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欺诈手段揭露秘密_高考论文

利用欺诈手段揭露秘密_高考论文

高招录取诈骗伎俩揭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伎俩论文,高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这一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安定团结,牵挂无数家庭的严肃事业,被一些不法之徒瞄上,他们在每年的高考录取期间坑蒙拐骗,少则骗得几百元,多则蒙取几千、上万元。“满口”的许诺、“热情”的服务,目的只有一个,看准的就是家长的钱财!

笔者多年从事招生录取工作,每年都会接到受骗家长的举报和哭诉。其实,骗子们的诈骗方式并不高明,只要考生家长提高警惕,多了解一些招生录取的相关政策,完全可以看穿骗子们的诈骗伎俩。

形形色色的诈骗伎俩

高招诈骗的方式往往是隐蔽的。眼下,许多家长对高考招生录取政策、毕业生就业办法、高等教育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一些诈骗者就利用这一机会,实施诈骗。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骗子们的伎俩主要有以下几种:

伎俩1 假借调节计划做文章设下陷阱骗钱财

利用招生调节计划,实施诈骗活动,是高招诈骗的一个重要手段。录取工作每到调剂阶段,社会上就有人传言可以搞到调剂指标。这些骗子先是对某所高校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私刻公章,伪造招生简章,设立报名处、咨询电话和联系人,装作高校招生人员的模样,在中学、当地招办附近进行秘密活动。他们采取的骗术往往是给你提供参与录取工作的证件、大学的委托信函以及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等,声称手中掌握部分机动计划,可以先交几千元订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然而,当家长将订金如数奉上后,却迟迟见不到录取通知书,这时再找这些“招生人员”,早已是人去楼空,电话也变成了空号。

日前,河南省一考生家长就险些上了这样的当。一名号称某大学刘教授的招生骗子说他手里掌握六个大学的扩招计划,分数够重点线的考生如果重点批次落榜,交两万块钱就可以点招,一般本科交1万或1.5万元可以点招。然而,当家长将电话打到高校核实真伪时,得到是学校明确的答复:绝无此事,纯属欺诈行为!

事实上,各高校在各省市的调节计划都有严密的操作规程,对因增加调节计划录取的考生也有具体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录取程序,绝非花钱可以“搞定”的。

伎俩2 假“自主招生”之名行“自己招生”之实

今年,为了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教育部批准了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所谓自主招生,是由中学推荐或学生自荐,高校遵循“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以及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的要求,对先期通过考核并且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同批次投档控制线上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使那些德才兼备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能够进入理想的高校进行深造。

然而,笔者在今年的招生录取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具备自主招生录取资格的高校,也在媒体上刊登广告或散发宣传材料,声称学校组织单独考试,自主招生。其实,这类广告的始作俑者多为某些高校的二级学院或办学点,办班的性质也多为网络教育或者成人高考、自学助考辅导班,与22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有着本质的区别。

伎俩3 以名牌院校为幌子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招生骗子摸准了家长急于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心里,因此到处散发消息:低分考生可以上重点大学。

笔者最近就接了这样一份传真,上面有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24所著名院校。笔者按照上面提供的电话和“招生人员”取得了联系。“招生人员”在电话里说:“这些院校可以随意选择,专业也可任选。我们认识录取人员,通过暗箱操作,保证考生正规录取,有录检单,经过电子注册,录取通知书以及将来的毕业证书跟统招生一模一样。”问他需要多少钱。他说,学校不同收费也不一样,一般几万块钱吧。到时候把钱打到指定账户里就行。而当笔者再打电话到这些院校核实时,学校说所谓的暗箱操作完全是场骗局。

伎俩4 混淆各类招生性质避重就轻晃虚招

“只要交我们公司2.16万元,就包你上某某大学的热门专业,你高考落榜甚至分数低于300分也没关系”。这是2002年黑龙江省某公司招录落榜生的许诺。

天上真能掉馅饼吗?

哈尔滨市一考生只考了300多分,但又想上大学,就找到了这里。该公司热情地说:“分数不高没关系,照样可以上大学。我们与上海的一些大学都签了协议,与校领导的私交也不错,是受校方委托正式招生,只要我们推荐,低分的考生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入学后与统招考生没什么区别。”该公司开出的条件是:每个学生先交1600元的代办咨询费,拿到通知书后再交两万元的咨询服务费。而实际上,上海的这所大学根本没有委托任何公司进行招生,该公司出示的委托书是伪造的。学校招收落榜生的班级只有自考助学班,这与统招生有根本区别。

在去年的高考录取期间,笔者身边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骗局:王某是湖北一所高校的招生“托儿”,高考录取期间特地回到河南老家招生,他告诉乡亲们说自己手里有内部指标,交5000元钱就可以上这所大学,绝对是正规统招生。老家的四五个落榜生听信了他的话,前去湖北上学。先交了500元报名费,然后再交学杂费。当学生家长发现是网络学院时,问他是怎么回事,王某仍振振有词:“将来毕业证和统招生的一模一样,只是在毕业证序号前加一个“W”。乡亲们气愤地要求回家,可是500元的报名费却怎么也要不回来了。

在这些“招生专业户”的大量宣传中,多数都实行了避重就轻的宣传策略。他们极力抹杀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这三种办学方式的差别,片面强调它们的一致性。所招收的考生的高考成绩低于省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可是却许诺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而当被问到取得该学历的途径和方式时,这些人却总是闪烁其辞,避而不谈。受蒙蔽的考生到了学校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这一般是各院校举办的各种助学辅导班。

伎俩5 充当黑中介“杀熟”吃差价拿回扣

去年河南毛某的儿子报考了天津某高校。录取期间,有个熟人给他打电话,说他的孩子分数偏低,要他拿3万元,不然不予录取。他只好将钱送了过去。随后,孩子报到时才发现,凭自己的分数完全可以被正常录取。毛某白白扔掉3万元。

许多类似的招生骗子以帮助活动录取的名义,收取学生家长的“活动费”、“定向费”等等。家长们明知道他吃有“回扣”,但为了孩子上大学,也只能忍痛割爱交钱了事。

高招诈骗何以得逞?

在高考录取中实施诈骗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骗子的狡诈骗术和隐蔽性等特点外,也与考生家长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家长的焦躁情绪比考生更甚。于是一些招生“专业户”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纷纷抛出绚丽的“彩球”,招惹人们的注意,以期获得家长的信任,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眼下,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过分重视外界因素在招生这一关键环节中的作用。有些考生在得知考试分数后,一把将成绩单扔给家长,“我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步看你的了”。强调外界因素的结果,就给了招生骗子逞能的机会。

高考从1977年恢复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工作制度的规范程序、管理程序的设计要求、操作环节的有效监督都步入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远程网上录取系统的运用,使高招录取更加科学、规范、公平、透明,想在如此严密的管理体制下,获取意外“收获”,是难以做到的。

标签:;  ;  ;  ;  

利用欺诈手段揭露秘密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