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史探幽无尽期-施向东的学术道路论文

音史探幽无尽期-施向东的学术道路论文



音史探幽无尽期——施向东的学术道路

王用源

(天津大学 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2)

摘 要:施向东秉承俞敏先生的学术理念,从梵汉对音和汉藏比较入手研究汉语音韵学,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对传统音韵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更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施向东;音韵学;梵汉对音;汉藏比较

施向东,字爰颐,1948年出生于上海,1962―1968年在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敬业中学学习,中学毕业以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4团(今胜利农场)“屯垦戍边”近10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俞敏先生攻读音韵学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到天津大学工作,2002年调至南开大学,工作到2014年退休,目前受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特聘,还在继续工作着。他的学术生涯,一直是以汉语语音史为中心的。他对音韵学的兴趣,始于从小对唐诗宋词的酷爱。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出版,他和其三兄两人拿出每天一分的蒸饭钱,吃了一个月的凉饭,买下了这本书[1],从此开始接触音韵学的知识。不久,王力先生又出版了《汉语音韵》,他虽然如看天书,但还是一头扎了进去,从“看热闹”的外行逐渐摸到了一点门径,对文学的热情逐渐变成了对学术的兴趣。尽管“文革”阻断了他的努力,“上山下乡”十年,学术的道路似乎已绝,但是他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还是没有放弃读书,许多“批孔”“批儒评法”的“反面教材”都被他拿来发挥了教材的作用,在文化饥渴的年代一点一滴地充实了自己[1]。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他无悬念地被录取,成为“七七级”的一员,1979年,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取了研究生,成了著名学者俞敏的弟子,开始音韵学的研究。

俞敏先生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学者,他既具有深厚渊博的国学功底,被称为“章黄传人”,又精通多国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西学兼收并蓄,具有现代语言学的精深修养。因此,他不但课督音韵学弟子读《广韵》《切韵考》,读《尔雅》《诗经》《史记》,读《马氏文通》,还延师教他们拉丁语、藏语,并亲自开设梵语课,教弟子读经典梵文和佛经原典、学习历史语言学的比较方法、学习汉藏比较及梵汉对音的原理和方法。他认为,传统音韵学如果死守着韵书、韵图必定落伍,必须融入世界学术潮流才有出路。他的名著《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汉藏同源字谱稿》[2]等影响深远,也为弟子们树立了治学的榜样。

施向东颇得俞敏先生的心传,他把梵汉对音和汉藏比较作为自己音韵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研究》通过唐代高僧玄奘所译70余部佛经和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音译梵词,考察了唐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方音的音系,并与《切韵》音系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切韵》音系有着坚实的方言基础,中原方音就是其基础方言之一;与唐初口语相比,《切韵》音系又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系统,口语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如轻唇音的发生和音系简化等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反映。该文通过梵汉对音构拟了唐初中原方音的四声调值,这对以后的汉语声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篇硕士论文的简本在吕叔湘先生的推荐下以《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为题发表在《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上,1987年获得了首届王力语言学奖。后来,施向东又先后发表了《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3]《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4]《北朝译经反映的北方共同汉语音系》[5]《梵汉对音和两晋南北朝语音》[6]《悉昙学与等韵学关系再探》[7]《从佛典译音看轻唇音与舌上音问题》[8]《梵汉对音与古汉语的语流音变问题》[9]《梵汉对音与“借词音系学”的一些问题》[10]《再谈梵汉对音与“借词音系学”的几个问题》[11]。这些文章跟尉迟治平、刘广和、储泰松、张福平等学者研究梵汉对音的系列论文一起,形成了汉语音韵学研究中一个新的流派,使汉语中古音研究和古方言研究出现了新局面。

在汉藏历史比较方面,施向东继承俞敏先生的理念,认为汉语上古音的研究不能仅仅在汉语文献中打转转,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症结问题、疑难问题,通过汉藏语言的比较可以找到答案。他的专著《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12]运用邢公畹先生“同源体系比较法”[13]的理论挖掘出大量的汉藏同源词。此种比较,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使汉藏同源词的比较有了一个可以遵循的依据和可资操作的方法,使研究者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干扰;第二,扩大了研究者对于语音对应形式的认识视野,避免了仅仅从中古音出发去寻找语音形式尽可能相近的汉藏词语来比较,而是致力于发现那些从外形看来差别很大而语音形式具有对应规律的同源词;第三,此种比较研究使人们对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产生了新的认识,有力地支持了复辅音声母、复辅音韵尾、辅音性介音的构拟,使上古音构拟不再像中古音的翻版,而是有了更具解释力的形式,不但有利于解释它与中古音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解释上古汉语的谐声、假借、经籍异文、四声别义等现象,有利于解释汉语与同语系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2003年,此书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1)辊壳式流浆箱的均衡室进口压力和溢流室压力不仅受到喷浆速度和沟槽辊转速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溢流室进口角度的影响。

根据青秀山景区的旅游厕所现状,提出适用于旅游景区旅游厕所优化的相关建议。首先,提高厕所设计的科学性,考察景区内部景点交通情况,合理设置旅游厕所的位置,做到间距合适,厕所建筑一目了然,满足游客的如厕需求;然后,提升旅游厕所的服务能力,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加强厕所文明宣传教育、卫生和管理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最后,重视旅游厕所在建设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推动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交流与推广。

施向东的学术道路并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其中也有着只有自己能体会的坎坷和艰辛。在天津大学工作的20年,正如他的学兄刘广和所说:“这一二十年来向东兄大部分时间教公共基础课,任务又重,经常是专业干业余,业余干专业。”[25]在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中搞这种文科的“绝学”,其孤独寂寞冷落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期间,1993至1995年,他奉派在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任教。在波黑战争浓浓的阴云下,在列强不断扬言轰炸贝尔格莱德的威胁声中,在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于授课之余潜心于汉藏比较研究,为完成他的汉藏同源词比较的书稿打下了基础。2002年调入南开大学,成为他学术研究的一个转折点。那里有西南联大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有实力雄厚的师友群体,有跟海内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更多机会,还有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过程中“教学相长”带来的推动力。这使他如鱼得水,学术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相继出版了《音史寻幽》[26]《古音研究存稿》[1]两本论文集,并在大陆、台湾及海外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如王士元、孙朝奋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一书第三章中的“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Sanskrit(佛教梵语的影响)”,就是施向东所写。

汉藏比较研究使施向东对汉语史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比如《古代汉语的中指代词》[17]利用汉藏比较指出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三套,齿头音声母的“兹此斯”为近指代词、唇音声母的“夫比”为远指代词、正齿音声母的“之时是”为中指代词,分别与藏语的tshu/tshur、pha/phar、vde/vdi三组指示代词相对应;《同源字典衍义》[18]指出,上古汉语音节结构比较复杂,存在单音节词根音首复辅音,造成的同源字后来读音声母不相同,识别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用汉藏比较的理念扩大视野,发现识别更多的同源字,如:烕/滅、谖/谩、晦/昧、休/穆、虚/无、阍/门、萧/蒿、噪/嚣、燥/暵熯滩、鲜/罕、滫/朽、斯/𠩺、羶/羴、獸/嘼、燮/协勰、屑/絜、悚竦/恐、丧/亡、筍/笢、率/毕柶/匕、鎪/鏉/镂、孿(孪)/僆,等等。《也谈前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和构词类型问题》[19]《原始汉藏语的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再议》[20]两文对否认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根为主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古文献中双音节单纯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根以分化、重叠、黏附等方式衍变而来的。《汉藏比较中的历史层次与借词问题》[21]一文则提出,在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中,通过研究历史层次鉴别借词,从而在发生学的研究中排除借词的干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施向东还指出,利用汉藏比较,分析汉藏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给汉语训诂学开辟新的路子。《汉藏同源词比较:汉语训诂学的新路子》[22]《古籍研读札记——汉藏比较与古音研究的若干用例》[23]《汉藏比较与训诂学——〈诗经 · 大雅 · 生民〉训诂举隅》[24]等文章作了这方面的尝试,解决了训诂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比如,《史记 · 魏公子列传》:“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索隐》:“嚄唶谓多词句也。”《正义》引《声类》曰:“嚄,大笑;唶,大呼。”《集韵》《类篇》并作“嚄唶,多言。”《联绵字典》折中诸说,于“嚄唶”条下云:“大笑呼也,一曰多言也。”并云:“转为嚄嘖。”“嚄嘖”条下云:“大唤也”,并引《切韵》残卷、《广韵》云:“嚄嘖,大唤。”《汉语大词典》“嚄唶”条下引《史记》此文,而释为“大声呼叫。形容勇悍。”施向东认为,细按上下文,“嚄唶”之义,释为“多词句”“多言”“大笑呼”“大声呼叫”“形容勇悍”,皆失之。多言、勇悍之人,何必见兵符会“不听”?惟有固执守旧而谨慎琐屑者,方有“不听”“复请”的表现。那么“嚄唶”当与“龌龊”同义。“龌龊”又作“握龊”“偓促”。《史记 · 司马相如列传》“委琐握龊,拘文牵俗”;《三国志 · 魏书 · 陈思王植传》“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刘向《九叹 · 忧苦》“偓促谈于廊庙兮”,王逸注:“偓促,拘愚之貌。”左思《吴都赋》“龌龊而算”,刘逵注:“龌龊,好苛局小之貌。”针对上述案例,施向东分析道:“嚄唶”叠韵,上古音属铎部,“龌龊”亦叠韵,上古音属屋部,而嚄龌双声,属影纽,唶龊齿音旁纽双声。古叠韵联绵字以声纽为轴而同义相转者,不可胜计,如蹒跚/便旋/蹩躠,嶃喦/嵯峨/嶕峣/巀嶭,崚嶒/巃嵸/磖磼,摩挱/扪搎/抹摋,等等,嚄唶/龌龊只是其中的一例。藏文中的“固执、坚持、勉强、顽固”等与汉语“龌龊”音义对应。依此解,则晋鄙为人拘谨固执,虽见虎符,必疑心而不从,侯生荐朱亥击杀之而夺其兵,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施向东的这种分析,若单靠传统方法是很难得出如此简单明晰的结论的。

施向东利用汉藏比较的方法还写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文,提出了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新见解,比如他在《中古汉语合口介音的一个来源》[14]《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15]《再论汉语上古音中合口成分与唇辅音的关系》[16]等文章中提出汉语音节的合口成分-u-/-w-不是亘古未变的,它的上古来源,除了李方桂提出的圆唇辅音声母以外,还有可能来自前上古汉语中带前置辅音的唇辅音声母字,例如“荒”字中古晓母合口,*xuang<*xmang<**smang,这不但容易解释它的谐声(《说文》“荒”从“巟”声,“巟”从“亡”声,“亡”中古明母字),还可以解释它的阴阳对转(《说文》“荒,芜也。”“芜”中古明母字)。藏语spang“草地,草滩”,在今安多方言中读作hwang,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目前,施向东受聘于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继续他所钟爱的汉语音韵学研究。从韵律学的观点出发,他对上古汉语长短元音的构拟提出了异议,并对阴声韵韵尾的构拟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27]。他对乾嘉学者段玉裁的古音学说进行了新的挖掘,将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逻辑表而出之[28],以便对乾嘉学术的科学价值重新定义。这些研究对施向东自己也是新的挑战。

音史探幽无尽期。正如施向东自己所说:“学术对于外人而言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于学人而言,随着学识的增加,兴趣的浓厚,如入宝山,渐入佳境,上下探索的乐趣会战胜辛苦劳累,蓦然回首的发现会带来无穷愉悦,恍然会心的觉悟使我们乐在其中而不知返。……语言学对于我而言,就是一座富蕴无穷的宝山。尽管我入山未深,采撷未富,常常望巅崖而窘钝驽,得珷玞而遗珠玉,但是偶有所获,也足以解颐会心,偿夙夜之灯火,慰穷年之辛劳。三十余年,乐在其中,未尝懈怠。”[29]希望继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发明,来回馈音史宝山的探幽者。

没错,安安姓凌,其实是凌薇同父异母的妹妹。是凌宇生二十多年前与酒店小姐一夜风流生的孩子。凌宇生的老婆,也就是凌薇的母亲是个十足的悍妇,所以二十年来,凌宇生只敢给安安母女刚够维持生活的钱,为了安安读书,安安母亲后来又下海当了好几年小姐,直到人老珠黄。

参考文献:

[1] 施向东.古音研究存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 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施向东.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M]//《芝兰集》编委会.芝兰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施向东.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韵母部分)[J].天津大学学报,2001(1):24―28.

[5] 施向东.北朝译经反映的北方共同汉语音系[G]//音韵论丛.济南:齐鲁书社,2004.

[6] 施向东.梵汉对音和两晋南北朝语音[J].语言研究,2012(3):50―55.

[7] 施向东.悉昙学与等韵学关系再探[M]//法鼓佛教学院.汉文佛典语言学.台北:法鼓文化,2011.

[8] 施向东.从佛典译音看轻唇音与舌上音问题[C]//圆融内外综贯梵唐: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

[9] 施向东.梵汉对音与古汉语的语流音变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2(1):44―51.

[10] 施向东.梵汉对音与“借词音系学”的一些问题[M]//徐时仪,等.佛经音义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1] 施向东.再谈梵汉对音与“借词音系学”的几个问题[M]//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2] 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3] 邢公畹.汉语遇、蟹、止、效、流五摄的一些字在侗台语里的对应[J].语言研究,1983(1):134―168.

[14] 施向东.中古汉语合口介音的一个来源[J].语言研究,1991(增):28―31.

[15] 施向东.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J].语言研究,2006(2):5―10.

[16] 施向东.再论汉语上古音中合口成分与唇辅音的关系[M]//历史语言学研究:第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 施向东.古代汉语的中指代词[M]//东方学70年.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出版社,1997.

[18] 施向东.同源字典衍义[M]//李新魁先生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 施向东.也谈前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和构词类型问题[J].语言研究,1998(增):83―87.

[20] 施向东.原始汉藏语的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再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78.

[21] 施向东.汉藏比较中的历史层次与借词问题[J].语言科学,2007(6):54―59.

[22] 施向东.汉藏同源词比较:汉语训诂学的新路子[C]//第九届北美洲汉语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GSIL: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rifornia,1998:226―232.

[23] 施向东.古籍研读札记:汉藏比较与古音研究的若干用例[M]//声韵论丛:10.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24] 施向东.汉藏比较与训诂学:《诗经 · 大雅 · 生民》训诂举隅[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45.

[25] 刘广和.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序.

[26] 施向东.音史寻幽[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7] 施向东.关于上古汉语阴声音节的韵尾、韵素和声调问题的探讨[M]//汉语韵律语法新探.上海:中西书局,2015.

[28] 施向东.试评段玉裁古音学理论的科学品质及其内在逻辑[J].汉字文化,2016(3):18―24.

[29] 施向东.古音研究存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后记.

Endless Exploration of Phonology——On Mr. SHI Xiangdong's Academic Approach

WANG Yongyua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Subservient to the academic ideas of YU min, Mr. Shi studies Chinese pho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Sanskrit-Chinese pronunciation comparison and Sino-Tibetan comparison and has published some influential books, which pushes and renew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raditional phonology.

Key words: SHI Xiangdong; phonology; Sanskrit-Chinese pronunciation; Sino-Tibetan comparison

收稿日期:2018-09-01

作者简介:王用源(1980―),男,四川资阳人,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9)01–0006–05

〔责任编辑 刘小兵〕

标签:;  ;  ;  ;  ;  

音史探幽无尽期-施向东的学术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