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_霉菌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_霉菌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式教学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摒弃单向灌输,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认知并积累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探究、实践,其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各种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地、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加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挑战,因此创设游戏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中“观察法”一节的教学,教材通过讲述李时珍修改《本草》,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了观察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观察法,以及如何运用观察法进行观察。为了较好地开展教学,我将本节课的内容融入游戏中,要求学生每人带3~4片落叶,课上带着学生做起了“猜树叶”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A.每人在自己的树叶中任选一片,观察记录该片树叶的特点,从颜色、形状、叶脉的形态和长度、气味、质地等方面观察,并记录在纸上。

B.4个人为一组,将所有的树叶混合在一起,其中1人念自己对叶片的描述,其他3人在所有的树叶中,根据该同学的描述选择被描述的叶片,最先选择正确的为胜利者,并奖励一个“笑脸”,最后比一比全班谁得到的“笑脸”多。

C.1位同学在组内随便选两片落叶,其他3位同学比赛看谁说出的两片落叶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多。

在该游戏中,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亲自参与,了解到观察法是通过手、脑、眼、鼻等多种感官去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的方法,并且在观察过程中体验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比较观察的方法。

2.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但是,是否按照教材将实验顺利完成,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潜能,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条件和机会,而不应受教材、教案的束缚,要让学生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充分体验做科学的过程。

如在进行《探究霉菌的生殖》一课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按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而是首先让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霉菌,观察霉菌,认识霉菌的结构,在学生对霉菌结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霉菌的生殖。学生分组对霉菌的生殖结构做出假设:多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孢子;少数组认为霉菌的繁殖结构是菌丝。这时教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学生准备了两组培养基进行对比实验,一组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另一组不接种根霉菌的孢子,同时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培养。然而试验结果令他们感到意外,不但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也出现了一些根霉,而且还长出了一些其他的霉菌。学生们面对这一实验现象感到困惑和怀疑,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长出了根霉与实验预期是一致的,而没有接种根霉菌孢子的培养基上的霉菌是哪来的呢?”“如果霉菌是由孢子来繁殖的,那么没有接种根霉孢子的培养基上的孢子是哪来的呢?”“平时家里的食物长了霉菌,并没有人去为他接种孢子呀?”“孢子那么轻,空气中会不会有霉菌的孢子呀?”到此,学生又引申出了新的问题:霉菌的孢子是否会通过空气传播?于是,学生改进原来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分为三组。甲组:将培养基灭菌后密封做对照;乙组:将培养基接种根霉的孢子密封;丙组:培养基不密封,暴露在空气中。经过多组实验,学生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霉菌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通过萝卜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推断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但多数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提出能否在显微镜下亲眼看到细胞的吸水失水。这时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拓展本节课的内容,加入1课时让学生充分探究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小组之间相互影响,有的同学欢呼实验的成功,有的同学反思实验的失败,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同学们在体验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同学们都在显微镜下亲眼看到了如番茄果肉细胞、洋葱鳞片液细胞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完善→失败→反思→发现新问题→改进方案→完善实验方案→体验成功的过程,不但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走弯路甚至去尝试失败,这样的收获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技能

以往在学习显微镜使用的时候,教师反复强调显微镜是非常精密的仪器,十分贵重,学生不能随便乱动,要跟着老师的操作学一步做一步,不能有任何跃步行为。显微镜固然很贵重,强调对显微镜的爱护也无可非议,然而第一次见到显微镜的学生,不能掩盖内心的兴奋和极强的好奇心,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双手,对每一个结构都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是做什么用的。教师不妨利用学生这份可贵的好奇心,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去体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可提前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如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的头,不能使镜筒倾斜等。然后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通过转动粗准焦螺旋,会体验到它能使镜筒升降,有调节焦距的作用。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光学显微镜要借助光才能观察到生物的结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视野明亮呢?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光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掌握对光的技能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有些学生通过体验对光的过程,还总结出了对光的小窍门,如三对准法(目镜、物镜对准通光孔,反光镜对光源)、目测通光孔法(转动反光镜观察通光孔被光照亮,说明光线已反射到了目镜中)等。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远比教师教给他们的要多。

另外,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往往对一些抽象的、不能展示的结构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制作课件使微观的结构宏观化,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如可以用果冻充当细胞质,果脯充当细胞核,容器充当细胞壁或细胞膜来制作细胞的模型;用红毛线团充当肾小球,胶皮管充当肾小管,胶皮管末端凹陷的气球充当肾小囊来制作肾单位模型,等等。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我深刻体会到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所说的“感悟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通过体验,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标签:;  ;  ;  

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_霉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