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浙江实践*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浙江实践*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浙江实践

唐 任 伍 李 楚 翘

提 要: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 浙江 民生实践

浙江,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大地占据特殊位置。山与海勾勒出浙江轮廓,也孕育了上下求索、敢为人先的浙江气魄。当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中国燃起,浙江嘉兴南湖驶出的一叶红船,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赴浙江主持工作,就职之初他便专程前往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回望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初心,回望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主政浙江的5年,习近平同志时刻把“初心”记在心间,以红船精神激励并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平改善。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当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已经取得了全国领先的成绩,但也在快速发展中逐渐凸显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立足当时浙江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民生建设的成功经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八八战略”的总纲领,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构建了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为核心内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总布局。在夯实浙江民生建设经济基础的同时,致力于补齐民生短板,使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跃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创造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浙江经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实践是对红船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是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来源和鲜活素材。

一、“八八战略”引领优势发挥,促进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但进入21世纪后,走在前列的浙江也率先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作为沿海省份,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不足开始突显,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考察,认识到只有将浙江经济的“蛋糕”做大做实,才能为高质量的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来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① “八八战略”内容包括:一、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八八战略”内涵丰富,立足浙江实况和地区优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开辟了浙江实践的新境界,并成为长期引领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

在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始终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②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页。 ,“要坚持‘立足浙江做强浙江’、‘跳出浙江做大浙江’”③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页。 ,并针对浙江经济发展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策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强陆域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推动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的谋划推动实践取得出色成果,“2005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达27703元,排名省区第1位;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列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省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连年居省区第1位”④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页。 。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推动民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4.4.1 多模式镇痛: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急性疼痛管理指南建议麻醉医师应尽可能地应用多模式镇痛来进行疼痛管理[22]。

二、构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的民生格局

在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流动人口增加、社会阶层分化、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矛盾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使民生建设的成果大打折扣。习近平同志履职浙江后,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一系列关于浙江社会发展和民生状况的重要一手资料,并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事求是地对浙江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科学规划,在长期实践中构建出了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为核心的民生总体布局,其最终目标在于强化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满意度,切实提高浙江人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浙江”。这一布局蕴含着清晰的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也是浙江在具体领域民生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在农村建设上,完善农村发展基础设施,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全省启动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扎实推进,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在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发挥了“基础工程”的作用,也带动了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三)聚焦重点领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在民生建设中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浙江的民生建设攻坚时期,习近平同志也聚焦这些重点领域存在的短板,做出了科学的定位和谋划。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积极探索实现发达地区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促进发达地区做好全省发展的龙头,“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劳动力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空间”⑤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页。 。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工程”,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以开放的思维开拓致富门路,并通过这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使浙江26个县做长了欠发达的短板;针对受自然、社会历史等问题长期影响的贫困老区,紧抓对口扶贫帮困项目落实,通过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补齐民生短板

据了解,济青高铁线路全长307.9公里,设济南东、章丘北、邹平、淄博北、临淄北、青州北、潍坊北、高密北、胶州北、青岛机场、红岛11座车站。其中济南东至胶州北段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胶州北至红岛段运营时速250公里。

(一)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他告诫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到,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三农”工作,然而,浙江所面临的“发展中的困扰”,也都与“三农”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关。为此,必须要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

在解决“三农”发展的根本思路上,明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②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页。 。因此,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好基础上,有条件也有必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习近平同志的部署下,浙江从城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乡配套改革等方面着手开始了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热泵是一种与制冷机组运行过程相逆的设备,将低温位的热量提升至高温位实现能级提高。总体上,按照所需外部输入能量可分为两大类,即输入机械能的机械压缩式热泵以及输入热能的吸收式热泵。故此,回收SAGD余热可采用吸收式热泵实现。吸收式热泵又称热压缩式热泵,通过吸收剂和被吸收剂(制冷工质)的配对,利用制冷工质在不同场所分别完成相变过程,实现热量由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传递。吸收式最基本的部件包括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及冷凝器,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通常配套溶液泵、膨胀阀和溶液交换器。其中,吸收器和发生器为吸收式热泵特有的区别于传统压缩式热泵的部件。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三农’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农民权益为中心”③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页。 ,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增加“三农”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决策思路。“浙江省从2002年开始,在农村税费改革上积极探索,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取消屠宰税、特产税、停征农业税,开启了中国免征农业税的先河,到2005年全省全面免征农业税,从制度上做到了农业税费零负担。”④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页。 同时,粮食生产直补、农机具补贴、产业化扶持等政策落地,以及财政给予农村社会服务和保障的大力投入,也使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

(二)缩小地区差距,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的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乡镇”①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页。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②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2页。 “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③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页。 因此,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把促进发达地区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发达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自身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不懈努力”④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2页。 。

(一)“平安浙江”,为民生建设奠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高度重视发展与稳定的问题,人民群众向往幸福生活,但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他强调,“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①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页。 。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②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页。 的基本立场,针对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的开放度高,社会稳定形式相对也更加复杂的情况,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平安浙江”,并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把握全局,做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③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页。 建设“平安浙江”的目的是统筹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为高质量、可持续的民生建设提供可靠平台,巩固民生建设成果,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在2004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后,浙江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承担起了“促一方发展,保一方稳定”的重要责任,形成了打造“平安浙江”的合力,真抓实干维护稳定,努力实现富民、安民、乐民、康民并举,促进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在农业生产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以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为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推动优势产业向区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产业带;此外,大力实施农业发展“走出去”战略,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中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体现自身的特点。

(三)“绿色浙江”,为幸福生活创造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明确指出,“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⑦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页。 ,经济的发展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2003年3月,浙江制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开启了“生态省”建设。随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生态省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针对余村经济发达但污染严重的状况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意义深远的科学论断。“绿色浙江”建设,作为“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⑧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页。 ,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的良性互动,也使浙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资源环境的关注空前高涨,2007年以来,浙江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

而“东风破”作为一种曲调,出于宋代“曲破”一说。“东风破”可以算作典故的使用,意在使歌曲更加古色古香。

改善民生是一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且浩大复杂的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要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状况,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浙江作为经济大省,虽然具有民生建设的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不少民生短板,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发展和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等。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实惠感,浙江省委省政府聚焦民生攻坚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拓展民生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以一系列兼具全局性和针对性的民生举措为民谋福。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①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页。 。

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在三尺讲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能,就要研究教学用语,课堂教学过渡语就是教学语言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这朵浪花,虽然小,但它的功能却不小,每一位教师应做到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怎样才能做到会用、善用教学过渡语呢?

(二)“法治浙江”,为改善民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愿望和利益诉求日益增长,对民主政治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循;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同时,法治也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证”④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页。 。因此,“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积极建设‘法治浙江’”⑤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页。 ,将涉及人民群众自由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⑥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页。 ,并对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做出了全面、细致的部署。“法治浙江”的建设充分彰显了涉及人的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努力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在教育领域,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着眼于实现教育公平,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⑥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页。 ,并提出了包括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助学、贷学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以教育促民生的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方面,强调“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既要注重教育‘量’的扩张,更要突出教育‘质’的提高,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⑦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页。 ,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及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就业领域,习近平同志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着眼于改善就业环境的客观条件和提高就业群体的主观能力,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就业发展路子。首先,紧紧抓住发展要务,以促进经济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提供更多财力支持;其次,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探索建立劳动力专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引导和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作用等;此外,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工作,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

在医疗卫生领域,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高度出发,加快推进卫生强省建设”。①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页。 在此基础上,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中医药攀登工程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健全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举措开始落实。针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重点攻破三大难题以逐步化解矛盾,即“有钱看病”问题、“有人治病”问题和“有人管事”问题,相应地通过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基层卫生院改革和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等措施,切实改善农民卫生服务条件,确保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在社会保障领域,“坚持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②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页。 ,“积极推行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失地农民生活基本保障、公共卫生建设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新五保’体系建设”③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页。 ,并取得显著实效。同时,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福利事业也逐步发展完善,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因病致贫、因贫失学、因残失业、因灾受困的家庭和人员的救助工作,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也有效地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筑起了覆盖面更广泛的民生保障网。

四、创新民生工作方法,求真务实问需于民

知民情,是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民生政策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愿望的日益强烈,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就会愈来愈受制于覆盖面较窄、沟通效率低等局限。为进一步提高民生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提升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期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他指出,领导下访接待群众,“是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④ 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 。领导下访,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问需于民,更要做好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多个县市区,深入各地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探访民情。浙江省自2003年开始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工作制度后,在各级领导干部接待来访群众,解决信访事项工作,获得群众较高满意度方面成绩突出。同时,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下,浙江省政府年度着力办好“为民十件实事”的长效机制得以落地,“为民十件实事”件件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每一件都有明确的量化目标。这一举措使“为民办实事”从一种工作理念转化为真切的工作要求,推动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更全面到位、更有实效的服务。“根据浙江省民情民意调查中心2007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委、省政府2006年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一年内件件都有着落,而且各项‘民生指数’多是‘超额完成’,群众对十个方面实事的满意度达88.8%。”⑤ 钟闻、谢方文:《习近平从浙江到上海始终追求民生 疏通民情通道》,《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5月24日。 领导干部深入群众,通过下访和实地调查研究,听民声,解民忧,大大提高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对这一制度和工作作风的推行,凸显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民生政策的科学性,以及民生建设必须取得真实成效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的民生探索,也是不断深化认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过程,使“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在实践中得以形成和检验,并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作者唐任伍,男,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华321004);李楚翘,女,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研究”(18AGL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凌 雁

标签:;  ;  ;  ;  ;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浙江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