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的追因、设计及安排论文_沈于皓

小学语文预习的追因、设计及安排论文_沈于皓

(开江县永兴镇方兴小学 开江 636250)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乐学”,学生怎样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这一新希求呢?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学的能力,是必然的要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然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

一、预习追因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孩子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听课时,自己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如何评价,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探求。

2.自我探索,打好注意定向基础。通过预习,学生进行初步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这样,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孩子们会更加专注。从心理学来讲,也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理论来说,带着问题上课,变被动为主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3.有的放矢,及早掌握学习信息。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检查。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主观主义及平均使用力量的倾向。

4.练习机会均等,提升学习素养。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阅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进行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素养就得到相应提升。

5.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课外知识。预习课文时学生会发现诸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彻底解决。孩子的求知欲是旺盛的,自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慢慢提升,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预习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素养来说是有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且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

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就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孩子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可这样设计预习:(1)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哪句话中出现?(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3)这个词集中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以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作为提纲预习课文,就能围绕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忍受剧烈痛疼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他没有动弹;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他仍然没有动一下……通过这样的预习,孩子们就能体会到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主题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

再如《将相和》一课的预习设计:(1)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2)文中前两个故事写谁?(3)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孩子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的职位一步一步攀升,以至超过了廉颇,这正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前因,由此感知文章这样安排的巧妙,三个小故事并非孤立,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一方面,教材中的文本,体裁不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可设计下列预习:(1)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什么感情?(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另一方面,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文本特点,使学生逐步把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课文《第一场雪》,作者用叠词描写雪景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设计预习,可要求:(1)找一找文中的叠词,按ABB、AABB、ABAB的形式归类。(2)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叠词分别描写什么?设计预习问题时从教材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预习安排

小学语文预习一般可分三个层级安排:

第一层级:通读感知。了解课文段意和内容,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新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级: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级: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预习的各个层次上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总之,优化阅读预习,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贯穿于整个教学之前、之中,才能在预习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论文作者:沈于皓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预习的追因、设计及安排论文_沈于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