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论文_刘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论文_刘君

教学理论依据:

我任教的学校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简不从难,所讲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先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再慢慢深入。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应试教育,还应该有素质教育。于是,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知识方面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并渗透了法制教育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艰难险阻,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退兵,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难点: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以及不避艰险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海军处长金博尔就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会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和五个师相提并论,他该是何等的庞大!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再分析烛之武、郑伯等人的形象。

(二)文言知识的掌握:

1.通假字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提示:根据读音来找,如共(供)其乏困。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除了通假字之外,还有些词语的解释是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这种词语我们将其称之为古今异义词。正是因为这些词语的解释不同于现代汉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常常会出错,那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提示:如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往。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4.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在我们的翻译中比较常见,如果把握不好特殊句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会失去不必要的分数。清同学们找找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并且做简要的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中学的文言课文,写人篇目比例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路径。如学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学习《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讨我们就不应放过;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也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等等。同学们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烛之武作为本文的主角,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一下。

提示:结合文章分析,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不计前嫌等。

明确:烛之武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非常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那么,他到底有哪些优秀的性格?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长期未被重用,心中满腹牢骚与委屈。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没有多少抱怨,没有怎么推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提示:一旦有更大的利益可求的话,秦穆公又会去因为这个利益而攻打郑国,背弃烛之武。

 (五)小结: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烛之武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希望大家学习他保家卫国之精神,牢记他不避艰险的勇气,并把这些可贵的品质迁移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六)作业:《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的理由是什么?这体现出烛之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七)板书设计:

志士---深明大义

烛之武 勇士---不避艰险

辩士---能言善辩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对古文知识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应对高考,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让学生知道,迫在眉睫的,除了高考,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于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讲解,还讲到了保家卫国、遇到困难勇于向前、诚信等内容,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块内容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子例举得不够丰富。不过,总体来看,师生配合得比较好,课堂气氛比较融洽,目标落实到位,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从而严谨地要求自己,做到无愧于心!

论文作者:刘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论文_刘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