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孩子“疯了”?_人来疯论文

是谁让孩子“疯了”?_人来疯论文

谁把孩子弄成了“人来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来疯论文,弄成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烁烁的妈妈王丽下班回到家感觉有些异样。有什么不一样呢?似乎家里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她仔细清点起来:放在起居室的烤面包机、榨汁机等小家电不见了。她冲进了厨房,好在厨房的东西没有少,但是铁锅被放在了地下,就好像没有来得及拿走,顺手放在了地下。她心中一阵发紧,赶紧跑到卧室查点存折、现金等贵重物品,好险!都还在。她想到了儿子,一阵风似地冲进儿子的房间,除了写字台上的书包和床上的被褥还在,小屋几乎被洗劫一空,书架上的玩具和图书都没有了。她气冲脑门,冲下楼,冲到院里,朝着那群喊声震天、玩兴正浓的孩子叫道:“烁烁,你给我回来!”

正在疯跑、嘶喊的烁烁满脸通红,满手污垢地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妈妈,干吗?”“家里的东西呢?你的玩具和书呢?”看到妈妈发了这么大的火,烁烁有点儿胆怯,小声说:“我,我给小朋友了。”妈妈气得正要抬手打,邻居许爷爷过来了:“烁烁妈,你家烁烁可真大方啊,刚才拿着家里的锅去收破烂的摊上卖,让我给拦住了,我说,这锅不是还好好的吗?快拿回去,卖什么让你家大人来。你快看看,送回去没有?”王丽赶紧道谢,把儿子拽回了家。

烁烁免不了遭受一顿皮肉之苦。妈妈知道都怪儿子太好客了。为了留住同学和他一起玩,竟然倾囊送出了自己全部心爱的玩具和图书。以前,凡是上家里来的人,人家走的时候,烁烁都会恋恋不舍地拉住人家,哭闹不撒手;甚至收废品的小贩也难逃此“劫”,为了把人家拉到家里,他特别热衷于卖废品。他喜欢迎来送往,却不能好好听课,不能安静地写作业,这真让她忧心如焚。

在人声鼎沸、众星捧月中长大

烁烁今年7岁,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从小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北京近郊农村的四合院里。烁烁的爸爸是爷爷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虽然都已结婚搬出去单过,但都住得不远,经常回来看看。

结婚时,王丽很欣慰遇上这么一大家子人,父慈子孝,兄弟姐妹感情融洽,公婆待她像亲闺女,哥姐嫂子待她像亲妹妹。而她娘家的父母子女之间很少说话,都不太善于沟通,母亲即使开口也是大声训斥。

结婚两年后,王丽生了烁烁。虽然不是家中的长孙,但烁烁仍然受到众人的宠爱。烁烁有姑姑、叔叔、表兄表姐一大堆亲友,家里总是热闹非凡。比如,早上,住在不远的大妈在上班前总要过来看看,一进院门就亲热大声喊着:“看看我的大儿子!”如果烁烁还在熟睡,她就会怜爱地逗弄他:“你这个臭小子,赶快起来喽!看大妈带什么好吃的了?”说着抱起来一阵亲吻,然后是大妈上幼儿园的儿子,兴奋得上蹿下跳地跑来逗弟弟玩,由于孩子玩起来不知深浅,多数时候以烁烁响亮的大哭而告终。然后大妈一阵风似地带着儿子离开。

爷爷奶奶都已经退休,对小孙子更是爱不释手,轮番逗弄小烁烁,像是一场爱心接力。两个姑姑也都有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他们放了学,更是把小烁烁当成每天必玩的“玩具”,一会儿换一身衣服,一会儿用怪声、鬼脸作弄他,看到他吃惊的样子他们开怀大笑。瞅大人不注意,他们还会用彩笔在烁烁的脸上画得五颜六色。

中午,在不远处上班的烁烁的姑姑也来了,照例也要和烁烁玩一会儿。晚上就更别说了,大伯大妈一家三口是和烁烁一家三口、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的。由于烁烁长得十分可爱,成了众人的“宝”,谁见了他都要抱上一抱,亲上一亲,大家给他买的玩具、衣服总是来不及“消耗”。

看这么多人哄孩子玩,王丽和老公倒乐得轻闲。在众星捧月似的宠爱中,烁烁1岁就会说话,从小聪明伶俐,尤其喜欢与人交往,走到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中心。

这样长到了6岁,房子要搬迁了,开发商征用了这片土地,为村民在附近盖了楼房,全家每一对夫妻都分到了一套。搬家之前烁烁兴奋得不得了,每天都要往新家跑好几次。搬了新家后,每家轮流做东,二十多口人经常一起聚餐,每次烁烁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就连家里的小狗都和他一起汪汪直叫。

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习惯了独门独家的单元房,加上大人上班,孩子上学,时间都比较紧张,渐渐地不像过去那么经常聚会了,家里空前地安静下来,烁烁和爸爸妈妈过上了城市人三口之家的小日子。

“人来疯”的儿子太闹腾

可是烁烁却无法安静,他习惯了家里走马灯似的人来人往,喜欢招呼七姑八姨、兄弟姐妹。每当到了中秋、春节等这些节日,爸爸妈妈都要带烁烁去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姑姑姑夫家做客,也要请他们到家里吃饭,烁烁总是兴奋不已,提前几天就开始念叨。真到亲朋满座的时候,他兴奋得连饭都吃不踏实,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小狗也跟着他跑,奶奶笑着说他是“人来疯”。

可是,让大人头疼的事也来了。因为毕竟不能天天过节,烁烁也不能天天跟着父母请客、做客,更多的时间还要过一家三口的“清静”日子。烁烁可受不了这种清静,他不能安安静静地自己呆一会儿,总是缠着父母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咱们还请客呀?”……“爸爸,爷爷奶奶什么时候来咱们家?”……“让哥哥姐姐住在咱家好不好?”“明天咱们出去玩,行吗?”

父母耐心地告诉他,大家都忙,不能天天在一起玩,他就叹气说:“唉呀,真没意思!”他要不冲进卧室,拿出小足球在客厅猛踢一通;要不就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按遥控器,反复变换电视频道。他不仅不能安安稳稳地看电视,小学老师留的作业也不能安静地作完,还没写几个字就停下笔,“让哥哥来咱们家教我写作业,好吗?”

第二天,烁烁似乎忘了昨天说过的话,又开始重复:“妈妈,什么时候咱家请客啊?”正在做饭的妈妈气就不打一处来:“不好好写作业,就惦记着疯,你烦不烦哪?”

无以寄托的李烁烁只好在放学后,约上一大帮同学来家里玩。学校的老师也反映,烁烁在班里人缘挺好,和谁都能玩到一起,课外活动他玩得特别来劲,班里跑跑颠颠的事他也特别热心,是老师的好帮手。但就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完成作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同学一起打打闹闹。老师给王丽打电话,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提高他的学习注意力。

可是王丽和爱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好,烁烁不仅在学校闹,回到家里也把大人闹腾得心烦意乱。家里一来人就“人来疯”,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如果再来个孩子,那简直就人仰马翻了。可是家里要是不来客人,他就耐不住寂寞,不停地闹。怎么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

家庭教育指导师董丽燕老师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是第一位的、不可替代的,在烁烁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父母对孩子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所以就产生了以下问题:

亲子间亲密关系的缺失,造成孩子的感情无所依傍

在这个大家庭里,刚刚做了父母的王丽和爱人,依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们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任务之后,养育孩子的责任就被孩子的爷爷奶奶等人取代了。除了上班之外,他们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时间并不比其他人更多;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比家里的其他人更亲密,他们与孩子的日常感情交流,被孩子的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姑姑姑夫、表兄表姐等其他人与孩子的频繁接触冲淡,本来应该与孩子感情最亲密的父母,隐身退居到“亲戚”的行列。由于没有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并未像其他父母一样,成为孩子情感依恋的对象。

因此,当李烁烁所习惯、所依恋的热闹气氛消失,他的内心就失去了归属感。所以,他失落、恐慌,难以忍受如此的寂寞。他失去了自我,没有独立的价值观,而更多地依赖于周围其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周围人的态度和语言可以轻易地左右他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缺乏有意注意和规矩

在烁烁成长的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众多,虽然大家对烁烁都是宠爱有加,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烁烁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因此,烁烁从小没有养成能够安静下来的习惯,没有形成读书、思考所必需的“有意注意”的能力,当他真的处于安静的环境中的时候,他会无所适从,难以忍受读书、听讲等需要专注力的事情。家庭教育的缺失还使烁烁过度活跃,不知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进入学校后,他只能享受同伴交往带来的快乐,却难以忍受学校纪律的约束。

爱的缺失,使孩子缺乏成长的动力

表面上看,烁烁享受着大家“众星捧月”式的宠爱,似乎并不缺少爱,反而沉溺在过多的爱中。但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他所遇到的“宠爱”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宠物之爱”,而并非真正的爱。

他的存在满足了大人们情感发泄的需求,却没有人考虑到他自己的情感需求;大人们在可爱的小烁烁那里索取爱、发泄爱,却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不能给予他成长所必需的心理支持。因此,表面上被爱包围的烁烁其实缺乏爱的滋养,没有爱的滋养的孩子,就像是缺乏阳光雨露滋润的小草不能健康成长。所以,烁烁的心理年龄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需要身边有人围绕,有人陪伴。

过分喧闹的成长环境剥夺了孩子独处的能力

李烁烁原来的家可以说是过分喧闹了。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如果总被骚扰,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和应有的独处的时间,那么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就会无所适从,只擅长表层的语言交流,而不善于进行深层次的内心独白,丧失了独处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

他习惯于热闹的内心不能适应安静的环境,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很难适应有纪律、有规则的集体生活。

他习惯于表面热闹的表层交流,即肢体和简单语言的交流,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为思考依赖于内心的自我独白,需要持续安静的环境来营造思考的氛围,培养思考的能力。没有思考能力的孩子,也往往没有主见,遇到事情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更多地依赖于外界和他人的帮助。

并且,由于从小经常被外界打断正在持续的沉思或睡眠,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也会影响孩子形成稳定、集中、持久的注意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学习成功的前提。烁烁就因为注意力分散,所以课上不能安心听讲,课下不能认真写作业。不仅如此,对于其他需要持久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如阅读、听录音等活动,他也不容易坚持。他更喜欢热闹的群体生活,而排斥需要集中注意力、相对枯燥的事情。

在大人包围中长大的孩子,由于他的许多需求不需要费力气,有时甚至不需要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们大多缺乏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没有克服困难的主动性,缺乏努力争取成功的意志力。他们在学生阶段不会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去刻苦钻研,遇事容易半途而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不当的后果有些是不可逆转的。早期家庭环境的不当,已经在烁烁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是难以彻底消除的。要想使烁烁现有的毛病有所改善,需要父母、老师和烁烁自己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个改变对烁烁而言是非常痛苦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有利的条件是,烁烁是一个聪明、开朗、善良、合群的孩子,家长应该利用这些优点,有意识的地培养他独处、思考、安静的习惯。

标签:;  ;  ;  ;  

是谁让孩子“疯了”?_人来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