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面临“消极与危机”_mba论文

MBA面临“消极与危机”_mba论文

MBA面临“负和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机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月底,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6年全球MBA百强排名。在今年的榜单中,沃顿第一,哈佛第二。中国有两所商学院入选,分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排第21位)和香港科技大学(排第47位)。这也是中国仅有的参加《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的两所商学院。

看来内地众商学院不乏自知之明,压根儿就不去参与角逐。这也难怪,瞅瞅评选的指标——加权薪资、薪资增长、FT研究排名,这些足以让中国内地商学院望而生畏。但是,当人家锣鼓阵阵敲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反思一下:与沃顿与哈佛相比,内地MBA教育的缺陷究竟在哪里?

培养模式外强中干

谈到中国的MBA,自然令人想起“高学费”一词。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费与“学成”后的收益成正比,国外商学院MBA收费同样不菲。但是,我们的MBA教育总会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来。比如说前年的时候,当复旦大学EMBA 27万元的“天价学费”引发各界争议时,其副院长陆雄文先生声称“通过提高价格来提升质量”。

陆先生的说法是真心告白还是掩耳盗铃,我们不再去追究。抑或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武常歧教授所言,大伙儿将MBA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费问题上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向MBA其他方面时,遗憾却有增无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对国外教材与案例“复制粘贴”式的机械性重复,和适合本土的工具性知识供应之严重不足造成了学员们“毕业即缺氧”的尴尬。

学用分离令人尴尬

带着这样的尴尬上路,企业高管的管理思维会不会出现逻辑性混乱,答案不言自明。前段时间看央视经济频道的“2005年度最佳雇主”节目,阿里巴巴榜上有名,在访谈过程中,其CEO马云说了一句惊动四座的话——我发现许多人学MBA回来后全变傻了。一句“变傻”痛痛地击中了我国MBA教育的软肋,那便是“学用分离”。

前几年中国企业界甚不安宁,频发的银行业大案,迅驰险殇、格兰仕受谤、巨能钙风波、德隆事件、科龙危机等等,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零点集团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如今我国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遗憾的是,这些危机企业中的许多高管都是读了MBA镀金回来的,但对企业走出窘境却丝毫于事无补。众生期盼的“起死回生”运筹大戏更是凤毛麟角。

早些时候有人对我说“在中国做生意学MBA根本不管用”,我当时觉得这话实在是偏激极了。可是到了现在,我却越来越愿意将MBA诠释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凭”看待。多数学员看重的是不可多得的同学资源,以及镀金后头上永不褪色的光环,而非真正的知识拓展与管理创新。在这种形势下,“教学分离”又愈演愈烈。

如何化解“负和危机”

抛开MBA内涵与精神实质已凌乱或邋遢不堪不说,单从每年MBA校方依据“市场供求”热衷于招生热,穿梭于收费场时,众学员们也是乐此不疲、配合有加来看,我们的MBA仿佛是“双赢”的。然而如果从MBA教育的宏观宗旨来看,则是一场“负和博弈”——企业界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危机潜滋暗长,而应付策略乏力,于是“MBA学成者”相形见绌,这无疑又将降低人们对MBA的尊崇。

看来,马云先生对中国MBA教育的无情讥讽并非空穴来风。我们的初衷往往是最美好的,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劣根性,与培育模式的粗鄙化,往往将事情做了个不伦不类。可以这么讲,目前国内的MBA与EMBA确实对中国企业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与其培育成本、耗费的社会资源相比,这种推动作用显得甚为微不足道。

然而痛斥总不是办法,我们的MBA教育仍然得继续。在笔者看来,一个短平快的救援良方是,通力与国外的商学院合作,如今恰逢欧美商学院在寻找全球化的通路,这对中国商学院来说,不失为一种机缘。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与商业风格的不同,所谓的通力合作,并非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对比式的营养汲取与品格重塑。

或许若干年后,内地将出现第二、第二十个中欧商学院,全球MBA排行榜上有更多中国商学院的身影。这取决于中国本土MBA教育“学费核心论”的遁形,取决于“富人俱乐部”之世人印象的改观,取决于花拳绣腿式教学理念的消逝,取决于培养体制的大换血。否则,形式主义的走秀将为中国企业界带来灾难,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这灾难埋单。

标签:;  ;  

MBA面临“消极与危机”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