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跨学科研究:新人文与当代美学_美学论文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新人文与当代美学_美学论文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人文学科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新思考现代性

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或者说学术界通常称之为“现代性”问题的合理性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学术界的深刻怀疑。奥巴马政府为解决次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成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危机的深刻性。人性的根据,人性的基本要求与现代性的关系,人性异化的原因以及解决异化的可能以及途径等等问题再次成为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

在中国,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同样深刻而严重。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去年上半年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乘虹桥枢纽4路车回家,途中上来六七位学生模样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路在车上大声议论不久前因过劳而病死的白领青年,当时媒体正广泛讨论这一现象,在谈到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时,几位女青年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出“被包养!”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青年女性(我判断她们是在校研究生)群体坦然地如此宣称,可见当代中国价值危机是何等严重!在我们把成功等同于金钱和货币的数字时,在我们把弱小者的痛苦和不幸看作仅仅是她们自己不努力的结果时,以“现代性”为基础的价值观基本上完全倾斜了。

现代性的危机无疑是全球性的。在目前的语境下,重温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巴黎手稿》)看来并不是不合时宜的。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写道:

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因此而变成不完善性和充满痛苦的幻象;另一方面,同样地把现实的不完善性和幻象,个人的实际上无力的、只在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的能力。因此,仅仅按照这个规定,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

其次,对于个人和那些以独立本质自居的,社会的和其他的联系,货币也是作为这种起颠倒作用的力量出现的。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

美学当然不可能解决现代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事实上一直是对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对人性片面理解的有力抵抗。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一种感性的活动和经验,一方面与人类个体经验的完整性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因为与人性、与人性中与动物性不同的那种本质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始终具有超越现实的不合理性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朦胧地感受到的自由是审美活动抵御异化的基础,也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与人性相联系的证据。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和说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存在的“自由感”。我认为,以审美人类学方法和理念与精神分析方法上的结合也许是推进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可能的途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把“美的规律”与人的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止步于证明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由”,而“自由”与审美活动以及审美经验有十分内在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人类活动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会必然性地分裂,甚至对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两种尺度可以重新达到统一和协调呢?这是当代人文学科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写道: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是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了。②

结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来思考“现代性问题”,除了对“异化现象”的批判和质疑之外,对人的二重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重新研究和思考,恐怕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巴黎手稿》在人的本性问题上对费尔巴哈的发展很重要的是把人性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和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分析和把握。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人不可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所有正常的实践活动。我以为,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从理想的意义上来说,人类是懂得并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美的规律”的基础是人的伦理原则,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能力。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感受和体验“审美形式”,人通过“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受,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③,也就是说,即便在异化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在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人按照“美的规律”实现对象化,人性得到表达和确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与康德式的浪漫主义美学家不同,马克思始终没有把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转向“过去”,没有简单地赋予“过去”以理想的乌托邦性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以及其后的一系列理论著作中,始终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进步看作人类走向更合理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包括人的特殊能力“懂得按任何一个钟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④是不可能充分发展起来的。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人必然悲剧性地“二重化”。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把这种二重化推向极致,它使人和人的生产活动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如果“美的规律”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本质特性的,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必然是合理的和必定会实现的。

因此,我认为,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通过以“美的规律”为核心的概念的有关理论,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一种更合理更符合人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在可能的合理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或者说来具体实现的。因此,美不仅仅是理想,美是未来的提前实现。

二、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未来

这个问题也许应该表述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在金融危机和恐怖袭击的阴影中,审美是否能够表征出未来?如果能够,怎样表征未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升时期,瓦尔特·本雅明曾经深入研究审美或者艺术表征出社会主义未来的特殊方式:星座化。这是一种通过转向过去,转向前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方式来否定现实并且重新建立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联系的方式。波德莱尔的诗和卡夫卡的小说是这种表征方式的典型。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简单的向后转并不一定产生星座化的效果,而很容易与民族主义情绪产生共振,从而阻塞了通向未来的可能性。在对儒家文化的简单化理解中,在大量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精神上和审美能力方面的退化。在后现代的文化景观中,简单地向后转,包括神话化和民间化,事实上都仍然穿透不了意识形态的幻象,仍然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例如,曾经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边走边唱》等优秀电影的著名导演陈凯歌,在拍摄《赵氏孤儿》这个历史题材时却遭受到了惨重的失败。虽然陈凯歌努力用现代的悲剧观念重新演绎《赵氏孤儿》这个历史题材,但是十分遗憾并没有达到“星座化”的效果。

在现代思想家中,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以及科学技术的态度是最为辩证的,马克思从人的对象化机制的二重性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同时,亦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可能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的“星座化”的方式以及新的思考和把握未来的方式成为可能。在近年的电影《阿凡达》、《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电影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新的审美效果。这是令人高兴的。

例如不久前刚上映的美国电影《源代码》,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叙述了一个关于当代人生存在多种可能性世界的寓言故事。在影片的最后,在爱和伟大人性力量的作用下,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主人翁获得了新生和幸福的爱情。在影片中,主人翁是一个在阿富汗战场上牺牲的美国空军飞行员,他牺牲后仍然短暂存活的脑电波被科学地利用,被用来阻止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在多次穿梭于现实空间与未来可能的空间的过程中,他不仅帮助阻止了一场恐怖袭击,而且重新创造了自己新的生命并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从常识角度讲,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但影片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非常可能的,因为它是以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为基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认为完全不可能的世界向我们打开了,一种新的,有希望的未来成为可能。在这里,科学与人性不再是对立的,科学成为人性获得实现的基础。在《巴黎手稿》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指出了科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二重性,以及它对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重要意义:

……然而,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抛弃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抛弃唯心主义方向,从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说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基础,科学还有别的什么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⑤

以科学为基础的审美对象事实上是以现代性的方式来超越现代性的不合理性。这里面的关键因素,一个是自然科学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发现,其次,非常重要的是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利他主义的性质。

不久前我读了陈继明发表在2011年第9期上的中篇小说《北京和尚》。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当代中国社会现象:寺庙这样的宗教净土也被严重地商品化,宗教神权与社会各种权力所组成的“世俗佛教”的景象。在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中,北京和尚可乘与民间俗世美女红芳演绎一段可圈可点的爱情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似乎令人绝望的现实环境中,真正的善良、关爱、心心相通,以及为了他人的愉快而担当重负的利他主义都以某种美好动人的方式存在着。在最世俗化的情景中,按“美的规律”来构造生活,或者说因为美而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都是可能的,而且是美好的。在我看来,可乘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人生道路,都证明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利他主义的性质。与《北京和尚》大体相同的是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这两个作品都通过一些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在艰难中、在世俗的偏见中,出自内心深处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关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人性因素,以及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哲学家们曾经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证明,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科学的证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至少从三个方面可以证明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别,以及人性与美好、善良、同情心和对他人的爱的内在关系。这些学科是:

1.心理学

2.生物进化论

3.“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

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思考和把握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科学的基础。

以审美人类学为例,这是我几年认真从事的一个研究方向。审美人类学将当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许多实证的材料和案例证明了“美的规律”的存在,以及它的当代存在形式。我希望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积极推进审美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以期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空间。

三、从当代美学研究看新人文学科的几个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在文化冲突不断,伦理危机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美学研究,或者说整个人文学科研究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握现实关系,把握住拉康理论所说的“真实界”。这是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难题。当代美学研究只有走出康德美学的理论范式,才有可能把握住现实生活关系,从而具有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关于这种新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中曾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论述:

19世纪的社会革命不能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己的任务的。从前的革命需要回忆过去的历史事件,为的是向自己隐瞒自己的内容。19世纪的革命一定要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内容。从前是辞藻胜于内容,现在是内容胜于辞藻。⑥

这种面向未来的美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新人学文科研究范式大体上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新人文学科研究和当代美学研究应该以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在美学和人文学科问题研究中引入实证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诸如数量统计与分析、田野调查、精神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中新方法,把人文学科的问题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从而探讨审美、伦理、信仰等重大文化问题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

2.新人文学科研究和当代美学研究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当代意识,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做出及时的深入研究,从学理的层面研究现实的危机以及走出危机的可能性及其途径。在现代性危机造成的理论困境中,重新根据现实的内在要求提出问题并上升到学理化的表达是当代人文学科的一个基本任务。在我看来,怎样通过审美的方式和理论批判的方式把握“真实”是当代人文学科基本问题之一。

3.对自然科学的新进展以及“科学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在传统人文学科研究中,人文学科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排斥的,这有自然科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以物质世界的宏观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与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有关,也与传统人文学科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人文学科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离开了对与人有关的问题研究,人文学科将丧失其基本意义。在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人的存在及其情感和心理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深入的实证研究。这是新人文学科和当代美学的重要基础。

4.重新开展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由于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上的局限,人性问题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伪问题。随着进化论研究的进展,随着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包括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人性的理论研究重新成为人文学科的重大问题,正引起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新人文学科研究和当代美学研究应该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更新研究方法,以便具有能力在当代学术语境中展开对人性问题的积极研究,从而对现代性困境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5.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人类具有足够的能力毁灭地球的条件下,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已经超过了人类承受的能力和实际的需要的条件下,在关于人类未来的愿景再一次暗淡下来的历史时期,新的人文研究任重道远,意义非凡!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163页。

③同上,第191页。

④同上,第1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3页。

标签:;  ;  ;  ;  ;  ;  ;  ;  ;  ;  ;  ;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新人文与当代美学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