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论文_许昭华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论文_许昭华

摘要:城市的防水排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形层面上城市中势必存在低洼地,而雨污分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防涝系统的建设难度。从现阶段的实践经验来看,部分城市的降雨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包括“城内看海”“道路淹没”等情况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关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该文将在此概念下探究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现代城市;给排水系统

引言:给排水系统是关系着现代城市高效运转、区域水生态平衡与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国内城镇化速度加快,原有城市给排水系统管网老旧、布局缺陷、维护不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和谐发展与市民生活质量提升。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来进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构建,加强区域雨洪管理,成为破解当前国内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内涝频发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在阐释目前国内城市给排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策略。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国内近年来将古代“水、人、城”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欧美等国现代城市雨洪管理方法相结合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理念以加强城市雨洪管理为核心,注重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强调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其通过对城市建筑、道路、水利、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分析,合理布局建设屋顶绿地、雨水花园等可以吸纳雨水的“海绵体”,在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影响的前提下改造、兴建地下管网,保护、修复城市区域内的绿地、草坪、江湖水系等生态系统,以充分发挥各种城市元素对雨水的吸纳、蓄存、渗透、净化作用,达到自然收集、蓄渗、净化雨水的目的。经过欧美发达国家和近几年国内试点城市的实践表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给排水系统建设,对解决暴雨季城市内涝、降低雨水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等作用明显,且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涵养区域水资源等也大有裨益,因此,各地城市应结合实际积极进行给排水系统的改造建设,以便破解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不和谐的难题,提高城镇化质量。

2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2.1海绵城市的规划矛盾

从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建设实践中来看,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理论道路。这两种方法之间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与差异点。其一,利用城市管网建设将雨水进行集中收集,此后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此种模式的应用下,管网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与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旧有土地的管网建设需要进行破路甚至是搬迁才能够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市管网需要配套收集设施对于城市地形限制的条件较为苛刻,很难在低洼地区得以实现。基于上述限制,此种建设方式多见于新城区或者工业园区等。其二,实现海绵城市的方式则是对城市进行分片管理,形成以小区为核心的海绵社区建设,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进行就地吸纳与就地应用。此种模式一方面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激发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动力,从而达成良好的建设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此种模式无法解决落后地区、分散地区以及公共地区的内涝问题。如交通道路的低洼处往往是城市公共区域,此部分的雨水吸纳设施则很难通过此种模式加以构建。2.2水资源回用的矛盾

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政府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贡献与动力相对较高,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甚至是此类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限制条件与反对群体。究其根本,是在经济视角下对于雨水资源的回用并不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需求。从宏观来看,是雨水回用无法在经济领域内取得竞争优势;从微观来看,我国自来水资源由于存在大量的政府补贴,故而在价格上处于极低的情况,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对于回用水的成本优势表示担忧,从而失去了主动构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欲望。2.3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矛盾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常发现其社会效益并不显著。包括对环境保护、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等社会效益往往表现出阶段性、突发性以及隐藏性等特征。而社会成本无论是表现在政府的预算报告上,还是表现在由于施工而带来的城市影响上,都比较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客观现象决定了部分城市居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也是限制了海绵城市,尤其也是旧有城区的海绵城市工程无法得到公众更大支持的根本原因。

3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策略

3.1结合城市实际和发展合理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低影响开发原则,结合城市已有设施和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在具体方案设计中应以保护、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为前提,充分保护湖泊、河流、沟渠等生态体系,修复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绿地、湿地等水文环境,同时还需考量城市当前给排水总量、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等,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地下管网和给排水设施的布局。对于前文所述的两种建设方案也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对于新城区和工业园区也可以采取分区管理的模式,通过分散海绵体系建设,就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而对于旧城区也可以进行地下给排水管网改造,对雨水集中收集和处理,通过两种模式的灵活应用来实现优势互补。

3.2注重技术开发,吸引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当前国内经过数年实践,虽然在材料科学、管网设计、给排水施工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仍需注重技术开发,填补在渗淋结构设计、长效储水材料研发等方面的技术空白,并且在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方面也要注重节能减排理念的贯彻。我国政府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拨付资金、做好相关单位协调工作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并通过社会科学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以及出台提高回用水补贴等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便通过充足的建设资金、高效的管理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来保障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水平与质量。

3.3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参与度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针对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公众对海绵城市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手机新媒体与社区宣传栏、广告牌等相结合的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意义进行全方位宣传,以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同时还应拓宽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渠道,提升市民参与度,以便建成的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更契合市民大众的需求,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各项基础设施都在跟随时代进步不断改进完善。海绵城市理念虽然是一种新兴理念,但是实际应用于城市给排水及其他系统的建设中,能够有效提升给排水系统的工作效果,同时更好的发挥水资源的价值。对城市的规划除了增加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之外,还需要积极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这一理念发展并落实,为城市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琳.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四川水泥,2018(11):339.

[2]周奇东.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172.

[3]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4]于冰.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设计要点分析探索[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08):102-103.

[5]付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7(24):50-51.

[6]黄萍.“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智能城市,2017,3(11):201.

[7]张从欣.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330-331.

论文作者:许昭华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论文_许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