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力量:浅谈高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多重效益_文学论文

古汉语的力量:浅谈高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多重效益_文学论文

文言的力量——和高三同学谈文言文学习的多重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文言论文,效益论文,力量论文,同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词之准——文言与语用

仅就词语理解运用讲,文言功底的必要性是显见的。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约义丰的成语,则是汉语词汇的精华。成语之“成”,即约定俗成,这是一种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也是很多成语源于古书成句,带有很浓文言色彩的原因。

下面就从历年高考题中选些成语为例,谈谈文言知识运用在成语语义分析中的必要性。

〖例1〗量入为出 狼奔豕突 厉兵秣马 苦心孤诣 不耻下问 时不我待

讲析 量入为出,“入”指收入的情况,“出”指支出的限度,两个动词都名物化了,即动词用如名词。看不到这一点,语义理解就很麻烦,很隔膜。

狼奔豕突,“狼”“豕”都是名词直接作状语,像狼或像豕一样,这是文言常见用法,明乎此,便轻松理解了本义,转到喻义也并不难:喻成群坏人乱窜乱闯。

厉兵秣马,“厉”本指磨刀石,这里活用为动词“磨快”;“秣”本指喂马饲料,这里活用为动词“喂饱”,明乎此,本义理解便很透彻,其“准备战斗”之义,甚至更多的辗转引申之义,就都不难理解了。

苦心孤诣,按文言直译即:使身心蒙受辛苦而进入独到境界。“苦心”,使动用法;“孤诣”,指独到之境。语义中既不含典故,也无引申义或喻义。如果说语义理解有难度,那么难就难在其中有文言词的活用与古今异义现象,以及古人行文尚简所形成的意合结构现象,即“苦心”“孤诣”前后两截,前后承接,类似现在我们说的紧缩复句。

不耻下问,“耻”为意动用法,不以下问为耻;“下”,指学问或职位低于自己的人,作“问”的状语;“下问”,向学问或职位低于自己的人询问。《论语·公冶长》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句,“不耻下问”即不认为向学问或职位低于自己的人询问请教是耻辱的事。词义无引申亦无比喻,直译出来,字面义而已。

时不我待,这是个文言特殊句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不”否定副词,“我”人称代词,满足否定句与代词作宾语这两个条件,宾语置于动词前,这在古汉语是常例。“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时间不等待我,言外之意要抓紧时间,惜分阴。还有一个和它类似的成语,“时不我与”,则是说再不会给我时间了,言外有追悔莫及之意。两个成语,一字之别,却意味悬殊,使用中极易混淆。《论语·阳货》有“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之慨,其意味与“时不我与”近似。

以上所举成语之解,都涉及文言语法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哪怕是在理解掌握一个成语上,文言功底都有如此的必要性。

再举些古今词义不同,使用中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例〗化险为夷 巧言令色 不刊之论 不假思索 过犹不及 和衷共济

讲析 化险为夷,“险”,险阻,路不平;“夷”,平坦。《老子》有“大道甚夷”之句;《游褒禅山记》有“夷以近”“险以远”之说,可证此解。“险”与“夷”是一对反义词,反训见义。这都是说的词语本义,明乎此,“转危为安”的喻义便容易理解并掌握了。

巧言令色,“令”,善,美好;“色”,脸色,表情,这是古义。结合其贬义语境看“令色”,指讨好别人的表情。“巧言令色,鲜矣仁”,成语出于《论语》,其贬义色彩显见。

不刊之论,“刊”,古义为刊削、削除。古人以刀刻竹简木片为书,字需删改则削去,观“刊”字形符可知其本义与“刀”刻有关;今义常用的是刊登、刊印之类。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就会错解为“不能刊登或不能发表的言论”,正确的解释应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一字之误,解释既迥异,用起来则谬以千里。

不假思索,“假”,古义为“假借”。《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可证此义。今天“假”与“真”相对的义项成为常用义,而“假借”这个义项则已成为非常用义。不假思索,就是不借助或不经过思索,形容做事、应答迅速。使用中不明“假”的文言义,把“不假思索”误写做“不暇思索”,表面看是“假”“暇”形似而误,实则是不知词义源流,以致义混而误,这已是正字问题了。

过犹不及,“及”,会意字,从人从又(象手之形),以手及前人,本义为“逮,赶上”。《肴之战》一课有“及诸河”之句,即“在河边赶上了他们”。成语义为:过头犹如赶不上,过头和赶不上一个样。从文言语义入手,直译推断即得。这类成语的理解并不难,除字面义以外,再无引伸或比喻义。无需记忆积累,直接利用文言知识推断语义,这最体现一个学生的解词用词能力,故这类成语常成为高考命题者青睐的对象之一。

和衷共济,“济”,古义为渡水。和衷共济直译即同心渡河,喻义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济”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扶危济困”,济,救济、帮助;“假公济私”,济,助成,补益;“共济大业”,济,成就(动词义)等等。从“济”的字形看,渡水更接近其本义,其他几个应是由此引伸派生之义。首先,因形求义,抓住本义就抓住了词义的纲,纲举目张,派生义经联想推断则不难掌握;其次,掌握了多义词诸义项,选其一代入成语语境,通则对。如果把这些文言释词的知识能力迁移到成语的理解运用上来,无疑会使我们的成语学习增加一重理性的智慧。

需要指出的是,成语中的文言词,其古义今天已大多不用或不常用。成语之难解及误解,皆由此生。可见,在成语的理解运用方面,有无扎实的文言功底,结果实在是大不一样的。

语之美——文言与现代文阅读

文言学习,价值不独局限于古文阅读,解读、品读现代文亦需文言的功夫与修养。下面引用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段话(着重号后加),加以说明。

〖例3〗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讲析 这样一段文字,读来节奏疾徐变化,张弛有致;语义俗中有雅,简劲中透着意蕴的张力。何以有如此表达效果?仅从语言形式来看,骈散间行的句法,带有文言色彩的四字短语,特别是“独具一格”“不从流俗”“冰炭同炉”这些含有传统文化积淀的词语,它们合起来融成一种风格,一种氤氲于字里行间的典雅蕴藉之气。

深究一步,其中有个语言素养问题,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语言素养的“源头活水”之一,就是我们学习的文言文经典,那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的文化精华,民族语言数千年陶铸成的文字珠玑。于其中濡染既久,合理吸收,因文变化,自然表达,这正是引文作者语言素养高的表现。

我并非厚古薄今,并非提倡同学们在自己的文章中生吞活剥地刻意拟古,而不过是想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源活水清,源远流长,文言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现代汉语水平,影响我们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高下。一句话:觅源古典,才能水清流长。否则我们的现代汉语学习、现代文阅读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

文之茂——文言与作文

不独语用与阅读,写作亦与文言学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妨看下面两题:

〖例4〗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讲析 认识母语,当然包含我们所说的文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明五千年,文献典籍如烟海,我仅举两部大书。

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正文10000卷,全书规模宏大,分类细密。凡天文地理、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医药、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成为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

一部“二十四史”,含二十四部史籍,凡3249卷,约4000万字。所记时间跨度,上起《史记》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史》崇祯17年,历4000余载,以统一纪传体编写,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事迹,内容非常丰富,堪称包罗万象。

借一斑而窥全豹,可知中华典籍是怎样一个卷帙浩繁的概念。这是一份厚重的传统,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根,需要我们继往开来,代代传承。而这些典籍通用的就是历两千余载基本保持不变的文言书面语,这是个奇迹,它保证了中华文化跨越广远时空而一脉传承且绝无隔膜(今天普通英国人已无法读懂400年前的英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这是我们祖先的大智慧!所以,文化要传承,首先是文言要传承。今天,翻开《史记·项羽本纪》,一个中学生可以方便地和西汉司马公对话,能够为千古霸王垓下悲歌而唏嘘不已。这固然是汉语自身优越性使然;当然,也是我们一直把文言学习列入课程的必然成果。

不过,即使不从文化传承这样一种近乎神圣因而太过严肃的角度谈,仅从个人角度,从一个现代人要提高自身生存质量,要提高文化修养,要构建完美精神家园的角度说,我们也不能不亲近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古典,不能不学习文言。如前所说,中华文献典籍如烟海,即使不是现在,在我们将来漫长的人生中,也总要有选择性地涉猎:鉴往知来是历史智慧;与先贤对话可以砥砺精神;诗词文赋陶冶性情,不啻一种超然审美享受。而数典忘祖,忘了“我是谁”,就中国人的传统来看,是件很没面子,很让人鄙夷的事情。要亲近古典,就要学好文言。不学文言,就没有进入古典文化苑囿的通行证,就将被拒于古典大门之外,身为炎黄子孙,这不是一种大遗憾吗?

如果我们能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理解母语、感悟母语,还会写出思想贫乏的文章吗?

〖例5〗 (2009年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讲析 文言的力量,不独表现在作文的内容上,甚至还体现在作文的语言表达上。且看下面这篇考场作文的片断:

吾有隐形双翅,倚之重之,则似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问翅为何?惟豁达、平和之心态耳。世殊事异,观古今之成大事者,究其共因,乃一心态心境也。心静则足以映世,不变而处之;心躁则自迷,身顾尚不得暇耳。

因吾心境,可临难不畏。……

因吾心境,可临危不慌。……

因吾心境,可临功而不满。……

临难不畏,临危不慌,临功不满,此三者实人生之必备也。人生而有难,需临难不慌。处难时则必有危,故需临危不慌。待功业大成,则需谦退忌满。有此三者,何愁功业不成?

吾有隐形双翅,携吾以至远,引吾以至高。有此豁达、平和双翅,倚之重之,岂愁人生之多艰乎?岂愁临危而慌乱乎?岂畏文种之诛于越王乎?

携吾远翔……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本文作者善于“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对偶排比的铺陈,可以说是贯穿文章始终,读来真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可见这位高三学子的语言素养与功力。

无需再加说明,小到词语含义的推断解释、恰切使用,大到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言功底实在不可或缺。文言基础优劣,直接影响现代汉语水平。“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无静下来,钻进去的文言学习积累,表现在一个高中学生整体语言素养上,的确有所谓“粗细之分,高下之分,文野之分”。

我想,如果我们的同学能够从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我们的文言文学习,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些专心致志的沉静,就会更多地于孜孜以求之间,豁然领悟那文言学习中超越功利的美感了。

由此观之,我们所说的“觅源古典,水清流长”,已经不仅指语言素养,还包含了文化素养,那是一条温文尔雅,深远而弥漫活力的汩汩滔滔的文化清流,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

标签:;  ;  ;  ;  

古汉语的力量:浅谈高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多重效益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