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治疗价值评价论文_唐中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以我院62例需行前牙修复种植患者为对象实施研究方案。随机法分组,均分至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接受引导骨再生术与牙种植术,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生长因子引导,随访18个月,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对比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牙槽嵴顶往下2毫米处的牙槽骨唇舌向宽度,两组术后6个月该值均有提高,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增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需行前牙修复种植患者而言,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前牙部分骨组织缺乏的情况,并可增加行牙种植术后的适应症,诱导骨修复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借鉴。

【关键词】生长因子;引导骨再生术;口腔种植;成纤维细胞

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引导性再生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愈加广泛,尤其表现在即刻种植与骨缺损修复这两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术前种植区域骨量缺乏、术中患者骨破坏与术后伴发炎性骨吸收等缺点[1]。而单一引导性材料只能发挥物理屏障与引导性作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诱导组织分化生长的目的。因此,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的出现是发展的必然,期望可达到促进骨组织再生与修复的效果。本文围绕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的应用价值展开讨论,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62例自2013年1月份至2014年10月份收治的需行前牙修复种植患者为对象实施研究方案。随机法分组,均分至试验、对照两组。包括32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2-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2.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可进行对比。均表现为个别牙齿脱落或缺损,通过延期种植牙共植入ITI种植体85个。本研究经伦理会讨论并通过,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愿意参与。

1.2纳入标准

均为成年人,牙缺损的时间长于3个月,每日抽烟支数少于10支,身体情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如骨质疏松或糖尿病),精神心理健康。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与三维重建以获得牙种植的准确位置以及与毗邻牙齿的联系,并确认拟定种植区域牙槽嵴顶的宽度。随机法分组,均分至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接受引导骨再生术与牙种植术,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生长因子引导。

常规牙种植术:术前半小时口服抗生素,对患者口腔进行常规的清洁即含漱浓度为0.08%的浓替硝唑含漱液3min后,对手术操作区进行消毒。给予患者局部麻醉,于牙槽嵴顶与唇颊侧的牙龈黏膜之间行一梯形的开口,由此逐步切开牙龈黏膜与骨膜直至骨壁,剥离不必要组织使手术区域得以充分展现。用温度为4℃的生理盐水冲洗术区。使植入孔的直径满足种植体的植入要求,种植体的扭矩选择25N·cm。

再进行引导骨再生术。两组患者均给予cerasorb骨粉,植入位置在骨裂、牙槽中的骨缺损部分,唯一区别在于对照组的骨粉经生理盐水浸泡,试验组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引导,即用1mL浓度为2500 U/ml的FGF溶液浸泡骨粉。两组的骨粉均植入患者的骨缺损部位,压实使无空腔残留,使用骨粉剂量的标准为填满缺损部位并可高于牙槽骨唇侧1mm及以上,用医用胶原膜(型号为BME-10X)覆盖上部,膜的大小应大于植骨区域外2mm,同时保证种植体附近软组织的丰盈度。盖膜后分离舒张附近软组织,随后对伤口进行严密缝合。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共计三天,或可在术后一天至两天内冷敷术区,同时应用漱口液,避免对盖膜区域有所挤压。叮嘱患者定期复诊,根据患者口腔情况、创口愈合状况、种植区的生长给予相应指导。

1.4观察指标

术后半年对患者行CT平扫与三维重建,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自牙槽嵴顶往下2毫米处的牙槽骨唇舌向宽度。在患者种植体负载后,随访1年,对患者种植体与成骨状况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共随访18个月。

1.5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数据整理输入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以P<0.05为界限,作为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牙槽骨唇腭向宽度对比

对比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牙槽嵴顶往下2毫米处的牙槽骨唇舌向宽度,两组术后6个月该值均有提高,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增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术后患者种植区状况

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的创口均无裂开,种植体无暴露,义齿牢固。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优秀,软组织无溢脓等不良现象。种植体负载12个月后牙槽骨近远中向高度丧失均不超过1mm,满足口腔种植成功的标准[2]。

3讨论

牙种植术中种植体的大小是固定的,若所种植的牙槽骨宽度过小则难以满足要求,过小的接触面积会导致种植体的根向贯通,使种植体负载后缺乏咬合力,因此需增加缺损区域的骨量。引导骨再生技术是以不同种类的组织细胞生长分化速度来创造适宜环境以诱导骨组织生长,其主要原理为在骨缺损区域与软组织之间设立屏障膜,抑制干扰骨生长,阻止生长速度快的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长入缺损区域,允许生长速度慢的成骨细胞进入,并可保证血凝块存在,缓轻组织周围的压力,从而使缺损区的骨质再生修复。

生长因子通过对体内细胞生长的调节、促进组织再生与窗口愈合来使骨重建,是一种重要的活性因子。患者发生骨缺损时,未分化的成骨细胞进入缺损区,定向分化,形成成骨细胞与胶原,钙化组织。在这一过程中,由血液细胞或骨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以旁分泌或者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间充质的肝细胞或未分化的成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并增加其数量。并且可诱导生成Ⅰ型胶原,强化骨桥素、骨钙素等骨基质蛋白的表达以及磷酸酶活性,有利于骨基质矿化[3]。有相关研究证明,FGF在种植前期可明显增强细胞增殖活动,有效提高修复的进程,目前临床上对行牙种植术与植骨的患者比较提倡二次修复与负载时间为6个月[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比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牙槽嵴顶往下2毫米处的牙槽骨唇舌向宽度,两组术后6个月该值均有提高,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增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FGF可促进缺损的修复与生长,但与单纯行引导骨再生术与牙种植术无差异其原因可能是FGF的半衰期较短,植入后无法持续性诱导骨质生成,提示临床使用可能需加以缓释载体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对于需行前牙修复种植患者而言,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前牙部分骨组织缺乏的情况,并可增加行牙种植术后的适应症,诱导骨修复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借鉴。

参考文献:

[1] 宿玉成.现代口腔种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

[2] 胡静.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1):10-12.

[3] H a r r e d J F,K n i g h t A R,M c I n t y r e J S.I n v e n t o r s.D o w c h e m i c a l c a m p a n y,a s s i g n e e e X p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U S P a t e n t 3.2014,3(1 7).1 9 2 7 ~ 1 9 0 4

[4] 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30-347.

论文作者:唐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再生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治疗价值评价论文_唐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