈,这种评价是最普及也有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之一。当学生表现出某些良好的行为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让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自豪,便能促使他做出同类行为并不断地为此做出努力。

2.教师评价不可替代。我们在强调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评价。虽然,传统的评价活动中,教师握着“制控权”,“一言九鼎”,但教师毕竟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对学生的学业及成长状况比别人更了解、更有资格去评价。因此,强调多主体化评价并不等于舍弃教师的评价,而是改变教师评价的“独裁局面”,使其更民主、更多元。

3.评价注意个体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成长环境。在生活或学习中,会表现出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评价的目标也应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因材施教,而不是整齐划一。

论文作者:吉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谈谈初中美术的课程评价论文_吉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