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机制培育中的信息与激励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市场机制培育中的信息与激励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市场机制培育中的信息与激励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机制论文,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对称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重点用经济对策论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中的信息传导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激励问题等,总结出我国现阶段经济活动中非对称信息的特点和几种分布类型,探讨了我国经济环境中信息在激励与决策中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来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在建立和培育市场机制、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和激励问题是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信息的影响最为广泛,激励是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式。本文用现代对策论(也称为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活动中信息的分布特征、传导机制及其在激励、决策中的作用。

有关非对称信息的研究在现代对策论乃至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倍受关注,自塞尔腾创建不完全信息对策的理论以来,非对称信息在对策论中的应用得以向纵深方向发展。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对策研究是现代对策论的前沿问题和主攻难题,特别是在研究如何将对策论用于我国宏观经济分析时,如研究国家和企业、政府和居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和激励问题,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对我国非对称信息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激励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非对称信息与非对称经济学

(一)非对称信息的基本含义和存在条件

信息的对称性是指行为主体为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各类信息要素及这些信息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的内在规定性,不具备此性质的信息即为非对称信息。如在市场交易中,为达到公平合理这一预定目标,需要有关商品的价格、性能等信息在买卖双方间对称均匀分布,而实际买卖过程中买主没有卖主对商品了解的多,在这样的市场对策中信息就是非对称的,这类对策就称为非对称信息对策。类似的非对称信息还表现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分布的非对称现象。

由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永存的,信息源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总是存在的。从经济意义上讲,非对称信息主要是指反映经济资源、主体行为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不对等及相互联系着的事物间的不协调等方面的信息,其实质是表现事物存在形式、内部结构的异质性。非对称信息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为严重,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如在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制定宏观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时,浮夸虚报、邀功表功、请赏封赏以及瞒报少报、片面保护地方利益等都产生非对称信息。这是由机制设计的利益目标选择和激励手段所决定的。

(二)非对称信息的形成和作用

由于经济系统的特点和经济活动的目的,人类的欲望和能力总有一定的差异,欲望随着满足增长,而且欲望的增长所受到的约束少,一般情况下欲望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能力的增长。这种差异性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原动力,另一方面也是致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产生不对称现象的根源。正是这种差异和人的趋利性,驱使人们都想用较小的劳动换取较多的财富和收益,用自己较少的某种资源或要素去交换他人的另一种资源或要素,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向别人索取超额效用,这就导致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种种不对称、不均等现象,反映这样现象的信息自然是非对称信息。即使假定以非常理想的状态为起点(人类的欲望和能力相一致,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个体差异,资源禀赋绝对平等),但只要每一次经济行动并不是只有一致结果,而且在每次结果实现之前不能肯定哪一种结果发生(随机假定),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足够多次行为结果必然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人们对资源和财富占有的不均等和不对称,这类不均匀现象大都呈正态分布或某种随机分布状态。从社会经济统计原理和大数定律即可推出如此结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状态是历史的累积效应,这也正是非对称现象和信息的成因。由此可知,只要利用分配、资源配置、经济结构及任一种经济要素的存在、分布与变化与所需要的不一致,就会产生非对称现象和信息。这是一种难以改变、已经长期存在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客观现象。只要有差异存在,非对称现象和信息就不会消亡。

(三)非对称信息的基本特征

1.市场交易中的非对称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某种商品的交易行为中,商品的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在买卖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买主和卖主对商品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卖主比买主有更多的有关商品质量、性能、生产厂家的信誉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卖主对价格的垄断和占绝对的信息优势,而买主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就被迫地接受价格和承担风险。于是,就有了“从南京到北京,买主没有卖主精”这样一种普遍的市场现象。因而就信息传递来说,在交易过程中卖主通过逐步输出信息获得更多利益,买主为获得必要的信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而必须付出信息搜寻成本,为获得质量保证、减少风险要多付溢出成本(高出商品价值的那部分市场售价)。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2.私有信息

市场经济中,私有信息是非对称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私有信息是指经济关联体中一人或单方拥有,他人或对方难以观测或无法验证其真值的一类信息,并且信息私有的一方还存在着误传、伪造信息的可能性和趋利性(这就是后面要提到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私有信息的产生、保全、获取和利用也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私有信息的典型情况如,对于市场上出售的次品或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销售厂家拥有该产品的各种信息。而消费者是难以得知这类商品的真实信息,真实信息是产销方的私有信息,这样的信息在买卖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再如在委托一代理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代理人和被管理者的劳动能力、努力程度和真实效果,也是他们的私有信息,委托人和管理者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中的信息私有问题也极为典型和突出。

(四)非对称经济学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里所描绘的完全竞争市场图画中,行为主体是在掌握充分信息条件下开展竞争的。而现代经济学修正了完全信息假定,特别是以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行为,逆向选择、道德障碍以及团队理论、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经济问题为起源的非对称经济学,自70年代创立以来发展迅速,并衍生出搜寻论、信号论和监督论等理论分支,这些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经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1.不完全信息假定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于竞争市场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完全假设: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及各种有关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显然这个假设大大偏离了市场实际。现实中市场都是信息不完全的,对消费者来说,他不可能完全知道商品的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它如何知道可供给它作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的生产技术,它又怎能知道它所买到的生产资料一定是最便宜的价格,它又不可能完全知道它的产品的现在和将来的市场价格等等。在许多情况下,关于经济活动者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掌握更多的有关信息。如一个工人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生产技能,厂商比消费者更熟悉该厂产品的质量。在宏观决策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中央与地方等行为主体所占有的信息也是不完全、不对称的。信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或在他们之间的分布是非对称的。现代信息经济学(我们称之为非对称经济学)正是在不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发展的。显然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资源的配置不一定是有效的,因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行为主体所作出的选择不可能是最优和绝对正确的。

2.逆向选择

人们在生活中或许会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一件耐用品,特别象家用电器类商品,即使只买了很短一段时间,若想再卖出去就要折价百分之二三十或许更多。暂不计心理因素,为什么会对一个较新的“二手货”、“转手货”打如此大的折扣呢?美国经济学家阿可列夫(1970)从不完全信息和信息的非对称角度分析次品市场时对此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所谓柠檬问题)。在旧货市场中,商品的残旧程序不一,卖主比买主更清楚所卖商品的质量,他知道他的商品有哪些隐蔽的缺陷;而买主只有当他买回去之后才可能发现这些缺陷,知道缺陷的严重性以至于再转手卖掉。在此过程中,拥有最次商品的人最急于将手中的次品脱手卖给别人,而想购买次品的人总要在他认为持有它是合算(一般情况下要较低地估计次品的性能)时才买它。这时,拥有较好次品的人当然知道他的商品比其它的次品质量高,没有理想的市场价格就不愿意出卖,这批卖主陆续退出市场,结果导致旧货市场中次品的平均质量水平下降。于是,当价格下降时,次品的质量随之降低,因而对它的需求也就减少,如此轮番降低。旧货市场上价格与质量、需求的关系与传统认为的商品需求规律不一致,这种与一般的需求法则相反的选择过程,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容易使行为主体作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的市场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从理论上引起重视是由于逆向选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客观现象,干扰了市场的有效运行。

3.道德障碍(败德行为)

阿罗在分析医疗和保险行业中的经济问题时就指出了所存在的道德障碍现象(1963),也称为败德行为,此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5),将这一部分发展称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所谓道德障碍,是指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有意地致使对方做出不利选择或加剧不对称程度来提高自己的收益。(与逆向选择相比,道德障碍的主观性、意识性更强。)还可描述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造成这种障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使经济行为者(代理人)不承受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即不承担全部损失,也不享受全部好处。此时委托人由于信息的限制不能够明确代理人必须要承担的后果的准确范围和程度。正如在医疗和保险行业中,保健对象由于享受了统筹医疗而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投保人会因为参加了保险而放松了监护自己财产的警惕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损人利己行为,根源于主观因素和道德水准的低下,导致在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中设置了道道无形的障碍。而委托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被迫地承担更大的风险,承担这种有道德因素造成的人为风险(故也可将道德障碍称之为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分设和出现在经济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初始时是由于私人信息的存在,使得在合同的订立、执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增大,所能够达成的仅仅是不完全合同。于是,经济理论实际中如何突破道德障碍,充分利用信息,有效配置资源,合理组织生产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体效用冲突、完善市场制度和道德障碍对福利的影响等问题,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经济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4.团队理论

与团队经济理论密切相关的是非确定性决策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和对策论。一个团队由若干个具有共同利益和信念的决策者组成(可视为同一个局中人),这些决策者控制着不同的决策变量,并根据(可能)不同的信息作出他们的决策。团队理论涉及到:①决策变量(任务)和信息团队成员直接的分布;②已知任务和信息的分配,对有效决策规则的表征。在研究和制定我国的大的集团公司和东部、中西部发展战略等宏观政策时的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莫过于此。从信息角度研究团队理论,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结构和最优决策函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根据其受到的信息信号作出反应,信息信号又是团队面临的环境的各种状态的综合反映。每个成员对信息(环境状态)的反映构成该成员的信息函数,由所有的信息函数构成的信息向量称为信息结构,即信息在团队成员中的分布状态和反应特征。一般将信息结构区分为集中的(所有行动的个体决策特征相同,并受一人控制)和分散的(团队中至少有2个以上成员有不同的信息函数)。前者多见于计划经济中,后者大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在现代经济中它们也常是交错横生。在将团队利益用一个效用函数表示时,可建立起与信息结构相应的决策函数。因而,就需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已知的信息结构下,团队的最优决策函数如何?二是在考虑团队的决策成本制约情况下,如何优化信息结构。

(2)团队的资源配置。一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代表分散经济的理想模型,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可行的分散决策机制也早已从理论上证明(兰格和泰勒,1938)。这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团队理论把市场机制看作是一个分散的装置,如中央管理者如何将资源、技术分配到各个行业,企业如何向管理者通报一切有关他的局部条件的信息。而这往往又是一种非对称信息。假定信息是反复交流的,直至实现某种均衡。因而,市场中的价格和需求信号,企业通报情况的方式对于输送作出正确的资源分配决策所需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团队的资源配置也可归结为信息问题。

(3)团队中的激励。若团队中的成员有相同的利益信念,那么促使单个成员忠实地实施给定的信息结构或选择最优团队决策函数规定的决策,用不着特殊的激励。然而,现实情况中,团队成员的信念无差异和无代价地解决“激励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个经济组织中,效率的损失有两个来源:①信息的分散,其影响的结果是使单独行动所基于的信息会比能被整个组织联合利用的信息更不完全;②单个决策者之间的利益和信念并不能完全一致,导致信息和行动(对策)的扭曲和偏离。于是,在不确定信息和有限信息的条件下,管理者要确定下属是否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并非易事。这就必须要采用相应的激励手段,于是,信息的分散实质上导致了权力的分散,信息的效率问题直接影响到宏观决策的正确性和效力。

上述内容是非对称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对称经济学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可直接用于分析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如将团队理论用于我国现阶段改革中解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制定中、西部等大的地区发展规划等问题,特别能为解决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过程中的所谓信息扭曲和失真问题,指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激励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机制

(一)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和激励原理

与非对称信息研究密切相关的激励理论,也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激励,是指行为主体间为满足某种需求或达到预定目标而提高努力程度的相互作用。激励是一种行为,在一次行为过程中,有激励的主动方—激励者(机制设计者,或称为委托人)与被动的接受者—激励对象(机制遵从者,或称为代理人)之分,但在多次行为中,激励双方可能会经常易位,作用是双向的。通俗地讲,激励就是调动积极性。一提到激励,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激励的机制设计。亚当·斯密在研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时就提出了激励相容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现代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信息问题上,因为激励机制的设计,激励效果最直接的衡量指标,激励目标能否达到,最关键的因素是激励者获得激励对象的私人信息量的多少。由于私人信息分布不对称,所以,从基本含义上讲,激励活动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活动,激励问题的核心实质上是信息问题。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和激励原理的纯理论研究,可参见我们的近期研究工作(统计研究,1995年第4期)。下面我们以微观的企业决策为例来说明信息传导和激励过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用一个两家企业的贸易竞争中的营销决策来具体地看一下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作用效果。

甲、乙两个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为开发和扩大某一区域性市场展开竞争。每一企业都有两种可行方案:参与竞争与不参与竞争。根据市场潜力估算,若某家企业独自占有该市场,另一企业自愿放弃竞争时,占有该市场的企业将获得100万元;若两家同时竞争,各占一半市场,由于竞争消耗的费用和市场容量有限所造成的产品滞销,将使两个企业都受损失。两家企业的收益状况如表1所示。表中每一小格内的两个数据,前者表示甲企业的收益,后者表示乙企业的收益,“_”号表示亏损。如果这两家企业对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彼此了解,相互掌握的情况大致相同,每一企业在决定是否参与这次竞争时,需要事先计算各自的预期收益。假定两家企业的实力大体相当,参与与否的可能性均相等,即P[,甲](参与)=P[,甲](不参与)=P[,乙](参与)=P[,乙](不参与)=1/2.P[,甲](·)和P[,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企业采用某一方案的概率。于是甲企业的预期收益=1/2(1)+1/2(-1)=0,乙企业有相同的预期收益。

表1. 收益双矩阵表 (单位:百万元)

甲/乙 参与 不参与

参与-0.5,-0.5 1,0

不参与0,10,0

而在实际的竞争中,由于企业间相互了解及对市场情况掌握的程度不同,信息在两企业间的分布往往呈现出不均匀、不对称状态。为达到各自的预期目标所掌握的信息量有明显的差异,使他们处于非对称信息下的决策状态。以甲企业为例,用θ[,甲]=V[,甲]-V[,乙]表示信息差异量,V[,甲],V[,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企业对另一方及市场了解的程度。假定信息变量θ[,甲]的类型为定义在[-ε,ε]上的概率分布,ε为信息所能带来的收益上限,θ[,甲]明显具有私人信息特征。暂不计比例系数(当量变换)的影响,θ[,甲]可直接看作是信息差异量能为企业甲带来的收益,则企业甲的预期收益=1/2(1+θ[,甲])+1/2(-1)=θ[,甲]。显然,只要θ[,甲]>0,则甲企业参与竞争就必然会使收益明显提高,提高的幅度与θ[,甲]成正比。由此可以看出,信息能成为市场中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可看出,增加收益不仅取决于掌握的信息绝对量的多少,更重要地还取决于信息相对量(非对称程度)的大小及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若双方的利益目标清楚,信息能够在反复传递、交错变换过程中最终使θ[,甲]趋于0(同时有θ[,乙]趋地θ[,0]),信息从非对称状态转化为对称状态,双方直接对另一方的特征、预期目的等有关信息有较充分的了解,而且相互了解的程度大体相当,则可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决策。

(二)我国非对称信息的分布和类型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下,非对称信息的分布特点、类型和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从经济的宏观范围来看,我们将非对称信息的分布特点、结构和类型概述为以下几种:

(1)盲目从众性。主要是指激励对象或具有私人信息的主体自我意识不强、对自身特点并无清醒的认识,有些甚至是利益界限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在激励活动中不自主、无意识、低能力。典型特征是他人怎样做自己就怎样做,过去这么做现在还这么做。结果导致市场行为不规范,激励效果不明显,信息利用效率低。而这些现象在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极为少见。

(2)理性激励类。激励者与激励对象都是根据对方所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小而理智地选择行为,特别是激励对象如何通报自身私有信息、通报多少则往往是根据激励者设计的激励机制、采取的激励措施的效果而定。此时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交易过程。激励对象在通报私有信息的同时换回议定的收益;激励者获得这些信息后可更合理地选择机制、制定规则、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财富。

(3)随机关系类。此时指非对称信息呈现出随机分布特征。由于经济现象复杂多变,许多外部的、偶然的风险因素频频出现和冲击,导致信息分布和变化是近似服从某一统计规律的统计量。诸如价格、需求量和交易量等,这些信息变量大都是呈正态分布的。所以,在研究我国的激励问题时,客观地总结和划分出激励对象信息的随机分布类型,会明显提高激励效果。

(4)综合类或混合类。表面上信息呈无序的混沌状态,实质上是大范围、多类型的人和社会群体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信息表现和特点综合作用所致。这种信息分布类型不可简单地套用上述几种类型,市场经济中信息的实际分布大都属于这种情况,只是在理论分析时将其分散为基本类型加以处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使我们联想到经济学中一场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又旷日持久的大论战,其争论的焦点就是信息问题。在对比和讨论集中的计划决策机制和分散决策机制时,由于抹杀了行为主体对环境的依赖性和缺少全面地考察分析信息传导机制,得出信息维数越大,决策的信息成本就越高的结论(Hayek,1945;Hurwicz,1972)。然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的决策机制,维数增大带来的成本增加这一负效用有可能被其它各环节信息传导效率的提高来冲销。关键在于所设计的机制是否和环境及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相应。所以,仅用维数大小来证明信息成本这种方法所得出的“定论”不足以对信息与激励问题的本质有更为深刻、正确的认识。

非对称信息的获取方法

市场经济中获取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效利用信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研究如何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有效地减少信息的非对称程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对策论分析时,我们将常用的获取非对称信息的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主观概率法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经验型方法。激励者为得到激励对象的私人信息,往往靠的是对激励对象能否通报真实信息、通报多少和如何通报等问题所作的经验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办法获得真实信息。具体在理论分析时将这些经验判断用主观概率的形式表示出来,即假定存在主观概率函数P[,s],由激励对象的私有信息或非对称信息集AI到[0,1]的映射,P[,s]:AI—[0,1]。如政府向企业或个人征税,有经验说明,对不同的纳税者所上报的情况有个基本判断:依法纳税者反映真实信息的概率为80—90(%),基本守法者为70%,偷税漏税者通报真实的信息的可能性大约为50%,违法者说真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就构造了一个反映几类具有不同特点的行为主体的信息集合到[0,1]上的一个主观概率函数,如P[,s](守法者通报真实信息)=P[,1]∈P[0.8,0.9],其它如此类推。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无论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还是企业经营决策所要掌握的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这一获取非对称信息的方法的适应对象是从众型和随机类型的行为主体。

2.激励原理(偏好显示)

从对策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个体理性和激励相容的条件下,代理人向委托人通报真实信息也是一种对策均衡,即代理人如实地向委托人通报真实情况是一种理性行为。具体点说,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在相互关联的、信息分布是非对称的经济主体之间,一方(以下简称甲方)欲获得另一方(简称乙方)的私有信息时,可通过设计激励机制的方法来实现。所谓激励相容在信息传递方面的表现形式为,甲方设计机制的目标应与乙方通报真实信息后的效用增加相一致或相容,说通俗点就是乙方讲真话后应得到好处。如下级若能向上级反映真实的情况,有利于上级做出正确决策,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下级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下级明显受益。这就是激励相容。反之,若上级在得到下级的真实信息后做不出或不愿意做出对下级也有利的正确决策,或下级没有向上级讲真话,都是非理性行为,就不能够实现对策均衡。

针对我国特点,在探讨激励机制的问题时,当甲方设计机制时还必须满足激励有效的条件。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非理性行为主体和非理性行为。激励有效的主要作用在于约束和规范经济行为,这就要求甲方在设计规则时,应使乙方说真话时所得的效用明显优于不说真话,说真话多时所得效用大于说真话少时。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用经济手段获取信息的方式,实际中常用的做法是奖励说真话者,惩罚谎报真情者,并采取适当的量化方式。

3.分散化制衡方法

在一个大的信息系统内,通过增加通信单元,分散和增设信息传递途径,增强信息通道的功能和提高效率等方式,可使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传播过程中结构对信息流通的障碍等不利影响明显减弱,直至消失,从而保障系统的均衡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这就是分散化制衡原则。在多人对策中,在考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比的情况下,根据机制设计者的不同要求和不同情况,对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进行横向的、纵向的、交错的组合和分解,通过多角度、多途径传播信息,达到获取真实信息,减少信息非对称的程度。这好象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不愿直截了当地或不便谈论某件事情,对方可能会用改变谈话方式、变换谈话角度、分散你的注意力使话题不那么集中等手法诱使你吐露真情,最终达到相互沟通之目的。在市场机制下,不仅是信息,就整个经济运行来说也可通过此方式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是我国市场经济良态运行和培育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信息的非对称分布,而激励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务必要好好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体现。

*本文是作者博士论文《现代对策论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的一部分,指导教师为张守一教授。

标签:;  ;  ;  ;  ;  ;  ;  ;  ;  ;  

我国市场机制培育中的信息与激励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