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总趋势与编撰特点_能力素质论文

沿海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总趋势与编撰特点_能力素质论文

教材改革的总走向与沿海版小学语文的编写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沿海论文,走向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三个面向”是教材改革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始终是教材改革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多样化的整体走向和丰富的内涵应体现在“面向”两字上。不断朝现代化趋同,与国际接轨,着眼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应是我们认真审视、思考和探索的立足点。

(一)把握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结合部——在“特色”上下功夫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教材模式必然会跟西方模式发生碰撞。比如一直为我们所遵循的以思想内容为纲,分单元选(编)文的编写体系和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的编写思想,就必然会与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观念有个碰撞、包容、整合的过程。这也必然会对教材编写者引发一连串的再思考。

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历史的共同文明成果是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理论的核心,它“不仅适应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教材要朝多样化迈进,不仅体现在其有不同版本上,更主要的还要体现在教材编审、评估、使用、推广,乃至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新体系的构建上。沿海地区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我们更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和新异的教育文化,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胆识,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优势,在“洋为中用”上下功夫,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二)把握古今文化交汇中的结合部——在“整合”上下功夫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转型期古和今、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都会剧烈起来。不同于中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很难从那盈屋充栋的鸿篇名著中选取早有定评,不需推敲的例文来。然而,这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即尽管要担风险还是可以多选(编写)具有时代意识、跟孩子们生活更为贴近的课文,并在古今的整合上作出努力。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言更是从文言到白话到现代文,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化、变革、包容、吸收、整合。我们决不要排除一些名篇佳著和传统课文的入选,但作为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教材改革工程,其主要功能应是对世界潮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主动适应。这点对于得改革开放之先的沿海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三)把握普遍规律和学科“科情”矛盾中的结合部——在“形象”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的“科情”是什么?一个是“小”,读我们的书的是小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尚待启蒙、充满稚气;一个是“文”,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我们认为形象是语文整体素质的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假如我们的教材和教学要“三个面向”,要在培养现代人的语文素质上落墨,就得把握“形象”这个“牛鼻子”。

二、“语文素质”是教材改革的参照系和总体目标

(一)语文素质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上

素质与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整体的。课文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只有形成知识的结构,或者说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整合成“知识的板块”才具有素质的丰富内涵。语文素质养成应从整体入手,重部分的分解和训练。而最紧要处却在于把这些“知识的条条”,“板结”成“块块”。试以沿海版小学语文的编写思想为例,它是主张以句子的理解和训练为轴的:“美丽的武夷山,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第三册《美丽的武夷山》)这句里有生字词,有句式,也有地理知识,还有语法知识等,但都整合于这一句中。由于是关键句,把握它就能把握课文的要领了。

(二)语文素质体现在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上

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对某个人来说,听,能心领神会;读,能把握要旨;说,能出口成章;写,能下笔成文;那就该说他的语文素质很高了。然而,这“听说读写”是综合的,互相渗透的。语无论次的人很难“顺理成章”。语文教材的主件就是选文,这文章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加工产品。我们大可围绕着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

(三)语文素质体现在整体形象的把握上

语文的学习,有别于数理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等统摄于形象之中。叶老说得好:即使是“普通文也多少带点文学的意味”。这点在小学语文更是显而易见。如《电》(沿海版第一册):“电的用处大,电灯、电话、电风扇都用它”。寥寥数语,尽管是知识性的,但却有个看不见的形象统系着全文。一位老师在讲述《电》时,一边把握了“大”和“都”这两个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课文,一边充分利用电话、电灯、电风扇等教具解说。当她设置一个情境:关住电掣,让电灯熄灭,电扇停转,还在播放着的优美的音乐嘎然而止时,“电”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已是个神通广大的形象了。此时老师相机进行点拨:为什么说电的“用处大”呢?学生在认识上因为有了对整体形象的把握的基础,对“大”和“都”的理解和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较能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其内蕴了。孩子们的语文素质当然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整体形象的把握,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关键。我们绝不反对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的讲授,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但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更要把点子放在整体形象的把握上;一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去把握“情”和“理”,一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与这个形象联系的特定情境中去。

(四)语文素质体现在敏锐的语感形成上

语感的培养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语文能力,但更主要的却是对文章、对语言以至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整体把握上。语言的音、形、义只有跟“像”扭结在一起,熔认识和情感于一炉,才会形成敏锐的语感。比如《狮子和狐狸》(见第二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因为我看到许多脚印——进洞的很多,可是出洞的没有,所以我不进去了。”狐狸这话看似很平淡。但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了解许多来探望的野兽都给无力捕捉的狮子吃掉的事实,就了解“进洞很多”“出洞的没有”的真正含义,也就能更好领会和体味狐狸说“所以我不进去了”时,那种自得和颇带讽刺意味的情态,也就会对狐狸的机智、风趣和狮子的残忍和愚蠢有更深切的了解。

语文学科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模糊性。同一座山、一条河在不同遭际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同一首诗也可以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狼称大公鸡是“好朋友”,是因为“想吃掉公鸡”(见第二册),如求其精确,反会望文生义。模糊为学生思维拓开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祖国的语言太丰富了,幽默、暗示、反语、婉约以至起兴、类比等等,其中不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些都只能在反复吟咏、揣摩中凭感情来“感知”。反过来这种“感知”能力高的人,却往往不为“框框”所囿而天马行空,促成创造力勃发。

(五)语文素质体现在文道完美的统一上

叶老认为读文学名著“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个“文化”,我理解为当前专家们常说的“大文化”。这里既包含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素养、学习的习惯、文明的程度,也包含人们的理想情操、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我曾陪同国家教委的专家去珠海湾仔听过一节《小泡泡游深圳》(第三册)。由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深圳真美啊”上,尽管老师没有在“穿靴戴帽”上下功夫,从学生朗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特区的爱,对与澳门只有一沟之隔的家乡的爱。如前所述,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总是从整体感受出发的,从美的直觉性出发的。我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引导学生进入美的课文固有的情境,把握美的形象的真实内涵,他的心灵就一定会得到净化,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方面“美的知识容易记忆也容易运用。”(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其对教育科学的意义》)应该说,文与道辩证统一有赖于“美的形象”的“粘合”。而我们语文教学深化改革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综合的、整体的“文”、“美”、“道”浑然一体的素质的提高。语文教材改革所孜孜以求的也正是这一最高境界。

三、“自成体系”是教材改革的生命线和执著追求

沿海版小学语文作为一个改革产物宛如摇篮中的婴儿,却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只要坚持特色,在教材编写、体制、实验试用中不断完善自成体系,就一定能为教材改革创一个辉煌。

(一)教材体系和结构特点

教材的多样化旨在义务教育法和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下,使教材在内容形式编排、结构以至教法、学法等方面更切合教和学的实际。所以我们的教材始终坚持两个“适应”(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适应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要求)、两个“必须”(必须改革创新、必须面向沿海地区的“大多数”,一个“目的(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1.选(撰)文是编写的关键。提高语文素质并不是知识和能力或文道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整合和综合体现。如上所述与数理化或政史地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以至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统系于具体文章的具体形象中,互相渗透、浑然一体。因此,编写的关键应是选(撰)文,而着眼点首先还应是思想内容的序列,继而则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训练的系列出发精选(撰写)范文,进行编、裁、拼、剪而成最优组合。我们以提高语文素质为核心,以思想内容为“纬”,分单元选文,以知识能力的训练为“经”的教材体系的立体构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的。

2.“全体”是服务的对象。沿海地区的全体学生是本教材服务对象。从沿海地区的整体区情出发,教材的编写应从学院式的“高、深、尖、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向大多数,在“近、浅、俗、实”上下功夫。

3.特色是教材的生命。我们一直致力于创建、强化、发展自己的特色,力求与沿海地区社会生活贴近,力求搞好各册之间的衔接,力求减轻师生的负担,力求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语言的儿童化、口语化、通俗化,力求给师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训练主线,力求语言文字的音形义与“像”的结合,以使教材更富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几经修改,现教材已逐步形成按单元,分导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后《练习》、单元《综合训练》、附《课文录音》、《生字卡片》、《写字训练》;并延伸到《课外阅读》、《假期习作》的教材整体结构。

(二)教材初具的特色

1.强调与学生思想“贴近”,把“德育渗透”落到实处。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是每套语文教材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致力于探索的是沿海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情、风俗等究竟提出哪些新课题。除了《我是中国人》、《周总理在首都剧场》这些“海陆”通用的题材外,我们还特意选取了表现沿海民族俊杰如《孙中山先生的童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体现南国风情如《木棉树》、《美丽的武夷山》,歌颂开放改革如《数新房》、《小燕子飞回来了》,直叙社会生活如《高速公路》、《神奇的电脑》以及打电话,看电视等实用文章;即便是《过马路》、《公园里》、《我的家》等,也多是沿海地区孩子们熟悉的内容。这种对孩子们现实世界的“贴近”,就使渗透思想品德和“两史一情”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2.坚持以训练为主线,把优化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要提高素质就得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就得优化课堂教学,就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废止“满堂灌”。出路何在?我们认为改革人手一册的教材,把训练主线贯串其中,以“练”冲“灌”,是符合国情的好办法。对沿海地区相当范围的农村小学来说“有讲有练”是“优化”的前提。教材第一册就注意发挥拼音的多功能,把学拼音与学词句结合起来,通过“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课后的《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目的就在“练”出适应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社交频繁的思维和听说读写能力。最近我们与珠海香洲湾仔、南屏镇十二村、梅县松北小学的教师座谈,他们普遍反映“教材也得到农村小学老师喜爱”、“有利于讲练结合”。泉州试验区的老师也说:“教材改革推进了教研活动,推动了教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3.注重从实际出发,把优化教材结构落到实处。如前所述,我们的教材十分注意保留、吸收统编教材的优秀篇目、体例和训练项目,借鉴国内各实验教材版本,重视各教改流派的主张,还利用穗、珠、深的特殊条件,广泛吸收境外汉语教材的优点。如第一册,在汉语拼音的编排上突出如下三点:

(1)在认读声母、韵母和训练拼读音节中,穿插了36个拼音词、16个拼音短语、13个拼音句子和三首拼音儿歌的认读训练。学生运用汉语拼音进行阅读,有利于提前读写,提前开发儿童智力。

(2)在音节认读中编入48个简单汉字,与有关音节对照,让学生提早与汉字见面。适应了家长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避免了单纯学拼音的枯燥,训练学生初步学习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复习巩固了声母、韵母。

(3)在内容编排上注意训练的坡度,为逐步达到直呼创设条件。这尤为沿海方言地区学生所接受。

4.减缓训练波度,使减轻过重负担落到实处。如何解决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与减轻学生负担这一矛盾呢?教材提供的优势有三:一是内容与形式跟儿童生活贴近,文句质朴,口语化,易教易学。二是教材以训练为主线,大多数的练习、作业可在堂上边讲边练中完成,难度不大,这就缓解了课外作业的重压,也使《课外阅读》能派上用场。三是在不降低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结构作了一些调整,降低了坡度。如第一册只安排生字143个,减少生字53个、课文4课,第二册则增至261个生字。这就在不降低大纲要求的生字量(400个左右)的情况下,相对减轻了第一册的负担,有利于“小幼过渡”,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5.发挥图文并茂的优势,把发展健康个性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形象入手,通过各种训练,达到认知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再现整体形象,进而把握文章的“旨趣”,形成语感,并从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把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材第一册配有彩图220幅,二、三册各有100多幅。这些彩图都是多功能的。图文并茂的潜在功能还在于它符合语文科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它跟现代音像教学手段的配套使用,将使音、形、义与“像”乳水交融。从而示之以形,到动之以情,晓之于理。通过教学给予儿童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条条”和理性的骨架,而是要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去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开拓思维,培养情感、意志、品德,发展健康个性。

标签:;  ;  

沿海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总趋势与编撰特点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