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浪潮与世界经济的未来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一体化浪潮与世界经济的未来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一体化大潮和世界经济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潮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未来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与管理

一、一体化大潮汹涌澎拜

经历长时期的低潮和停顿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于90年代初又重新焕发出生机,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已经成立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共计109个,其中三分之一成立于1990年至1994年间。世界贸易组织的120多个成员国,几乎都同这样的组织有联系,有的还同时加入多个一体化组织。在这次一体化大潮中,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速度快。一体化组织始建于50年代、兴旺于60年代,但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却没有哪个时期能与90年代初相比。例如,欧共体1991年底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就付诸实施。工程浩大、速度惊人。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开始谈判到签订协议只花了一年半时间。

不仅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卷入到一体化大潮之中,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体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发展非常迅速。1991年6月,非洲32个国家签署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到2025年,分阶段逐步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并设立非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此外,在拉美、中东、东欧和中亚地区,都涌现了很多新的一体化组织。

2、规模大。进入90年代,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一体化组织都迅速扩张,日趋发展成具有洲级规模的庞然大物。经过短短几年的变化,1989年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所设想的“三环欧洲”已基本上形成。内环是欧盟15国,1999年将建成经济货币联盟;中环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欧洲经济区,由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组成;外环是工业品自由贸易区,将由东欧国家组成。1994年12月,34个美洲国家的首脑描绘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到2005年,将要建立拥有7.4亿人口和7万亿美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不仅如此,一些大型一体化组织还跨洲越洋联合了起来。1995年1月1日刚开始运行的由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年底就同欧盟签署了在200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1995年德国总理科尔呼吁建立一个超越北约范围、涉及经济和贸易问题的“大西洋联盟”,把美国和欧州紧紧绑在一起。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对该设想表示赞赏,认为它具有促进大西洋两岸繁荣的巨大潜力。当年12月,欧盟与美国签署了新大西洋章程,使大西洋联盟由构想逐步转化为现实。1996年3月在曼谷召开的第一次亚欧首脑会议,标志着东亚和欧盟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促进建立亚欧伙伴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3、范围广。此处的范围广,不仅指一体组织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囊括了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而且指在不少新建成的一体化组织中,容纳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彻底改写了一体化组织必须由发展水平接近、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组成的传统理论。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万多美元的美国,又有国民生产总值仅2千多美元的墨西哥,二者相差近10倍。至于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悬殊就更大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万美元以上的日本、美国,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几百美元的中国、印尼和菲律宾,两方面相差几十倍。更加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中还并存着佛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宗教,并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可概括为三大定律:

定律1,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经济安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经济霸权等三个层次的经济需要。成员国的经济需要越强烈、经济需要的层次越高,对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就越大。经济需要的动力作用贯穿于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定律2,世界经济环境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是通过刺激有关各方的经济需要而发挥作用的。如果环境变化增强了各国的经济需要或提高了它们经济需要的层次,经济一体化运动就会走向高涨,否则就会走向低落。

定律3,经济一体化形成后,能否巩固和发展,既取决于成员国经济需要的层次,更取决于成员国经济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为了缓解内部冲突、克服再分配利益的困难、增强一体化组织的内在凝聚力,需要采用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和利益补偿等原则,使所有成员国的经济需要都在较大程度上逐步得到满足。

从上述三大定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和90年代一体化运动空前壮大的原因。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蔓延,所有国家的经济安全都受到威胁。而且冷战结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一国地位和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几乎所有国家来说,保障经济安全或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了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此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大国之间争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大大刺激了大国的经济霸权需要。在这种环境下,所有国家的经济需要都空前增强,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掀起汹涌澎拜的经济一体化大潮。

二、一体化狂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体化运动的积极推进,将对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产生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1、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根据对欧共体经验的总结,一体化可产生贸易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形成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税率降低或取消。一些国家的国内产品将被生产成本更低的进口产品所取代,产生了新的对外贸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成员国之间降低或取消关税后,从伙伴国进口的商品的成本大大低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成本。于是,成员国把原来从区外国家进口转向从区内国家进口。

显然,贸易的创造效应可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贸易转移效应虽不利于区外国家,但对世界贸易总量没有影响。因此,只要存在着贸易创造效应,世界贸易就会增长。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综合作用,可大大扩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刺激各国的经济出现大幅度增长。经济增长扩大了成员国的市场容量,使之吸纳进口商品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不仅有利于区内国家,也有利于区外国家。由于贸易转移效应而受到损失的区外国家,可从中得到部分的或完全的补偿。

一体化也可产生投资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投资的创造效应,是指经济一体化刺激了区内外国家,使它们迅速增加了对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区外国家或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或为了争夺区内新增的市场份额,故而带来了新的投资。区内国家增加投资则是为了利用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投资的转移效应可分两种情况。其一,区域内资源重新配置,一成员国投资的增加,就是另一成员国投资的减少。其二,为了寻找新的机会,区外国家把资本从其他潜在的投资东道国转移到区内国家。

与贸易类似,投资的创造效应可增加全球投资总量。投资的转移效应虽对一部分区外国家造成了损害,但对全球投资总量没有什么影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一体化组织之中,这将促使世界贸易和投资大量增长,并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大幅度增长。各国因转移贸易或转移投资而造成的损失,可由区内贸易或投资的增长而得到补偿。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早期的一体化组织,都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使本国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休戚与共,那将意味着自讨苦吃,除了白白奉献之外一无所获。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则是敬而远之,认为一旦与发达国家结盟,就会使民族工业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会使本国沦为发达国家经济、政治上的附庸。经过三十余年的沧桑之变,双方的相对地位和观念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努力,进入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某些领域,它们甚至已成为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们不再害怕与发达国家结盟,因为它们已经具有足够的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相反,它们渴望着与发达国家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便迅速吸收先进技术、尽快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加之80年代以来保护主义盛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和经济竞争空前激烈,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这种愿望也就格外强烈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失业已成痼疾、财政赤字庞大。为了解决国内的种种难题,它们寄希望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力及其上升的市场。发达国家中的经济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更进一步想借此机会争夺、扩大或巩固自己的经济霸权。因此,发达国家也迫切希望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一些“南北合作”的一体化组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涌现了出来,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至于即将形成的,那就更多了,如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与南方市场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印度洋自由贸易区等。

在这些“南北合作”的一体化组织中,开始出现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新秩序。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提供巨大的市场,推动这些国家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动了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从后者那儿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增长动力。仅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两年来,墨西哥收获颇丰。例如,1994年底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如果没有NAFTA的成员国地位,墨西哥不可能得到美国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大力支持,顺利渡过难关。当时,美国不但向墨西哥提供了200多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而且促成有关国际金融机构拿出318亿美元的巨额款项。现在,外商已恢复对墨西哥的信心。去年,外商在墨投资80多亿美元,其中约42亿美元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还有,加入NAFTA之后,墨西哥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提高了具有较好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出口能力。汽车、电子、电讯、纺织、金融服务等行业更是受益非浅。1995年,墨西哥仅汽车出口收入就高达80亿美元。当然,加入NAFTA之后,墨西哥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损失,如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对美国在经济上依赖加深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墨西哥还是得大于失。至于美国,从NAFTA中获益更大。美国可充分利用加拿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墨西哥廉价的劳动力,使本国经济获得稳步增长。同时,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结盟,还有利于美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经济格局趋向三角均衡。

东亚、欧盟和美国之间,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经济三角。这个经济三角具有如下特征:

(1)、双向性,即在两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例如,美国一方面竭力拉扰东亚,另一方面又为了控制东亚而对其施行高压和排斥。

(2)、互动性,即两角关系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两角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两角之间的接近是为了抗衡第三角。因此,如果某一角与另一角的关系产生了问题,就会去追逐第一角。如果某一角觉得另外两角的关系过于密切,就会设法强化与其中一角的关系。

(3)、不对称性,即三角之间的关系有疏有密,有紧有松。比较起来,欧美关系、亚美关系较为紧密,下世纪初均可形成自由贸易联盟。亚欧关系则较为松散,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局势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三月初在曼谷召开的亚欧高峰会议,是东亚10国与欧盟15国之间首次历史性的对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欧洲开始把亚洲看作是平等的对话伙伴,欧亚携手共商国际大事、全面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时代已经到来。即使下世纪初形成亚欧自由贸易联盟的条件尚不成熟,至少也将为之打下坚实的基础。

欧亚美三角均衡有着巨大的世界意义。三角的相互牵制和影响,会大大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有力地抑制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稳定和繁荣。三角的相吸和相斥、三个跨洋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或接近于形成,将会有利于减少地区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4、世界进一步两极分化。

有数据表明,自80年代以来,南北差距和南南差距都在扩大。不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水平差距加大,就连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富裕和贫穷的悬殊差别。其中最富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人均收入已达两万多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的最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最低者只有几十美元,两方面至少相差几百倍。

经济一体化能否使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成员国之间在经济上是否有较大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如果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弱,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扩大有限,就难以产生规模经济,难以推动分工和专业化。

第二、成员国中是否有经济大国或强国。如果没有,科技合作难以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

因此,单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尤其是单纯由比较弱小、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难以达到维护成员国经济安全、提高成员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目的。我们注意到,非洲和南亚的一体化组织已建立多年,但经济合作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成员国的落后地位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至今,世界上几十个最不发达国家,仍然集中在南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

随着南北合作型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不仅南北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南南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能从彼此的结盟中吸取到无穷无尽的力量,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再提高一个档次。其中,有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与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都将在下世纪初跃升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于是,经济一体化将会强化马太效应:贫穷的将会更加贫穷、富裕的将会更加富裕,世界进一步两极分化。

5、竞争和冲突可能会空前激烈。

冷战之后,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与经济冲突越演越烈。例如,美国与日本的汽车贸易谈判、美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谈判、美国与中国的知识产权谈判,以及美国动不动就祭起301特别条款,都充分反映了冷战后贸易冲突的激烈程度。但是,当绝大多数国家都站到某个一体化组织的大旗之下,而这些一体化组织不仅规模巨大,而且采取了各不相同的贸易、投资和竞争规则。那么,一旦发生经济纠纷,就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局部冲突,而是一组国家与另一组国家之间爆发的、难以协调的、牵动全球的大规模冲突,其影响范围和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程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在谈到大西洋自由贸易区时,就曾表示过这种担心。鲁杰罗认为:“如果这么多富国建立这样一个自由贸易区,就会让人觉得,我们又重新生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上,一边是富裕区,一边是贫究区。”并且,这还会有使世界其余地区采取对抗行动的危险。

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冲突可能会非常激烈,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冲突也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依据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大小,我们可将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济大国,它们主要追逐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霸权,可称为霸权国家;第二类是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它们热衷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可称为竞争力国家;第三类是小国和弱国,它们最关心的是保护自己的经济安全,可称为安全国家。三类国家尽管经济需要各不相同,但都可借助于一体化组织使自己的经济需要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满足。因此,它们可以越过各种障碍走到一起来。然而,三类国家不同的利益要求成了一体化组织内部尖锐冲突的根源。其中,最剧烈的冲突往往发生在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显然,霸权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势力的扩张,会使其他国家感到疑虑和恐慌。它们对霸权国家存在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心态。因此,一体化组织内部往往会形成两大阵营,展开激烈的霸权与反霸权斗争。不仅如此,当一体化逐步深化,当一体化组织逐步扩大,甚至朝着洲级、跨洲级方向发展时,一体化组织的内部构成越来越复杂,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以协调,相互的矛盾冲突也出现了逐步升级和多样化趋势。在欧共体由六国扩大到十二国时,在欧共体转变成欧洲联盟并扬言要东扩南进时,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种趋势。

标签:;  ;  ;  ;  ;  ;  ;  

一体化浪潮与世界经济的未来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