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该确定哪些基本范畴?理论界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各据己见,难以达成共识。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又制约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提出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如思想与行为、个人与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理想与现实、教育与管理、理论与实际、个性与共性、动机与效果、内因与外因、塑造与改造、自教与他教、灌输与转化、疏导与堵塞、教育与环境等等。[1](P8)这些概念无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但是重要概念并不等于就是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既要符合范畴涵义的一般规定,又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起来的科学成果,可以转过来成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方法。列宁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P78)笔者认为,将这些范畴涵义的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要求结合起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一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对象的特点,具有动态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人为实现活动,是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因此,作为其反映形态的基本范畴,也应该是一些动态联系性的概念,而非只能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组合成分的静态因素性概念。二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析方法,具有层次梯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包含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研究与认识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讲的,认识的深化是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三级本质。作为表达这种认识成果的基本范畴,就要具备逐步深入的层次梯级性。三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性。“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2](P7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系统质和基本规律,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中得到体现。四是要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规范要求,具有现实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要求其基本范畴能够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指导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特性的理解,笔者认为“灌输与互动”、“理解与激励”、“内化与外化”等范畴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一、灌输与互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4)这项实践活动的实质,是教育者不断向教育对象灌输思想理论,而教育对象作出回应与教育者形成思想互动的过程。

灌输,就是向受教育者宣传输送政治理论、思想体系与道德规范等,以实现政治教化,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也是一个基本范畴。作为原理,它主要阐明的是灌输的必然性。马克思说:“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段的思想家出现的,……而另一些人……准备接受这些思想。”[3](P99)列宁说: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P29)这就是说,不管哪一个阶段的思想,只能由少数人提出,然后通过灌输教育为多数人所接受。这些原理性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向教育对象灌输马克思主义真理,以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没有真理的灌输,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人将灌输只作为方法,甚至片面地理解为与疏导相对立的硬灌强输,这是不对的。灌输主要是指工作性质,疏导则是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强调运用疏导式的科学方法来更好地进行灌输。

互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思想信息与感情的相互交流。它摈除一方动一方不动,或者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而导致的思想信息与感情的单向流动状态,它比灌输更能深刻地标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真正启动。“互动”意味着教育对象的思想感情已被调动起来,并且与教育者形成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互动是表达其实际运行的重要概念。有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内容、载体、方法、设施等)、环体(教育环境)等各种静态结构要素,形成动态有机系统。有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才有可能使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而实现教育目的。互动是建立在平等信任基础之上的,它体现着教育者的民主作风和教育对象的独立自主,因而它尤其符合时代要求。现今,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注重人格自主权,许多年轻人刻意追求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提高教育针对性,维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反馈意见,要以启发引导和交流商讨的形式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灌输与互动,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起始阶段的基本范畴。灌输是前提,没有灌输,就形不成互动。由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思想理论后,才能引起教育对象的反馈呼应。互动是必然,没有互动,灌输就不可能深化。灌输的目的是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认识,不通过互动而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是不可能的。对牛弹琴式的教育只是对教育者的一种讽刺。

二、理解与激励

如果说“灌输与互动”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始与启动,“理解与激励”则意味着其深化与发展。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见效的关键,因而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的核心范畴。

理解,原意是有理性地了解他人及事物,用宽容的心态待人与处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它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分别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识以及相互的宽容与体谅,甚至包括了对教育环境的理解。“理解”是教育与被教育的结合途径,是教育者“晓之以理”和教育对象“受之以道”达到高度融洽的根本表现。它既是对“灌输与互动”的阶段性深化,又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教育内容和把握教育时机,以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逻辑向教育对象传播教育信息,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所需所求,充分理解与体谅他们的现实处境与行为表现。它也要求教育对象充分调动自我理智,正确理解吸收教育内容,并且设身处地地体谅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客观的不利因素以实现其思想升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造出理解氛围,就会大大提高其教育效果。既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而较易取得教育的即时效果,又可以唤起教育对象理解的良知与德性,有利于培养其与人为善和善解人意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持久而稳定的长远效果。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指增强一个有机体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根据激励动因,即引发追求特定目标的诱因,可以区分为他人(外在)激励和自我(内在)激励。但实际上他人激励要真正产生效应,必然转化为自我激励,也就是说二者最终会合二为一,体现为个体的思想行为动力。从总体性质上看,激励是外动力转为内动力的关节点,外力因素作为一种推动力和吸引力,通过激励转化为激励对象的内在自动力,从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就要立足于激励,激发人们的自信心,鼓励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之所以有效,一是因为它在性质上是一种情感调动,而人的情感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因为它强调的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从内在方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我们经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就是说要坚持以情感激励来调动教育对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不断发展激励理论与开拓激励途径。以培养教育对象的自尊感与自信心为中心,借助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目标激励、表扬激励、感染激励及群体激励等形式,努力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其建立起内在的行为动力机制。

理解与激励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情理结合的必然。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情”是“理”的外壳,“理”是“情”的中坚,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激励”调动起教育对象的感情,才能疏通“理”之通道和增强其渗透力;也只有以“理解”来启发和强化教育对象的理性思维,才能保证“情”之所向和增强其稳定性。理解催生激励,激励深化理解,二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

三、内化与外化

内化,主要指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成果。内化过程具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横向上需要人的知、情、意、信等全部心理因素的参入,纵向上要经过识别、选择、同化(或顺应)以及升华等环节。因此,内化过程实际上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启动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对象在接触到教育者传播的教育信息时,要调动自我的注意力和兴趣心,用特殊情感来体验是否合乎自我的需要,然后在理解过程中进一步比较、鉴别和选择,确定哪些内容可以接受及接受到什么程度,最后才进入真正的内化过程,即对教育内容进行编码排序,以将其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是以往的学习积累所形成的,是知识与思维相交融而在大脑中组成的知识分配的有序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新的知识信息要进入大脑,必须经由认知结构进行编码排序,变成本体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变成“长期记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的内在效果。当然,内化又有层次之分,浅层次成果属于思想认识,深层次则转化为思想意识。内化看起来是教育对象自身内在的思想运行,但是它的起始是由教育者的教育灌输引起,其过程也离不开教育者的指导。因此,内化不是教育对象的单方行为,而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内外结合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的和重要的阶段。

外化,是指教育对象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尤其是接受教育后形成的新质认识)转化为良好行为与行为结果,并通过重复而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加强心理激励和行为方式选择的指导。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们将新质认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启发和指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评判行为意义及选择行为时机与方式。必要时还要帮助他们协调各种关系以解除其外部干扰与后顾之忧,保证其顺利实现思想外化。同时,教育对象一旦有了合乎教育要求的行为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其坚持下去。这一过程虽然是教育对象占据了主动权,但作为教育者来说,仍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站在客观立场上进行观察分析,适时适度地给教育对象以指导帮助。因此,外化过程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密切协作的效应,是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阶段,“外化”概念,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内化与外化”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情况的基本范畴。教育者经常以教育对象对思想教育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来代表内化与外化。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复杂性,教育对象思想的内化与外化过程经常是交叉重叠进行的,思想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会在数量、程度和时间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与其性质相悖。这一过程从客观角度是很难认识清楚的,我们只能依据思想和行为概念的区别来大体划分内化与外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过程的这种复杂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内化”与“外化”作为一对基本范畴相互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总之,“灌输与互动”、“理解与激励”、“内化与外化”三对基本范畴,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恰切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过程。“灌输与互动”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始和启动,“理解与激励”意味着其深化与发展,“内化与外化”则体现其效果与归宿,共同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层次性和梯级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认识的“网上纽结”。这三对基本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形式,体现了其客观规律性,成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以“灌输与互动”、“理解与激励”、“内化与外化”几对基本范畴为基础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既有利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与客观规律,又能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标签:;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