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一种亟待关注的青少年新能力_青少年教育论文

招商引资:一种亟待关注的青少年新能力_青少年教育论文

玩商:一种亟待重视的青少年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重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玩商”(leisure quotient,简称LQ)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测定和描述人们是否善于休闲、善于生活、善于健康玩乐的素质或能力。LQ这种说法来源于IQ(智商)和近几年比较热门的EQ(情商)的表达形式。玩商直接提升个人对自我生活的控制力,拓展个人价值,使人生更健康、更快乐,让个人学习工作时间和非学习工作时间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一个人要成功,除了IQ(智商)、EQ(情商)和FQ(财商)等,还需要LQ(玩商)。

一、玩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玩商提出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者强调自我实现,以当事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总要与他人竞争,而主要是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实现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即努力实现自我的过程。教育本是传授知识、熏陶心灵、提高修养,但在功种性的现实社会中出现了异化,学生、老师和学校盲目地追求分数,而忽视甚至压抑了青少年其他方面的发展,社会单一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使得青少年的自主选择能力也被扼杀,向着马尔库塞所说的失去超越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单向度的人”发展。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构成一个人的生活的主题,与尊重的需要合并为“成长的需要”;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被称为“缺失的需要”,满足个体生理和心理平衡的需要[1]。青少年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不及成人,仍然需要充足的休闲娱乐时间,家庭和社会应该为其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并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娱乐态度和习惯。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何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其主要表现是劳作;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现实个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由此出发,马克思认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丰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②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展开与占有;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它不再受到压抑,不再只是局限在少数人或某些阶层身上,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

人的发展经历三个过程:古代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人摆脱了物的依赖,个人渐渐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可将其具体概述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标准:善于思考,独立自信,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挑战;乐于合作,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尊重和自尊;思路广阔,尊重并愿意接纳不同意见;注重效能感,主体意识强,守时讲效率。可见青少年的全面充分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应该是情绪品格和心智方面的提高。在玩乐中让青少年体验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反思自己的行为,谅解别人的过错,奉献爱和感受被爱,从而有利于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3)休闲娱乐相关知识

很多年来,关于娱乐休闲即“玩”的属性,是健康积极的还是腐朽消极的,是该限制还是该发展的,以及如何发展的争议就没有间断过。但是,文化、技术和现代社会都将我们推到同一方向——休闲娱乐。如今,娱乐同空气、水一样,成为人类基本的调适元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为玩的时代的来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裕的时间。对闲暇教育具有学术性的研究,则起始于对休闲理论的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是休闲学在美国诞生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闲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周树华等人论述了娱乐的定义和娱乐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深入论述了娱乐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包括娱乐对社会关系创造和维持的作用、娱乐的幽默和喜剧效果,娱乐的遁世作用和情绪调解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娱乐的起源和功能、从人类行为和信息处理机制角度研究娱乐、以及运用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对娱乐现象进行了解释[2]。因此,在休闲娱乐时代,玩商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将逐渐受到重视。

2.现实意义

玩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一项活动,它是个人成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玩商能帮助青少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对此,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如此,笔者以为,玩的能力的培养和玩商水平的提高,能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打开一扇窗户,插上一对翅膀。

(2)玩商能帮助人们在玩乐中寻找生活

“玩”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是快乐的,这种玩的感觉就可以将不良情绪排除。它并不需要什么结果,而是享受过程。积极的“玩”是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玩伴,去恰当的地方,玩恰当的项目,在玩中得到快乐和享受。比如一些职业青年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能够让青年人迅速从忙碌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激情。懂得生活,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人生一定是积极乐观的。将玩和学习、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成功就指日可待了。“玩商”绝对不是指狭隘的吃喝玩乐,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能让个体非学习工作时间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能直接提升个体对自我生活的控制力,拓展个人价值,使人生更健康、更快乐。

(3)玩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

一个人会玩,某种程度上表明其比较乐观开朗,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新时代职场所迫切需要的人才。高层次的玩是把工作当成玩乐,在工作中享受玩的乐趣,适当超负荷工作也不觉得累。这样的玩不仅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更是一种包含创造力的智慧。玩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能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增进知识更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心理学家认为,“玩商”对于自我满足感和将来的成就都有重要意义。玩商高的人,说明其对自我生活的控制力比较强,懂得如何拓展个人价值,使人生更健康、更快乐、更平衡。因此,“玩商”逐渐成了竞聘工作的新标准。

(4)玩商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

玩商的重视不仅能反映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玩乐的多元认识,更能够促进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休闲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整体发展和科学文化创造提供了时间条件,为各种科学、文化、艺术、观念交流和文化心理的交往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超导”性的区域与时间,更为多元价值观的交流碰撞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玩商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

二、被贬损与被异化的玩商

玩商的提出及其受到关注的社会需求,来源于中国社会对玩商的忽略和贬损。玩在当前中国社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和结果。

1.被贬损的玩商

玩这个字,其实很不主流,能与它堂而皇之搭上界的词也都不是主流词,比如“小孩”,比如“半夜”。喜欢玩的人也不可能是社会主流。社会主流是什么?“朝九晚五”,胸怀远大理想,房子票子是人生追求;年纪一到立刻婚配,并且积极响应国家和父母号召——不能不生小孩,而且只生一个;事事力争上游,即使能力不及也要与人一争高下……这些人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披星戴月的刻苦被视为常态、天经地义的生活,而对时间的畸形态度使人需要永久保持忙碌状态[3]。他们都变得不会玩了,青年人若善于玩、喜欢玩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更特别的是青少年儿童的玩性被扼杀了。第一,现代知识社会让国民越来越文明,有智慧,课堂教育被摆在突出的位置,随着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第二,计划生育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以其为核心,父母为了不让青少年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倾其家庭所有,牺牲青少年玩乐时间,这样的父母才算是真正为青少年着想。对于爱玩乐的青少年,父母和社会的态度则是嗤之以鼻,他们被定位是不合父母期望,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足的失败者,玩乐就是他们这些失败者的品质,玩物丧志。

如今的青少年活得很累:不知从何时起,小学生的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架,面对如期而至的寒暑长假,青少年们却依然唉声怨气,对父母安排的假期培训望而生畏,聆听严父慈母的教导,弃物而卷书长叹。近年来,从博士生、研究生到中小学生,中国内地在校生自杀事件频现,令人震惊慨叹,而相约“集体”自杀事件的出现更让人悚然惊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逐年增多,这种现象值得整个社会共同关注。据上海教科院一项调查发现,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闪念,当中15.23%的人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人更有过计划,其中未遂者达1.71%,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学校一无所知。许多父母过于关注青少年的成绩,让青少年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而忽略了青少年情商、玩商的培养,许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而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即便能造就博士硕士也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玩商,不要把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2.被异化的玩商

目前中国社会渐渐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社会物质产品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方式。青少年儿童的娱乐休闲也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异化特征,从过去的低成本身心娱乐到物的符号消费娱乐,从自我体验的娱乐到媒体导向的娱乐,这种基于物质的玩乐,消极的玩乐,忽略了情感、体质,没有达到积极健康修身的目的,异化了“玩商”。

鉴于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有身体时尚娱乐、偶像追星娱乐、网络娱乐、健身娱乐、旅游娱乐等。而前三者常常走向异化。身体时尚娱乐,主要指乐于在外形打扮上下功夫以获得标新立异的心理满足感的日常生活行动,包括关注发型设计、脸部护理、衣着打扮以及文身等。青少年处于自我概念形成期,寻求独特本无可厚非,但错在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外表个性的追求上,甚至还以身体作为娱乐对象。当下一种衣不遮体的时尚风标和攀比的时尚风气,对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形成造成误导。偶像追星娱乐,主要指围绕自己偶像所做出的娱乐行为,包括买专辑、听演唱会,去帖吧关注偶像的近期动态等。偶像明星如榜样一样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包括穿着、言语方式及生活态度等,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精神支持。但青少年容易出现一种非理性的模仿和追捧。早些年兰州小女孩杨丽娟为求与偶像相聚一刻,一家三口不惜倾家荡产去香港,最终她的父亲客死他乡。这种过激的行为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理性、正确、多元的欣赏角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容易让自控力不强和心理不成熟的他们陷入网络迷宫。网络娱乐是指在互联网上花费时间进行的非学习工作活动,包括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网络娱乐使他们减少了与家人朋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情感性的互动娱乐和户外娱乐因此被削减,娱乐方式趋于单一化。网络游戏的玩家除了少年,也还有很多职业青年。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较容易患如下“职业病”: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2009年12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上,十多位“骨灰级”游戏玩家向社会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他们以自己十年左右沉迷网络游戏的惨痛经历,告诉人们:不良网络游戏企业正在危害社会,不良网络游戏正在折磨、毒害上千万青少年。有的在职的青年玩家告诉记者,他们为此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元人民币,更有甚者花费了上千万元。这种玩,就走向了玩的反面,异化了玩,也让社会更加贬损玩。

三、玩商的培育

贪玩是人的天性,少儿时代的快乐就是来源于“玩儿”,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过家家、玩泥巴……直到今天,回忆起来仍忍俊不禁。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让青少年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成绩和分数虽然应该关注,但不应过分关注,情商、玩商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和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玩儿”提升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为“玩儿”在开阔了青少年视野的同时,更为智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效率和清晰准确的思维。此外,玩商的培养对青少年的娱乐玩耍认知有正面的影响,正确的娱乐认知能促使青少年更趋于理性地投入情感和娱乐行为,如此青少年既能得到玩乐的内心体验,又能增强自身应对娱乐异化问题的有效性。

玩乐、休闲的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之一,玩商的培育和发展与其社会化主体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包括父母、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父母和学校应该积极地培养青少年玩乐休闲的能力,而大众传媒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玩乐休闲提供一个有利、安全、健康的大环境,减少当前社会中的阻碍因素,促进其玩商的发展。

1.父母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玩商”呢?泰普林说,父母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要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青少年的玩商也大不相同。建议父母,不要让青少年输在玩上,最后让玩变成青少年的奢侈品。”泰普林表示,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青少年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青少年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青少年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在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养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尤其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得很好,都可以发掘青少年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将他们引向成材。

除了给予青少年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足够的理智的爱,父母还应该了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阶段特征和任务,给予其正确的回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幼儿期(2-3岁),处于自主与羞怯、怀疑的对立中,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自主协调肢体,观察周边环境,父母过多的限制和责怪,容易使儿童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对周边环境产生不信任感,不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第三阶段学前时期(4-5岁),处于主动与内疚的对立中,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父母不能不理睬或取笑惩罚儿童一些有创造性的做法,这样会影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四阶段学龄时期(6-11岁),处于勤奋与自卑感的对立中,少年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父母此时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并努力完成自己喜爱的活动,培养勤奋精神。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处于自我角色定位与角色混乱的对立中,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玩乐,帮助青少年确定自我角色;第五阶段青年期或成年早期(19-30岁),是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克服孤独感的阶段,父母应该鼓励青年参与伙伴群体的玩乐,扩大社会交往,建立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实现自我认同。

2.学校

学校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地,不仅仅是吸取知识的殿堂,也应该是传授青少年玩耍技巧的学习基地。学习和玩常常被看成是一对冤家,学习时间与玩乐时间此消彼长,正因如此,玩乐被认为是学习的阻碍因素。然而两者并不是如此水火不容,施教于乐、寄学于玩便是学与玩的契合点。比如英语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办家家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数学老师为了解释对称性,可以和学生玩摆硬币的游戏,在玩乐中学生知道了对称点是输赢成败的关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对称性。类似的教学方法都有利于青少年玩商的开发。学校的课程设计也应该从青少年全面发展出发,语数外物化生历地政不容轻视,劳技手工体音美的素质课程也不能忽视。人类自体力与脑力分工后,劳动就有了贵贱之分,人们重脑力轻体力,于是勤于动脑而拙于动手。在许多学校后者的素质课程、课时得不到充分地保证,相应的教学人员、设施等资源分布不平衡,缺乏相应的教导,这方面的玩乐休闲能力便不能得到开发,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和社会评价标准

现代大众传媒承担着青少年的主要娱乐休闲功能,如电视、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在为青少年提供现代化的娱乐信息和娱乐工具的同时,大众传媒使得这种娱乐逐渐呈现出非强制性的同一性和异化的特征,导致青少年消极的娱乐。各种宣传广告向消费者传递什么是时尚、什么是美、什么是品位、什么是健康,在这种劝说下,青少年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趋之若鹜,此时青少年不再问自己喜欢玩什么喜欢穿什么,而是我应该玩什么穿什么而喜欢什么,这种主客互换的娱乐不是一种自觉的娱乐。为了牟取商业利益,广告商不断变换广告用词,一种不真实的诱惑让青少年出现非理性的不自觉的消极娱乐。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娱乐休闲平台,但对自控力不强、心理不成熟的他们而言,网络同样深藏着陷阱。基于以上认识,大众传媒应该为青少年呈现真实的世界,而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有失媒介素养,同时对于青少年不理性的娱乐行为应给予监督,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的娱乐环境,让其充分享受文明成果。

个体社会中生活的个人,间接地受社会的束缚,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造就了单向度的个人。勤劳刻苦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压抑爱玩的个人。拥有高玩商的人,也常常伴随着创造性、高智商的个人魅力,也能实现自我,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社会应该形成多元价值的评价标准,给玩商提供应有的空间和舞台。

标签:;  ;  ;  ;  

招商引资:一种亟待关注的青少年新能力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