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价值的理论与宏观模型及其应用_虚拟经济论文

虚拟价值的理论与宏观模型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应用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为其所处年代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已经经过历史的考察和实践的检验。然而,随着非劳动产品在经济发展中比例的提升,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网络产品的价值溢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度量、各类创新型的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估算等,都无法直接应用经典的劳动价值论来具体解释。

      以资本主义初期的商品经济为背景所建立的经典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和其他系列理论的出发点。然而,在现实经济条件下,这一经济背景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典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中所出现新变化的解释力也就面临挑战,其局限具体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一是尽管马克思对非劳动产品的虚拟价格有所考察,但是非劳动产品并未进入其主体研究范畴。正如他这样指出:“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①尽管马克思意识到了非劳动产品的价格存在性问题,但是对于这一价格的形成基础以及变动机制并未深入探究,其劳动价值论也就局限在劳动产品的适用范畴。

      二是尽管马克思对诸如股票、证券、土地等虚拟经济有所考察,但是其重点仍是实体经济活动,且并未详细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也曾试图探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这种联系,“这个想象的财富,按照它的原来具有一定的名义价值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表现来说,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②也就是说,“这个想象的财富”在实体经济中是具有“一定的名义价值”的,即虚拟经济是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反映;但是虚拟经济的这种依附性是如何实现的,他并未深入挖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正是囿于劳动价值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缺少关联点,以至于两者无法统一。

      三是尽管马克思认识到自然力是再生产过程所不可或缺的,但其并未将资源环境纳入到价值的研究范畴。正如其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③也就是说,人类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自然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他也认为资源环境具有无价值性和无偿性,“作为要素加入生产但无须付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入生产,而是作为资本的无偿的自然力,也就是,作为劳动的无偿的自然生产力加入生产的。”④因此,资源环境的内涵解释被排除在价值理论之外;进而,资源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未能成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有效约束条件,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现实需要。

      反观当前经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的经济构成比例已悄然变化,尤其明显的是,非生产性劳动价值比例不断攀升。

      首先,以金融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不断膨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向金融化方向不断迈进,以股票、债券、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虚拟资本价值在不断攀升,2013年的世界证券组合股权净流入是1985年的近33倍,且它们的攀升速度不断超越同期实物贸易增长速度。1992年全球股票市场交易总额仅占GDP的20.55%,而2000年这一数值升至150.86%,至2007年,这一数值达到顶峰181.93%,而后开始迅速下降至2012年的69.43%,同期全球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仅分别为30.52%、39.40%、49.40%和50.36%。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房地产证券化备受关注,房地产证券化较其他金融衍生品而言,是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形态。据IBM估计,当时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量约为1.4万亿美元,仅占现存抵押贷款证券总量的14%左右,相对于美国金融市场50万亿美元的总资本和全球金融市场165万亿美元的总资本,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资本确实微不足道。⑤然而,从房产金融衍生品规模看,相关衍生品规模达到30多万亿美元,即放大了20多倍,而且同期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违约互换(CDS)达到62万亿美元。⑥在市场利率上涨致使房产贷款率上升时,各种与此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如CDS、MBS和CDO等违约风险率不断上升,最终带来房地产泡沫破灭,加之这类金融衍生品的购买者遍布全球,这一金融风险便散至全球,从而带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其次,网络经济异峰突起,互联网使用规模和网络产品呈现爆炸性增长。1990年,世界每百人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仅为0.05,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值上升至38.13,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长了近762.6倍。根据2014年10月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显示,66.7%的中国数字消费者(13岁及以上)于近3个月里在网上购买过服装,食品、护肤品或化妆品、电子产品和小家电的比例分别为40%、37%和29%。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测算,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将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商务部监测的5 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零售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中国电子商务界的神话——阿里巴巴,近年来累积了300万的企业会员,并且每天以6 000多新用户的速度增加,截至2012年11月,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成为除中石油、中石化以外销售总额达此规模的唯一中国企业。

      最后,资源环境产品被大量纳入经济过程却未能得到较好补偿,这不仅会致使经济在一定时点或一定条件下“脱离运行轨道”,还会导致一国乃至全球生态赤贫。比如,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就可能致使房地产经济严重受挫。日本在1983-1990年的经济危机中,房价的下跌就可归因于地价的暴跌,自1987-1991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额达到2 389亿日元,是1985年的1.4倍,增加额就达到1990年GDP的3倍。⑦而1991年日本地价突然下跌并一发不可收拾,日本随即爆发经济危机。又如,这一定价机制的缺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07:自然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氯化亚氮的浓度不仅明显增加,而且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65万年以来浓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其中,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增加到了2005年的379ppm,远超记录的自然变化范围(180~330ppm)。且“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 420亿吨石油、2 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一直处于生态超载状态。⑨

      可见,超出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研究范围的非劳动产品——虚拟资本、网络经济和资源环境,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作用凸显,在特定时刻,这些要素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危机或生态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显然,马克思的经典劳动价值论不能对此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仍以生产性劳动价值为主来探究经济增长和创新经济理论,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那么,如何拓展马克思的经典劳动价值理论?如何将这些非劳动产品纳入到价值范畴?本文试图引入虚拟价值这一概念以拓展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

      综观理论界现有文献,对于“虚拟价值”这一思想的研究已成果颇丰,且涉及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三大层面的各个环节。本文则主要从虚拟资本、网络和资源环境虚拟价值三个视角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关于虚拟资本虚拟价值的内涵界定,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众多学者未能达成一致。李翀(2001年)在对金融资产的分析中提出了金融虚拟价值的概念,并从虚拟价值和市场价格两个层次进行考察。⑩程金蛟(2004年)则认为,广义的虚拟价值是指买卖双方交易价格中超出价值的部分,又可分为狭义虚拟价值和泡沫价值。这与李翀(2001年)所界定的虚拟价值内涵有所区别。(11)高峰(2003年)从财富的视角对虚拟价值进行了探究,认为虚拟财富自身并不能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消费,其是索取实际财富的“法律证书”。(12)张俊山(2007年)指出,在虚拟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并未经过人类物质生产劳动而产生的价值,这些价值的载体在其合理限度内是生产领域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纸制复本。在其膨胀的形态下,它不代表任何东西,它们是虚假的价值。虚假价值与真正价值的共同运动构成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价值现象。(13)尹国平又给出了虚拟价值更宽泛的定义,其认为可以“把虚拟价值理解为商品中蕴含的使用价值以外主要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商品价值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转变为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三重性。”(14)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重在强调其脱离实体经济而实现自我膨胀的性质,在短期内其价值也可能骤然消失殆尽,甚至其“物质内容”也会化为乌有。(15)而国外相关研究并未提及虚拟价值的概念,对虚拟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沿着虚拟经济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这一思路展开。诸如哈伯勒、(16)庇右、(17)帕迁金、(18)弗朗哥·莫迪尼安尼、(19)詹姆斯·托宾、(20)贝南克和格特勒、(21)J.M.波特(22)等,都认为持有虚拟资本价值变动会引起其消费支出的变化,从而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需要强调的是,证券化后的房地产也具备了虚拟资本的性质。对于房地产证券化的虚拟性界定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是从“资本化的定价方式”来界定,以苗巧刚、刘骏民和王千、(23)李杰和王千(24)为主要代表;二是从房地产的“两权分离”来界定,主要代表学者为赵成(25)等。

      第二,关于网络虚拟价值的研究集中于对网络产品、网络技术以及参与者关系虚拟性的考察。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是网络经济的典型产品,传统产品在技术虚拟性的作用下也会被完全或者部分数字化,诸如崔等对信息产品的界定和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指出这类产品的定价方式较为特别。(26)卡茨和夏皮罗(1985年)指出,网络效应是信息产品定价的关键,这一效应是指某一用户从产品中获得的效用会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27)夏皮罗进一步指出,动态效率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尤为重要。王璨从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出发,对网络经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一,网络经济不创造新价值;其二,网络经济的发展缩短流通时间,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其三,促进科技进步和知识的更新。在网络经济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虚拟化。(28)哈拉里、(29)沃瑟曼和弗斯特、(30)波罗巴斯(31)定义了次数、闭链和群集等一系列网络概念,为网络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描述提供了语言。自此,开拓了网络经济中参与者关系虚化的研究。布瓦莫勒和克朗顿、(32)巴列斯特尔等(33)分别利用了网络博弈模型将这虚拟化的关系分析应用于实践。

      第三,关于资源环境价值决定的研究颇多,典型的有双重价值论、(34)有限资源价值论、(35)使用价值决定论(蒲志仲,1993年)、(36)价格决定价值论(37)等十余种。近年来众多学者又进一步探究了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界定未遭污染和污染后的资源环境价值。陈征认为,自然经济资源的价值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有价格而无价值,另一方面有价值又表现为价格。(38)张忠任提出原生自然资源的价值为零,遭到破坏的环境具有负的价值,其负价值等于人工治理达到原生态水平时的劳动价值量。(39)郭明等认为,度量生态系统价值的方法主要有: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花费的劳动时间、治理费或是与商品和劳务直接相关的评估方法。(40)一部分学者也从自然基础的视角对房地产的虚拟性加以探究,认为土地的自然属性是房地产虚拟性的原因。严明指出,物质一旦稀缺就会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土地正是这样的稀缺物,因而土地价格决定的虚拟性使房地产具备了虚拟资本的特性。(41)

      可见,现有的研究为虚拟价值的探索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然而尽管这些成果对虚拟资本、网络、资源环境等虚拟性有所涉及,但还未对虚拟经济的核心问题——虚拟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事实上,虚拟经济的特有运动规律以及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都需要从虚拟价值这一理论内核展开。马克思虽然也未明确提出虚拟价值的概念,但是其在阐述劳动价值论时就已经注意到某些商品虽不具有价值但是却有价格的现象。本文认为,这些商品的价格实际上就是由虚拟价值决定的,这为虚拟价值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因此,在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梳理下,本文试图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虚拟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探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点。

      二、关于虚拟价值的理论分析

      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属于劳动价值范畴,这里的劳动是指人类抽象的生产性劳动,且这一价值只有放在实体经济中才有意义,因为其必须依托物质载体,即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我们认为,价值范畴应不仅包括劳动产品,也应同时包含非劳动产品。鉴于此,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价值范畴界定为劳动价值,将马克思的非生产性的或非劳动产品的价值定义为广义虚拟价值,劳动价值和广义虚拟价值同属于广义价值范畴。

      虚拟价值的提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非劳动产品描述的继承与拓展。马克思提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象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42)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虚拟价值的概念,但是他提到“虚幻的价格形式”的概念,依此逻辑,虚拟价值的概念也成立,因为虚拟价格形式的基础完全可以是虚拟价值。此外,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和土地价格确定的论述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论资本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也曾对虚拟资本有较多论述。他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有在再生产过程中依靠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才能够实现增值,但是当生息资本出现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43)而“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44)为此,马克思认为,这些能够带来一定收入的所有权证书诸如以股票形式存在的资本只能说是一个幻想的、虚拟的资本。他指出“作为纸制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4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将虚拟资本首先看做是一种虚拟的价值。

      按照这一逻辑,马克思还对自然资源的虚拟性进行了剖析。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46)原始土地是自然物,不包含劳动,因而不具有劳动价值,然而在商品关系普遍化的条件下,一切物品都商品化了,土地也可以进行买卖,此时土地就有了价格。马克思认为,这种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表现,因为土地不具有价值,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47)即土地的价格可以按照其未来收益进行贴现算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若将土地未来可能获得的地租作为其预期收益,其价格的确定和虚拟资本的定价方式就可统一,都可看作为预期收入的资本化。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土地在其所有权基础上进行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出现了虚拟的特性,且按照预期收益贴现而求得的价格代表了与此等同的虚拟资本数量。若说这一数量是一个没有价值的自然物的量的范畴,于理不符,那么实质上,这个量所代表的价值正是虚拟价值。

      通过以上对于虚拟价值这一间接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没有价值的产品处于一定的商品经济关系中时,人们可以赋予它一定的价值,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劳动价值,而是一种虚拟价值。以此类推,对于一些在商品经济关系下仅有价格却没有劳动价值的产品,这种所反映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三十九章还直接提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概念,这也为宏观经济视角下整个社会中虚拟价值量的来源提供了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指出:“关于级差地租,一般应当指出: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48)即由于农业土地的稀缺性、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性,农产品的价值不是由中等的生产条件而是由劣等的生产条件所决定。因此,农产品的社会价值总和大于其个别价值总和,从而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多出来的价值是来自于社会上其他实体生产部门,由于土地的特殊性,其能够将这部分价值从那些部门转移过来。这就为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的关联提供了通道。

      因此,本文认为,所谓的虚拟价值,则是用劳动价值不能解释的,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具有一定交换价值或价格的产品价值,由于这个价值不是劳动价值,为此而沿用马克思“虚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虚拟价值。同时,在“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逻辑演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在不同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部门会有不同的形式,这些具体的形式为实体经济部门向虚拟经济部门的剩余价值转移提供了通道或路径。

      在现实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的形式与以往相比,有着诸多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新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我们将虚拟经济界定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具体而言,从较为广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以虚拟资本和网络技术为两大支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运行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以虚拟资本价值、网络虚拟价值、资源虚拟价值和房地产虚拟价值作为核心,其虚拟性主要通过未来性、数字化和稀缺性表达出来。这是本研究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新界定。

      根据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的定义,考虑不同虚拟价值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虚拟价值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以虚拟资本为依托的虚拟价值,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含房地产证券化)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这类产品的主要特性,即在生产过程中由拥有使用权的使用者来发挥资本的作用,而这一产品的所有权法律凭证则是掌握在所有者手中。这种产品的价值是一种以实体经济中的价值为基础的虚幻形式,“也就是一个幻想的资本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能的收益。”(49)以股票、债券、基金等为主要代表的金融品,是这类虚拟价值的典型形式。就其本身来看,这些都只表现为票据,没有劳动价值或者其劳动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些票据可以代表一定的价值,并且凭借这一“幻想的资本”价值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是根据它的未来性而获得的,尽管当前还没有实现,但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能够实现。当然,根据这一未来收益而计算出来的价值就具有虚拟性。相较于股票、债券和基金,房地产证券化则是金融产品中的“新起之秀”。股票是以其背后的上市公司价值为依托,而房地产证券化则是以房产价值为基础,因此其跟股票拥有了一样的属性。

      二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虚拟价值,主要是指网络产品。网络产品主要是指电子商务服务,包括网上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互联网资讯和邮箱,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一类产品的形成过程看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为网络经济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是发展的主体,此时网络硬件发展是重点,类似于一般商品,投入的劳动形成了产品的价值,网络价值的溢出也不会很明显,因而其虚拟性也不会很明显;然而在产品的第二阶段,产品的重心开始由网络硬件投资转向网络电子商务服务,在这一阶段只付出少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维护成本便可以获取大量收益。因为网路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类网络产品不断递增的虚拟价值衍生于高复制性、高规模性和高共享性。复制性是指对产品初期投入大量劳动的原创产品的复制,规模性是指网络产品最为常见的规模效应,共享性是指网络产品能够使很多消费者或生产者共同使用或占有信息资源。这三大特性正是依托于网络技术才能得以存在,且由于这三大特性使这类产品在后期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其初始成本,甚至与初期的活劳动或死劳动(投入)都无关,产品的虚拟性自然形成。

      三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虚拟价值,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含地产)和环境等产品。自然条件是自地球出现以来就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类产品不包含人类劳动,因而不具有劳动价值;然而这些本就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东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们用来交换,这一交换的基础就是其虚拟价值,其虚拟性正是衍生于非劳动性,且这一虚拟价值的大小源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和垄断性。这类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条件本身,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产、河流等;另一类则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农产品、某些工业产品和房地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已经包含了一部分人类劳动,但是其依托的载体具有虚拟价值,引致个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低于社会创造的实际价值,这部分价值差额就是虚拟价值。特别对于房地产产品而言,决定房产价格的变量主要是建筑成本和土地价格,除土地而外的建筑物和一般的工业产品并无差异,经过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包含于其中的无非是劳动价值,从长期来看,价格还是要回归到价值层面,因此这个量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而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并无劳动价值,土地价格作为房产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房产价格虚拟性的关键来源。具体来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分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的收益便类似于股票,其价值的虚拟性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房地产的租赁行为也分离了房地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其所有权的收益也类似于地租。

      本文对于古董、机器人产品等现实经济条件中比重较低的具有虚拟价值的产品暂时不予以探讨。

      三、关于虚拟价值的定价模型

      在对虚拟价值进行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究虚拟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在现实应用之中,虚拟价值量的计量更为重要。虚拟价值量主要取决于未来预期收益的多少,因此,虚拟价值的定价模型可写为:

      

      然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不同形式的产品均以虚拟价值形式存在,但是它们的特性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引致未来各期预期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即不同类型虚拟价值的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定价模式可以统一的情况下,不同类型虚拟价值的计量重心差异颇大。根据前面的虚拟价值分类,我们在这里也具体讨论以虚拟资本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三类虚拟价值的具体定价模型。

      就以虚拟资本为依托的虚拟价值而言,其主要是由其未来性和波动性来反映。以股票和房地产证券化为例,这些产品的虚拟性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预期价值而非是当期价值。因此,在贴现率r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预期收益越高,那么它们的虚拟价值就会越高;反之亦然。当然,预期价值或收益和人们的主观判断息息相关,自然,这类产品的虚拟价值就会随着人们的预期价值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则其定价模型为:

      

      其中,

为虚拟资本(股票、债券、基金和房地产证券化等)的虚拟价值;

为预期未来各年的股息收益;

表示未来性。这一未来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虚拟资本的风险性、替代品的波动性、人们的主观判断,等等,如果虚拟资本的风险性提高、替代品的波动性增强或者人们的主观判断不利,则认为未来性提高;反之,则认为未来性降低。显然,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虚拟资本的未来性越高,预期收益越高,虚拟资本的虚拟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在这一假定下,我们有

,由此可以推导出

,即虚拟资本的未来性越强,虚拟价值也越高。

      就网络虚拟价值而言,其定价与网络经济的复制性、规模性和共享性密切相关。网络技术最大的贡献是构建了经济的虚拟空间,从广义角度来讲,其构建了一个类似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空间,这个空间可以看做是对实体经济的映射;从狭义角度来看,它为网络经济提供了一个虚拟交易平台及空间服务。正如在实体经济中开办企业建造厂房等需要交地租一样,若要利用这个虚拟的交易平台进行经济活动,同样需缴纳一定的租金,这个租金的高低取决于网络技术所支撑的这个虚拟平台的复制性、规模性和共享性。具有高复制性、高规模性和高共享性的虚拟交易平台自然具有较高的虚拟价值;反之则价值较低。在网络产品投入成本已经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复制性意味着越低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就可以复制出相同的产品,则虚拟价值就越高。规模性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考虑,就供给而言,在一定的固定成本基础之上,供给方所提供的网络空间越大,能够吸引的用户越多,能够形成较高的规模性;就需求方而言,需求数量越多,供给方所获得的租金越高,那么这一产品的虚拟价值就越高。越高的共享性使得消费者在只需支付共享成本的前提下就能够获得与前期投入一样的资源和信息,因此,可共享的规模越大,这一产品的虚拟价值就越高。

      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平台看成是“土地”,高复制性、高规模性和高共享性的网络平台就像是“十分肥沃的土地”,租给别人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其虚拟价值则可以表示为:

      

      就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而言,其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自然资源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之分,尽管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小于不可再生资源,但相较于人类的需要而言,可再生资源仍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其具有较强的垄断性,然而就定价而言,马克思认为,“瀑布和土地一样,和一切自然力一样,没有价值,因为它本身中没有任何物化劳动,因而也没有价格,价格通常不外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在没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这种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地租。”(50)即自然资源的定价一般也可以参照土地的定价方式,因而我们可以将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表示为:

      

      然而,我们所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购买主要是对其“使用价值”的考究,不言而喻,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若多种商品能够用于同一目的相互替代时,总有一种会居于优先地位,因此,自然资源虚拟价值可能会受到替代品的变动而发生波动。

      虚拟价值作为一种理论价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它仍然需要通过虚拟价格表现出来。然而我们也会发现,虚拟价值通过虚拟价格的货币表现之后,二者之间总会受到多种因素(货币因素、国际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影响而发生种种背离。当这种背离程度较高时,就会发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

      四、引入虚拟价值的再生产模型

      从宏观来看,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抽象为实体和虚拟经济活动,依此,我们也可以将经济部门划分为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二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虚拟经济部门可以看作为从实体经济部门中派生出来的非生产性部门,是生产部门在非生产性流通领域的延续。在现实经济条件下,非生产部门的作用日益凸显,包括金融融资、数字化销售等具体的现代化手段,都已经成为商品和货币循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由自然力所形成的自然资源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越发凸显。根据前面的分析与讨论,本文将虚拟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虚拟资本经济部门、网络虚拟经济部门和自然资源虚拟经济部门。

      我们可以将社会总价值构成设定为:

      

      进一步,按照实体经济部门和三大虚拟经济部门对社会总价值的分解,我们可以将式(5)具体表示为:

      

      实体经济部门与虚拟经济部门之间势必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交换,这种关系表现为当虚拟经济参与到实体经济进行再生产时,虚拟经济可能会给实体经济部门带来成本上的节约或者增加,实体经济就必须向虚拟经济部门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

      从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角度来看,引入虚拟价值的宏观经济实现平衡的条件是:

      

      总而言之,虚拟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或者帮助或者阻碍实体经济部门生产或实现产品价值。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虚拟经济领域的这些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具体到这三类虚拟经济部门,它们在与实体经济部门互动的过程之中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因而若具体探究引入某一虚拟价值时,这一平衡条件会有所差异,同时考虑不同虚拟经济部门的不同作用,其平衡条件的含义解释也会各有侧重。本文将分别具体从虚拟资本、网络和自然资源三大视角对纳入虚拟价值的马克思再生产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1.虚拟资本的视角

      虚拟资本服务部门的发展,为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以及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起到了“血液融通”的作用,并且使得商品的买卖能够突破单个企业资本的限制。同时,金融衍生品的合理创新也为个别资本分散了风险,这促进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投资。然而,作为虚拟资本部门,它并不生产具体的实体产品,只是进行一定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从而期望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乏于剩余价值的创造,虚拟资本服务部门的费用补偿和利润的获得并非自身创造,而是源自实体经济部门的价值转移,因而对于这一非生产性的虚拟资本部门来说,其所获得的利润就是虚拟价值。

      假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部门抽象为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资本部门,此时再生产模型可以表示为:

      

      设

,其中,α表示实体经济部门剩余价值中需要转移给虚拟资本部门的比例(0<α<1),α+β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中所要和虚拟资本部门的实际投入价值交换的比例(0<α+β<1),要使虚拟资本部门能够正常运行,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若要使引入虚拟资本虚拟价值的再生产能够达到平衡,α和β所要满足的条件是:

      

      若

,则说明虚拟资本部门的利润率较高,这将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实体经济部门中较多的剩余价值流向虚拟经济部门,致使实体经济部门中的利润不能保证;另一方面,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就会不断向虚拟经济部门转移,致使实体经济萎靡,最终也会带来虚拟经济部门的巨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如1987年、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不印证了这一点。若

,则表明虚拟资本服务部门的利润率低于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中的资本将从虚拟资本服务部门转移到实体经济部门,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可能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在实体经济某一繁荣阶段尤其是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会发生这一现象,若没有长期连续的技术创新,这一现象也难以长期维持。

      同样,在实体经济部门中必须要生产出一部分的实际资本作为金融服务部门的实际投入,否则金融服务部门也无法运作。若

,二者之间的价值交换不能够平衡。具体言之,若

,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中的产出不能够满足金融服务部门的投入所需;若

,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中产出有剩余。

      2.网络的视角

      纳入网络虚拟价值的再生产模型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网络经济将实体空间中的交换活动更便捷地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之中,从而极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即互联网营销模式的诞生,对实体商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换言之,网络经济部门将日常实体交换活动转向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虚拟化经营活动。由于网络经济的复制性、规模性和共享性,致使网络经济产品中有一部分价值脱离了劳动,完全来自于这三大特性的价值溢出,即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网络经济的虚拟价值,且这些溢出的价值量远远高于前期所投入的实体劳动量,甚至在某些垄断性的网络经济部门,前期的劳动投入可以忽略不计。以此为核心运行的网络经济部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也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假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部门抽象为实体经济部门和网络经济部门,并假定网络经济部门所投入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宏观再生产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网络经济中相关产品的提供为实体经济部门节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如远程操控等。

      假设

,a表示实体经济部门由于成本节约所愿意从剩余价值中支付网络经济发展的比例,a+b表示实体经济部门剩余价值实际向网络经济部门转移的比例,c表示实体经济部门中用于网络经济部门实际投入的价值交换比例。从实体经济部门角度来看,其支持网络经济部门发展的临界条件为:

      

      这一条件表示实体经济部门至少愿意支付网络经济部门为其带来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节约的部分。

      从网络经济部门来看,其正常运行需要的剩余价值所应满足的条件为:

      

      这是因为,网络经济部门在前期完成之后,尽管后期的劳动价值投入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仍有物质资本的投入,这些资本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率。在这一情况下,网络经济部门就需要更多的剩余价值转移。若要使引入网络虚拟价值的再生产能够维持平衡,a+b所需进一步满足的条件是:

      

      若

,表明网络经济部门的资本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投资者倾向于将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转移至网络经济部门,扩大了网络产品的投资本应该带来利润率的下降,但是为了保证高利润,网络经济部门往往会提高自身产品的价格,从而形成泡沫。一旦网络经济部门的虚拟价值与实体经济所能转移额度之间的背离超过一定界限时,实体经济将无法承受剩余价值向网络经济部门的大量转移直至无法运行,网络危机就会爆发。爆发于20世纪初的美国网络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佐证。若

,表明将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理性的投资者会将资本转向实体经济部门,当然,长此以往,这也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

      若

,表明实体经济所能支持网络经济部门发展的物质资料与网络经济部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不相平衡。具体来看,若

表明实体价值中能够提供给网络经济部门发展的物质资料不足,这将制约网络经济部门的扩张;若

,表明实体经济部门所生产出的实体价值有剩余,可以进一步转移至网络经济以促进其发展。

      3.自然资源的视角

      资源环境虚拟价值的纳入,对马克思再生产经济模型形成约束。自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的效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为促进物质生产指数级的增长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自然资源量的耗费也即将突破自身限度。我们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离不开物质生产,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也需要在再生产循环中取得均衡,一旦这一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出现以资源价格大幅波动为导火索的生产危机,如石油危机。因此,探究以自然资源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至关重要。

      假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部门抽象为实体经济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此时宏观再生产模型可以表示为:

      

      若用ΔE表示实体经济应该补偿给自然资源部门的虚拟价值,则实体经济部门的价值构成可以表示为:

      

      对于包含劳动价值的自然资源产品而言,其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勘探、开采和加工自然资源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另一部分是自然资源因垄断性和稀缺性所具有的虚拟价值。而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主要涵盖前者,如自然资源的定价主要是包括依据自然资源开采成本、加工成本与行业利润制定,(51)后者极少包含在内。正是囿于虚拟价值计量的缺乏,自然资源长期处于定价偏低状态,实体经济部门也并未对自然资源本身的虚拟价值进行补偿,因此必须从实体经济部门的虚拟价值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对自然资源损耗或因为自然资源损耗而引致的生态成本的补偿,所以,实体部门对自然资源或生态破坏的补偿也可以看做是其成本的增加。

      因为此类资源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要使得实体经济部门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生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即实体经济部门还需要向自然资源部门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在量上能够满足自然资源部门进行生态补偿和保护,如资源稀缺性规划、挖煤后的土地凹陷,等等。

      对于纯自然资源产品而言,

,其价值则完全由虚拟价值构成,且考虑到这类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因此,其价值构成

可表示为:

      

      由于这类自然资源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即其有一部分消耗掉的可以被再生出来,因此,真正被生产过程消耗掉的自然资源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其中,

表示参与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Δ

表示由于其可再生性而自我恢复的一部分价值。因此,若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生产,则应满足的条件是:

      

      即实体经济部门向此类自然资源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在量上需满足其自我净化之后所引致的生态损耗。

      与前面两类虚拟价值所不同的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界定并不清晰。虚拟资本或者网络产品有着明确的所有权,因此前两类所有者为追逐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向实体经济部门索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最终形成泡沫;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界定较为模糊,在资源环境制度还未引起重视或重视不够时,实体经济部门往往会逃避对自然资源部门的剩余价值转移,进而导致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无法得以补偿。因此,前两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虚拟经济泡沫过大,泡沫破裂时爆发危机;而生态危机一般表现为实体经济部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长期超过其自我修复能力或者生态环境成本,即

,从而引起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一旦达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就会爆发生态危机。

      五、关于虚拟价值的现实应用

      在现实经济条件下,虚拟资本、网络产品和自然资源已经俨然成为实体价值向虚拟领域转移的三大通道。在虚拟经济领域,具有虚拟性的产品定价往往会偏离其虚拟价值,因而有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也有可能会一直偏离其虚拟价值,引致虚拟经济泡沫,当泡沫达到一定界限,甚至会爆发危机。

      1.虚拟资本的虚拟价值

      就虚拟资本虚拟价值而言,由于股票、债券、基金等虚拟资本缺乏以虚拟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方式,因而虚拟资本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并且虚拟资本服务部门摄取了实体经济部门较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我们通过中国、美国和世界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数据对比发现,虚拟资本的价格波动以及不同国家的虚拟资本总量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1996年以来,除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外,其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100%,其中1998年和2006年甚至高于140%。中国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处于世界水平之下,仅在2007年我国这一数值突破100%,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回落。可见,中国、美国和世界水平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在这一期间波动幅度都非常大。正如皮凯蒂(2014年)通过大量的数据证实的那样,多个国家的资本/收入比在较短时间内年度序列数据不断变化的原因,正是房地产价格(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及金融资产(特别是股票)价格的极度不稳定。(52)另一方面,通过我国金融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自2007年以来,金融业的收益远高于制造业。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公司的盈利情况。因此,我们选择这一指标对金融业与制造业进行对比。如下页图2所示,以2006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我国制造业的每股收益基本高于金融业(除1998年),此后,我国的金融业每股收益均高于制造业;更加令人关注的是,自2011年以来,这一差距在不断扩大,直至2014年,金融业以每股收益1.00元远超制造业的0.34元,二者差距达到0.66元,创历年来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纳入虚拟资本虚拟价值的再生产平衡条件未能得到满足。

      

      图1 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53)即若资本在实体经济中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也许不能够立即找到新的高利润率的投资渠道,但是由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本性,这些暂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资本会进入虚拟经济成为虚拟资本。鲁品越认为,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资本主要是被金融机构吸收,一来成为实体经济发展或扩张的“后备资本”,二来这些虚拟资本的价格波动又可作为金融资本摄取实体价值的途径。(54)本文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1970年,资本收入仅占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5%~25%,而2000-2010年,这一数值升至25%~30%。(55)令人惊叹的是,1970年高收入国家的证券组合股权净流入为13.6亿美元,而2000-2010年,这一数值绝对值则处于约1 420亿~8 458亿美元之间,从这一数据的对比之中我们能够看出,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对实体价值的大量吸收。

      

      图2 金融业与制造业EPS比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2.网络的虚拟价值

      就网络虚拟价值而言,正如前面所论证的那样,网络产品具有规模性、复制性和共享性,因此,一旦某一家电子商务或者互联网公司率先占据市场,凭借网络产品的三大特性,其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如图3所示,天猫和京东商城一直在我国B2C网络购物市场交易份额中名列第一和第二,2012年,二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2.10%和22.30%,仅这两大公司就占据了市场74.4%的份额;2014年,这两个数值分别为59.30%和20.20%,共占市场79.50%的份额。而其他企业的B2C网络购物份额一直非常小,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其运营也十分不稳定。这也说明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运营公司与一般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大的差别。

      

      图3 2012年和2014年度中国B2C网络购物市场交易份额比较(56)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同时,若某一家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就如同拥有最大最肥沃的一片“虚拟土地”,利用其创造的这块“虚拟土地”,不但可以收取租金,还可以收取帮助“租地者”获得更多“收成”的费用。本文以阿里巴巴为例,具体分析其如何利用这块“虚拟土地”获得收入。阿里巴巴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大块:一是通过广告获得收入,即按照一定标准收取广告展示费用;二是收取佣金,比如天猫和聚划算的卖家,如果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则每一笔都需要向阿里巴巴支付交易额的0.5%~5%不等的佣金;三是收取店铺费或者会员费,对于淘宝旺铺以及利用软件帮助其升级的店铺收取店铺费,对国内和国际入驻的批发商收取会员费。在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所递交的更新后的招股书中显示,其2014财年净利润率高达44.57%,阿里巴巴总收入是84亿美元,则其净利润为37.44亿美元。如果根据正常的利润是7.4%粗略计算,应有x/(x+46.56)=7.4%,其中46.56等于84减去37.44,这里将46.56亿美元粗略地看做是阿里巴巴的成本,由此可以简单计算出阿里巴巴的净利润x应该是3.72亿美元,而非37.44亿美元,所以阿里巴巴凭借其对虚拟空间的垄断权力,2014年为它带来了将近33.72亿美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就是阿里巴巴所创建的互联网空间的虚拟价值部分。2014年,阿里巴巴的净利润率也远远超过当期我国制造业500强公司的利润率,根据《2008-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

      从行业层面上来看,网络也确实成为了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剩余价值的一条重要通道。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也在迅猛增长,如图4所示,由2008年的1 300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28 211亿元,上升了接近21.7倍。与此同时,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对比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萎靡不振,显示出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如图5所示,我们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每股收益对比发现,2007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的每股收益远高于制造业,而且这一趋势仍在不断扩大,2014年这一差距达到了0.44元。这一方面说明纳入网络虚拟价值的再生产平衡条件未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正是以网络经济这条通道从实体经济中转移了大量的剩余价值。

      

      图4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Wind数据库。

      3.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

      就自然资源虚拟价值而言,虚拟价值这一理论基础的缺失首先会使得自然资源的定价偏离其虚拟价值,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也可以看出,由于自然资源的无劳动性往往致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处于较为低廉的状态,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自然资源定价机制理论基础的缺失致使我国自然资源价格一直较低,长此以往,不但形成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而且还抑制了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图5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与制造业EPS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Wind数据库。

      论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不妨以汽油价格为例。如下页图6所示,从总体上来看,汽油的世界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自1998年的0.54美元/升上升至2012年的1.41美元/升,上升了接近2倍。而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我国的汽油价格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一直低于世界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德国。(57)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廉价格也同时抑制了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发展,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技术,因而这些能源在其总能源使用中的比例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这些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又可称为清洁能源,是指在生成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非碳水化合物能源。可替代能源包括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等。清洁能源的污染排放系数几乎为零,这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由图7(见第73页)可以看出,我国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占能源使用总量的比例低于世界水平,且远远低于德国。

      

      图6 汽油的市场价格比较

      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达到巅峰,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显著特征,(58)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性,甚至可能引发生态危机。传统化石能源数量上的绝对稀缺表现为其价格的持续上涨,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由1998年约12美元/桶上升至2013年约100美元/桶,价格上涨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长期定价偏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显然与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密切相关。根据世界银行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也一直呈现上升状态,自1991年的74.83%上升至2013年的90.2%。如图8所示,1991年我国的化石燃料能源消耗量为77 662.6万吨标准煤,而2013年这一数值上升至338 250万吨标准煤,我国GDP与化石燃料能源消费量也明显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见,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这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一旦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发生动荡,我国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使用将会带来环境恶化,甚至可能会带来生态危机。如世界CO[,2]排放量从1990年的209.81亿吨上升至2011年的313.42亿吨,12年期间上升超过了50%。我国的CO[,2]排放量在世界各国中显然处于较高地位。我国工业发展无疑是资源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然而对比我国工业的快速增长,工业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并不是很大。如图9所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均在0.6%以下,因而,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部门所转移的剩余价值可能并不能补偿自然资源,因此纳入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再生产经济平衡条件不能够得到满足。

      

      图7 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占能源使用总量的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8 中国GDP与化石燃料消耗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9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数据库。

      总之,在现实经济条件下,把握虚拟价值的内涵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互动和耦合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规避二者脱钩所引致的经济危机有着较好的预防效应。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局限,结合现实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虚拟价值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界定确定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联点,为理论界有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探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点。脱离了关联点,以一种“冥冥之中”的联系为基础展开讨论,不免给人带来一种“无本之木”的感觉,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厘清。虚拟价值的理论范畴正为解释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之后,本文对虚拟资本、网络经济和自然资源三大类虚拟价值进行了量的考察,认为三者的定价模型可以统一,但是具体考虑某一类虚拟价值定价时又各有侧重。此外,本文认为,虚拟价值理论范畴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互动提供了关联路径,虚拟经济主要是通过虚拟资本、网络经济和自然资源来汲取实体价值。虚拟价值理论范畴丰富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为现实经济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路径提供了全面的思考与解释。最后,通过相关数据对现实经济条件下这三大类虚拟价值的定价以及从实体经济转移的剩余价值进行了经验分析,我们发现,虚拟资本和网络虚拟价值量不断攀升,而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却补偿不足。这与我们的理论分析相吻合。一方面,由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和自然资源的虚拟性,人们往往难以判断其价格与虚拟价值的背离程度。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经济工作者一直都是以经验来判断危机临界点是否到来,这一经验判断主要依赖于虚拟经济的状态,然而至今仍缺乏衡量虚拟经济状态的客观统一的指标,致使主观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自网络危机、金融危机等新形态的经济危机频发以来,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危机爆发频率不减反增,且随后的经济萎靡和萧条也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正是虚拟经济价值基础的缺乏,致使人们不能够有效地把握危机爆发的临界点。一旦缺乏这一价值基础,虚拟价格容易形成泡沫,并且难以辨别泡沫的程度和时间节点。另一方面,虚拟价值理论为一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在防范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一任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自然资源环境价值基础的问题,当我们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到虚拟价值范畴,归入广义价值体系之中时,自然资源和环境量的计量就变得颇为简单。因此,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探讨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为现实商品经济中自然资源、环境的交换提供了价值基础;二是为自然资源的估价和环境的补偿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甚至使得国际环境合作能够有量可循;三是将自然资源纳入再生产这一经济循环的约束条件之中,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7-20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3页。

      ⑤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⑥吴志鹏:《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三个基本判断》,《浙江经济》2008年第22期。

      ⑦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

      ⑧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1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4-01-12/12332610090.shtml,2015年6月9日。

      ⑨陈成忠,林振山:《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解读》,《生态学报》2007年第11期。

      ⑩李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程金蛟:《虚拟价值与虚拟经济》,《经济论坛》2004年第12期。

      (12)高峰:《论财富》,《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2期。

      (13)张俊山:《论虚拟经济中虚假价值的形成及运动规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4)尹国平:《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财富、价值与生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5)刘骏民:《决定中美经济未来差距的两个基本因素——虚拟经济视角下的大趋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1期。

      (16)Haberler,G.,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s,League of Nations,1939.

      (17)Pigou,A.C.,"The Classical Stationary State",The Economic Journal,1943,pp.343-351.

      (18)Patinkin,D.Money,Interest,and Prices:An Integration of Monetary and Value Theory,Harper & Row,1956.

      (19)Modigliani,F.,Ando,A.K.,"Tests o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s:Comments and Suggestions",Bulletin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vol.19,no.2(1957),pp.99-124.

      (20)Tobin,J.,"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vol.1,no.1(1969),pp.15-29.

      (21)Bernanke,B.S.,Gertler,M.,"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pp.14-31.

      (22)Poterba,J.M.,Samwick,A.A.,Shleifer,A.,et al.,"Stock Ownership Patterns,Stock Market Fluctuations,and Consump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pp.295-372.Poterba,J.M.,"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pp.99-118.

      (23)刘骏民,王千:《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2期。

      (24)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6年第2期。

      (25)赵成:《解析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摘自《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26)Choi,S.Y.,Stahl,D.O.,Whinston,A.B.,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1997.

      (27)Katz,M.L.,Shapiro,C.,"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pp:424-440.

      (28)王璨:《从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看网络经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9)Harary,F.,Hedetniemi,S.T.,Robinson,R.W.,"Uniquely Colorable Graphs",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vol.6,no.3(1969),pp.264-270.

      (30)Wasserman,S.,Faust,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1)Bollobás,B.,Random Graphs,Springer New York,1998.

      (32)Bramoullé,Y.,Kranton,R.,"Public Goods in Network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7,vol.135,no.1(2007),pp.478-494.

      (33)Ballester,C.,Calvó-Armengol,A.,Zenou,Y.,"Who's Who in Networks.Wanted:The Key Player",Econometrica,vol.74,no.5(2006),pp.1403-1417.

      (34)李金昌:《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和定价方法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第1期。

      (35)王彦:《论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2期。

      (36)蒲志仲:《自然资源价值浅探》,《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4期。

      (37)吴军晖:《论资源价格》,《价格月刊》1993年第2期。

      (38)陈征:《自然资源价值论》,《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39)张忠任:《关于环境的价值与资源价格决定问题的理论探索》,《海派经济学》2008年第21期。

      (40)郭明,冯朝阳,赵善伦:《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1)严明:《虚拟经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4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4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4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9页。

      (4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0-541页。

      (4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8页。

      (4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3页。

      (4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74-745页。

      (4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5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9页。

      (51)朱晓杰:《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研究》,《价格月刊》2014年第8期。

      (52)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54)鲁品越:《利润率下降规律下的资本高积累——〈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矛盾及其统一》,《财经研究》2015年第1期。

      (55)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26页。

      (56)标识按照市场交易份额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57)之所以选择德国作为比较对象,是因为德国的制造业占GDP比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并致力于工业生产方式转型期,因此选择德国作为比较对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在能源总消耗量中使用比例在发达工业国家中最高。

      (58)金碚:《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

标签:;  ;  ;  ;  ;  ;  ;  ;  ;  ;  ;  ;  ;  

虚拟价值的理论与宏观模型及其应用_虚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