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胡冬敏

胡冬敏

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分析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脑缺血中风发作的38例患者进行MR扩散、常规T1、T2加权像,对于其中的随机18例患者同在此基础上进行Gd-DTPA血流灌注成像。结果:在扩散加权像或T2加权像显示异常的区域,Gd-DTPA灌注14例患者梗死区较对侧相应区有不同程度的相对脑血容量及血流量下降,其中1例患者与对侧相同,2例较对侧升高。梗死中心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较对侧延长。梗死灶位于顶叶及豆状核区的病例中外侧近皮层区脑血流下降程度较内侧及病灶中心为轻。MR扩散加权像能够在缺血发作后2小时显示缺血病灶。早期梗死灶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照区。随发作与检查间隔延长,ADC比率上升,与时间呈明显相关。结论:MR扩散与灌注成像可以发内心患者的缺血区血容量、血流量下降或恢复情况,并且扩散加权像与常规的T1、T2加权像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MR扩散与灌注成像;脑缺血;诊断依据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并且又有较高的致死、致残、高复发率特点。所以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MR扩散成像在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已经被动物实验所证实[1],但在临床中的应用较少。同时顺磁性造影剂灌注图在脑缺血的诊断中,可以清晰地反应局部脑部血容量和血流量变化情况,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R回波平面(EPI)扩散、表观扩散系数(ADC)成像及灌注成像在脑缺血病人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一步探索扩散与灌注成像的在脑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我院38例被诊断为脑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451.25)岁,发病时间2小时-2个月不等。

1.2方法

1.2.1影响学检查

MR扩散检测采用超导设备和造影剂进行常规扫描。具体包括T1加权像:自旋回波(SE)序列,TR560毫秒、TE16毫秒;T2加权像:超快速(turbo)SE序列,TR4000毫秒、TE99毫秒,反转角180°;扩散加权像(DWI):EPI序列,TR4000毫秒、TE101毫秒、延迟时间(TD)209毫秒、反转角90°。梯度场:X轴方向;扩散敏感系数(b)=30,300,1200s/mm2或ADC图(EPI序列,TR4000毫秒,TE101毫秒,TD209毫秒,反转角90°;b=30,300,1000s/mm2;取以X、Y、Z三个方向,即每层将产生9幅扩散加权像与1幅基础T2*像,共同经计算机处理得到ADC图。对脑皮质区、基底节区与脑白质区(半卵圆中心)分别进行测量X方向及3个方向的扩散。18例患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TR1.2毫秒、TE42.1毫秒、TD27毫秒,反转角90°[2]。

1.2.2脑梗死的诊断

患者脑部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并且排除其他疾病,通过MR、CT诊断可以证实。然而短暂的脑缺血其机体症状在24小时内会自动消失,没有遗留神经症状。

1.2.3新旧梗死灶的诊断

急性或亚急性与慢性梗死期,由于缺血或梗死灶水含量增加,T2值延长,所以T2加权像均可表现为高信号。急性或亚急性期在DWI表现为高信号,而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ADC图上信号强度与DWI所示相反。因此,结合T2加权像,DWI有助于新旧脑梗死灶的鉴别。

2结果

2.138例患者经过MR、CT诊断之后证实有35例为脑梗死,3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中有6例患者发病在6小时以内,其在CT、常规T1、T2加权像中无异常,4例患者在DWI上发现有神经体征和相应的高信号病灶影。经过CT、MRI证实为脑梗死。其余短暂性脑缺血患者DWI无异常,并且其体征与症状在24小内消失。由此可以显示出T2、T1加权像咋发病的12、14小时才可以发现病灶异常信号,然而CT最早发现在22小时,且为低密度病灶。其中有4例患者无异常,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

ADCRX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1.

3例于患者扩散加权像、T1及T2加权像均无异常,并且患者的机体症状于12、20、24小时内小时。其余35例患者在患者肢体症状明显是进行DWI检测可以高信号影,而T1、T2及CT都没有异常,4天之后对患者再次进行检测,DW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T1、T2及CT与DWI显示一致。

2.2同时进行Gd-DTPA血流灌注成像的患者只有14例患者,对比病灶中心区相对脑血流量比率。其外侧边缘rrCBF比率平均为0.81±0.25,而病灶中心rrCBF比率平均为0.51±0.1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情况见表2.

2.3病灶区造影剂通过时间(MTT)绝对值较对侧相应区延长,分别为28.08±5.06秒、24.63±4.42秒,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缺血区与对侧相应区MTT比较,具体情况见表3,。

3讨论

对于脑缺血患者在MR扩散与灌注成像中可以相互反应动态变化关系。如患者属于急性期,PWI检测显示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一城区域面积大于DWI上的异常区域,并且DWI的异常信号区域多位于病灶中心,最终成为梗死病灶[3]。在发病几小时后,DWI所显示的异常区域面积扩大与PWI异常区域相一致。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及早的发现脑缺血,并进一步恢复患者的有效供血,避免了过度灌注检查,可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脑梗死。

虽然临床中对MR扩散与灌注成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4]。但是这两种技术在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中有巨大的临床意义。两种方法有效结合,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对于我们有效地掌握患者脑梗死发生、潜在等规律,可以在临床动脉溶栓治疗中提供有效地判断依据。与此同时可以反映出脑梗死岁时间的变化规律,加之血流灌注成像的显示特点,促进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物理、生理学机制的分析[5]。此外,病灶区的脑血容量和血流量可以明显的反应出来,由此早期发现的缺血病灶具有一定演变规律,通过MR成像可以反映出来。未来我们可以MR扩散与灌注成像所显示的急性脑梗死区ADC值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与血流灌注成像所显示的相应的血流灌注变化特点,以及有关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脑缺血将疾病的生物物理学机制、病理改变将会有向前的一大进步。

总之,MR扩散与灌注成像两者的结合在脑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临床提供有效地判断依据,可以帮助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今后我们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寻求脑梗死患者DWI发生异常的病理,进一步为脑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恢复供血充足以及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天飞,魏冰岩;弥散加权像在超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脑病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年01期

[2]赵应满,王桂华;急性期脑梗塞DWI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年02期

[3]丁庆国;陈振湖;陆永明;周建春;陈珏;急性脑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2期

[4]汤晓明,李澄,王礼同,周丹,罗志刚,杜先懋;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3年04期

[5]胡晓云,张海平,苏辉,周四平,宋璠;低场MR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4年08期

论文作者:胡冬敏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  ;  ;  ;  ;  ;  ;  ;  

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胡冬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