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ICU危重症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导致全身代谢严重紊乱,患者以高分解代谢、高能量代谢等为临床主要表现,导致机体能量消耗较大,因此营养需求明显增加。而机体正常代谢以及营养状况保持良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4]。此研究中的ICU危重症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受小肠绒毛萎缩、血液供给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会明显受阻,长此以往,极易引起营养不良从而导致临床疗效欠佳。可见,对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至关重要,旨在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存活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肠道黏膜的营养由动脉血液供应和肠腔内营养物质组成,其中自动脉血液供应仅占30%,剩余的70%都来自于自肠腔内营养物质。可见,较肠外营养而言,实施肠内营养供给是维持黏膜细胞正常、刺激消化液分泌、增加内脏血流的重要措施[5]。同时肠内营养也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可以保护肠黏膜结构并降低危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率。受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等因素的影响,ICU重症患者多发腹泻、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影响肠内营养效果。此研究选取我院40例患者展开,分组给予对照组鼻胃管经胃进行喂养,而经治疗后20例患者,尿潴留、腹泻以及相关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0.0%。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营养液输注速度较快,导致肠腔内负荷过重,肠蠕动亢进从而增加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食物通过肠腔的时间较短,所以小肠吸收情况较差。(3)营养液灌注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营养液被污染[6]。基于此,采取何种营养支持方式、减少ICU危重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胃肠双腔管经肠道喂养,结果示: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用时较短,营养状况较好,尿潴留、腹泻以及相关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可见,胃肠双腔管经肠道喂养方式更适合ICU危重症患者。提示:(1)胃肠双腔管给食原理更符合人体胃肠运动形式,而通过胃肠双腔管,可确保营养液缓慢、匀速地进入消化道,促使营养成分被人体充分吸收的同时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从而降低应激性,保护胃肠黏膜结构的同时减少腹泻等反应的发生几率[7]。(2)胃肠双腔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在操作过程中也明显减少了反复抽吸等动作,从而降低营养液污染几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综上,对ICU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建议以胃肠双腔管经肠道喂养方式为主,疗效显著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参考文献:[1]孙丽娟,薛森海,闫凤,等.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对ICU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6(10):1883-1888.[2]李玉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11(4):78-79.[3]陈细秀,卫庆,张艳杰.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2(10):135-136.[4]任晋瑞,甄自刚,任少华,等.鼻肠管联合鼻胃管的肠内营养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11):1143.[5]郑从军,曹岚,李莉.蛋白粉在ICU患者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5):1136-1139.[6]何蕾,侯丽,孙涛,等.床边胃镜引导下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4):540-542.[7]汪颖,王迪芬,付江泉,等.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2):209-213.
论文作者:李继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营养论文; 患者论文; 胃肠论文; 肠道论文; 危重症论文; 机体论文; 状况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