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自杀的护理干预论文_缪丽华

(江苏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226400)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自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不伴有其它躯体疾病共84例,两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评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评分、对自杀者的态度评分、对安乐死的态度评分四个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观察组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未出现自杀现象,对照组出现6例自杀(14.3%),观察组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心理领域评分、生理领域评分、环境领域评分和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四个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观察组四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自杀意识和自杀可能性,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精神病;出院早期自杀;QSA评分;自杀行为;生存质量;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患者可以表现为攻击伤人、毁坏物品、自杀等行为,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然而,患者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自知力恢复。自知力与自杀行为有关,患者觉知自己有病有较大的自杀风险,此时,患者易于发展绝望和道德败坏感,从而导致自杀,因此,对那些恢复自知力的患者应予以关注并进行干预。各类精神疾病的总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到12倍[1]。情感障碍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5%,而精神分裂症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死亡率占全部精神病的自杀死亡的3-10%,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终身自杀风险为7%[1]。有人学者指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阶段是自杀风险增加的时期[1]。为此,患者出院前后应加强相关的护理干预,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出院早期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本文将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自杀行为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住院部精神病患者不伴有其它躯体疾病共84例,所选择病例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在24岁-67岁,平均(42.2±5.0)岁;高中以下学历者20例,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者22例;其中精神分裂症者28例,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者6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8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26岁-70岁,平均(43.0±4.8)岁;高中以下学历者1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者23例;其中精神分裂症者30例,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者5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7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1.2入选标准

①不限男女。②均为精神病初诊者。③参照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2]: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有效为部分症状消失;稍有效为症状略有减轻;无变化或恶化为症状没有减轻或恶化。入组者均达到显效标准。④不伴有其它躯体疾病者。⑤对使用的精神病药物无过敏症状者。⑥无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⑦依从性较高,能够严格按医嘱治疗。⑧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或者正在计划妊娠妇女;②因反复发作而入院治疗者;③合并血液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

1.4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护理(向患者家属强调服药时间和剂量,并监督患者服药)、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要和心理压力)、日常护理(保持房间的整洁和干净,空气清新,湿度和温度正常)等。

观察组在患者恢复期即加强针对性护理:①建立针对性护理团队:团队成员由精神科医生、护士长、若干护士组成,均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②评估病情: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如家庭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因素等,并评估病人家属家庭护理能力,协助家属制定家庭护理措施;③护理实施:(1)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跟踪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多聆听患者心声;向家属强调了解患者内心感受的重要性,注意倾听患者诉说,适当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培养其保持良好心态;(2)执行严格的家庭护理管理:向家属介绍严格监管的重要性,告知家属在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警惕性,尽可能地陪伴,避免独处;加强家庭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将家庭内的刀剪、绳索、筷子、打火机、铁汤匙等危险物品严格管理;保管好患者所服药物;随时注意患者的所在地,观察患者的行为变化。(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内显眼位置摆放花草、挂画,播放一些轻松的轻音乐;保持家庭成员和睦,保证良好的家庭气氛;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家庭成员带患者一起聚会,不歧视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4)加强家属与医护合作:规定每位患者至少由1名团队成员负责跟踪调查,提供延伸护理服务;当家属出现护理疑问时,能够第一时间咨询护理人员,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5)协助家属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患者郊游或避开烈日下的轻微的田间劳动;让家属每日安排患者的一些爱好或者较为擅长的活动如唱歌、乒乓球、毽子、跳绳、下棋、读报、做操等,并可种植花草树木,让病人在活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爱好和自我特长,在活动中能够产生成就感、愉快感,有助于将自卑变为自信,同时还能转移注意力,防止出现不良心理。(6)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向患者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居、单位成员等宣传家庭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要求其要始终耐心地对待患者,要多理解、多接纳、多关心、多陪伴,以使患者在健康的环境下改善病情。(6)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告知其定时、定量服药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并介绍服药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家属务必监督日常服药情况,确保病人遵医嘱服药。

1.5观察指标

①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3]:共包括29条条目,分为4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每一维度均进行5分制评分,其中≤2.5分为对自杀持认可、肯定态度;≥3.5分为对自杀持否定、反对态度;评分在2.5分-3.5分之间为持中立或者矛盾态度。②自杀例数。③生存质量[4]:采取世卫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出院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共包括26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以P<0.05时为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干预前后自杀态度情况分析

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评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评分、对自杀者的态度评分、对安乐死的态度评分四个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观察组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不同组别QSA评分情况的比较(±S,分)

2.2干预后不同组别出现自杀例数的比较

患者康复期经干预后,观察组未出现自杀现象;对照组出现6例自杀(14.3%),其中,2例自杀成功,4例被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自杀未遂。观察组显著地低于对照组(X2=4.487,P<0.05)。

2.3干预后不同组别生存质量的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心理领域评分、生理领域评分、环境领域评分和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四个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观察组四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干预后不同组别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S,分)

3.讨论

自杀是精神病不良发展结局的体现,而自杀方式具有不同形式。张仲霞[5]等人在研究精神病患者住院前后自杀行为中表明,258例自杀患者主要采取自缢(23.26%)、药物中毒(18.99%)、跳楼(18.99%)、刀伤(15.89%)、撞伤(8.91%)、服毒(6.59%)、吞食异物(5.81%)等形式自杀,其中出院后自杀者共7例。影响精神病自杀因素众多,主要包括①疾病因素:患者因出现悲观厌世、情绪低落等,容易形成自杀念头[6];②个人因素:患者经治疗后,成功出院后因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害怕疾病无法治愈、害怕复发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即使治愈后也会被人歧视,不被社会接纳而担心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外还有人因担心治疗疗程长,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更有甚者担心长期服药会伤害身体,因而患者容易选择自杀方式来解脱[6-7];③家庭因素:家庭成员在患者恢复期时无法给予足够的关爱、情感支持,使患者有失落感,感觉被家庭所抛弃,因而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8-9];④社会因素:精神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存在歧视现象,使患者在回到社会后无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前途迷茫,因此选择自杀进行解脱[10]。

基于自杀方式和自杀原因的分析,本文观察组加强针对性护理,其中加强心理护理能够让护士跟踪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如病情恶化能够快速地、正确地处理病情,指导家属多聆听患者的心声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加强对患者服用药物、农用农药、刀等危险品的妥善保管,防止病人利用这些物品进行自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能够被家庭成员、社会的接纳,使患者出院后能够处于轻松、和睦、健康的环境下进行康复治疗,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加强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合作,促进护士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以便家属正确处理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工作;协助家属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患者建立生活自信,还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形成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防止理解误区而影响病情恢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的QSA四个维度评分、生存质量四个维度平均均高于对照组(P<0.01),证实观察组在改善自杀行为意识、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干预后,观察组自杀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在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病情,降低自杀发生可能性。

综上,在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自杀意识和自杀可能性,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8-780.

[2]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7-120

[3]张振兰,姚绍敏,王岚,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障碍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1-1643.

[4]秦霞,刘顺发,潘润德,等.认知行为治疗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4):290-293.

[5]张仲霞,董春玲,吴亚楠,等.精神病患者住院前后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49-51.

[6]宋名扬,张启文,黄胜,等.急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照料者自杀意念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5):137-140.

[7]王重建,刘娟.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0(6):560-562.

[8]罗旭英,吕春梅.男性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管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56-58.

[9]丰淑君.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8):

112-113.

[10]方昌存.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6):24-26.

作者简介:

姓名;缪丽华 ; 1964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职称:副主任护师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

论文作者:缪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精神病患者出院早期自杀的护理干预论文_缪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