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效益论文,提高教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此带动教育环境的改变、教育硬件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于1996年确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简称"XD)实验课题,展开专题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了教学效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制定“三期”目标
1、课题总体目标(远期目标)。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在全校各组室之间形成“校内计算机网络”,重点是建成校电化专用教室、校级计算机总控制房和计算机教学基地等。在上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学科深化改革,优化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鼓励并具体帮助本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能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本校在廿一世纪的发展打好基础。
2、课题具体目标(中期目标)。课题的具体目标是:(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开发电子计算机等重要教学媒体的应用技术;(2)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3)更广泛地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4)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5)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6)建立校内乃至校际之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课题阶段目标(近期目标)。1996-1997学年度的目标是:加大投资力度,抓好硬件建设,实现校内互联网;1998-1999学年度的目标是:加强师资培训,抓好软件建设,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师资队伍。2000-2001年的发展目标是:开发各类适合新型教学模式与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学软件,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合理配置现代教学设备,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三步方案
第一步骤(1996-1997)。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订课题规划,逐步启动,加大投资,全员参与,狠抓硬件,兼顾软件。实现“三网三机一屏幕”,即:校园信息网,教室闭路电视网、学生自学网;教室配置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教室配置投影屏幕,完成投资80万。这一阶段,举办全校中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4期,骨干教师培训5期,多媒体公开课35节,自制CAI课件21个。
第二步骤(1998-1999)。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落实课题计划,全面启动,狠抓软件,突出师训,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两年中,学校投资超过80万元,校园网不断拓展;12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落成;管理网络逐步形成;自培基地基本建立;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年度复盖率达30.5%,校级以上多媒体公开课为32节。
第三步骤(2000-2001)。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深化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建成多媒体实验视听中心,探索各学科多媒体网上模式,实现网上阅览,校园图书管理自动化,校个联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构建能充体现学生认识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抓好三个建设
四年来,我校围绕实验课题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着重抓好以下三个建设:
1、硬件建设。我校在市教委和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宗旨,每年都拨出一定经费投资硬件建设,近5年来,共投资200多万元。现已建成设施较为齐全、项目较为先进的多功能电化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房、语音室、艺体馆、多媒体阅览室,拥有586型电脑80台,铺设闭路电视系统和交互式教学系统,成立有线电视台和学生网站,图书馆基本采用计算机管理,学校管理系统也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计划实施中,根据当今新技术发展周期短的特点,本着节约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分阶段逐步到位的方法。加强项目统一管理,并列入项目评估指标,促使资金的投入与教学效益、课题质量的提高成正比。
2、软件建设。有了硬件基础,高效、适用的软件是发挥硬件功效的关键。近年来,我校通过自制、协作、购买等多种途径,初步建成校园网的软件系统。计有:
(1)学校管理系统。①政教系统:有学生行为规范的各种规章制度,先进班级、文明班级评比资料,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健康档案检索系统等。②教务系统:有全校课程表、各项教务规章制度、学生基本情况档案检索、学生成绩档案检索系统等。③总务系统:有财务、财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资奖金等财务资料,固定资产档案检索系统等。④人事系统:有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业务、人事档案检索系统等。⑤科研系统:有教师的科研成果、申报课题、各类文章及师资培训等检索系统。
(2)教学资料库:有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课程标准,各年级各学科的考试与练习试卷等。
(3)网络教学中心:有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学生自制的班级主页,主题班会课件等。
(4)图书资料中心:图书资料检索系统等。
3、师资队伍建设。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说过:“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先行。近几年来,我校着重抓了三级队伍建设:一是中青年教师队伍。通过知识讲座、电脑培训、实践操作、自学成才等多种途径,让他们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现代教育技术骨干队伍。通过培训,使部分教师能独立编制多媒体课件;三是管理和技术攻关队伍。副校长阮为自编培训教材《多媒体CAI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长邵卫国编写讲义《计算机能力考试教程》,这些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受有关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好评。全校已有30余名教师获得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初级合格证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成立学生业余电台和电视台,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编辑、拍摄、制作自己喜爱的节目,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初见三大成效
四年来,实验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完成实验课题的论证、实验校的申报与确认的基础上,按课题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落实,并初见成效。
1、构成两个网络系统,发挥现代教育理念的先导作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若没有技术进步支持,教育水平尤其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仅靠体制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学校成立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和实验课题研究组,构成学校工作网络和学校课题管理网络,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发展规划,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计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五年发展规划》、《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件制作与运用的管理办法》、《校园网使用规则》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逐步构成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特色。
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中的增值作用。(1)建立自培基地,提高教师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是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世纪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为此,学校坚持办好自培基地,自编教材和讲义,开设了“多媒体CAI的理论与实践班”和“计算机基础实践”两个班。对教师提出必修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学用相结合,不仅让中青年教师掌握丰富的多媒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件制作更注重于内在教育思想的体现,提高了教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
我校的自编进义《多媒体CAI的理论与实践》已被市教委选定为教师职务培训的讲义,并具备了教师职务培训学分的考核资格。我们的这一工作,曾两次作为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的展示点之一。
(2)提供舞台,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推进教学现代化进程中,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掌握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能力。为此,学校从较为紧张的经费中拨出专款,购置设备,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近年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如:李玲老师的《化学元素周期》、《原电池电化腐蚀》;陆红斐老师的《振动波的图象》;李庆玮老师的《桥》、《毛泽东词二首》;吴健峰老师的《一般正弦函数》;倪萍老师的《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孟玲老师的《邓小平论科教兴国》等60多个课件,使一批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益。
(3)强化改革意识,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强化科研意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科教学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推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我校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成果较为显著。如:高一语文“自助式”教学模式;高二语文“网上组织教学”模式;高中数学“双语教学”模式;高中外语“网上交互式”教学模式;高二美术“网上欣赏教学”模式等。这些都推动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总课题的进展。
3、优化课堂教学,发挥课题研究的推动作用。我校实验课题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整个课题的基本变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的直接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运作模式。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是整个课题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
在教师申报的课题中,半数以上是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广大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更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我校教师围绕校实验课题,撰写了不少专题论文,其中有5篇获市科研论文等第奖,8篇获区科研论文等第奖。课题研究的展开,特别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有力推动了整个实验工作的开展,对教学现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广大教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主动接纳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走进了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