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看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_体育功能论文

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看学校体育目标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群众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1)05-0020-03

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益。我们从分析群众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了解社会体育人口和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估量社会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期望,探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目标的定位,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烟台市及其下属12县市区的学校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分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烟台市及其下属12县市区的中小学随机抽取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中随机整群抽取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家长汇集成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前景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家长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家长集体问答。问卷初稿经2轮专家评议、修改,对问卷进行了归类排列与增删,使该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对2个市区作了初测,并按等级换算成分数,1周后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求得信度系统r=0.913,P<0.01水平,具有较高信度。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50份,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1927份,有效回收率96.35%。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例。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人口占被调查总人口的52.1%。体育人口的年龄分布呈两头多、中间少,即处在发育阶段的青壮年数量较少。对体育人口年龄分布的调查也表明大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对体育人口性别分布的调查表明,女性体育活动较男性为少,尤其是农村妇女体育更为薄弱。对体育人口的锻炼活动情况调查表明,18.4%的体育人口每周锻炼身体不足3次,15.2%的体育人口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还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国内有学者把界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定为:每周锻炼身体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min以上者,按此标准判断则本组体育人口校正为42.5%,下降10%。这说明体育人口锻炼身体的科学性尚有待提高。

2.2 体育服务

本文将体育活动组织和场馆设施定义为体育服务。以其覆盖人口为评价标准,被调查者报告其所在地体育组织和场馆设施情况。结果表明,有体育代表队或其他体育组织的,体育组织人口覆盖率为47.25%。体育组织人口覆盖率城市要高于农村,老年人要高于其他人群,表明群众体育组织还有待于普及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人口覆盖率为52.35%。场馆设施以球场、空地、街道停车场、沙滩浴场为主,其中球场占所有场馆的76.2%。城市和少数城镇有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占所有场馆的19.70%。

2.3 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2.3.1 体育兴趣与锻炼身体习惯 经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体育节目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3.47%;报告其所在单位有自发集体锻炼身体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6.73%,说明群众体育兴趣与锻炼身体习惯已达一定水平。

2.3.2 体育知识水平 以10个常识性体育锻炼理论基本问题来测量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水平,55.8%不及格,表明普通大众的体育知识较为贫乏。

2.3.3 体育价值观念 调查锻炼身体的理由见表1。结果表明大众体育价值取向以健身防病、增强体力、促进睡眠为主,体育的休闲娱乐、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健全身心和促进社会性发展等价值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表1 群众体育价值观念

内容

 选择人次

位次

平均选择系数

占总人数1)的

 百分比%

健身防病

 1530 1 2.30 79.4

增强体力

 1309 2 1.97 67.9

促进睡眠

 1174 3 1.77 60.9

消除精神紧张  876 4 1.32 45.5

休闲娱乐

  751 5 1.31 40.0

促进广交朋友  329 8 0.50 17.1

增强信心

  270 9 0.41 14.0

获得成就体验  215 10 0.32 11.2

其他

46 11 0.001 2.4

1)总人数1927人

2.3.4 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 调查对象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前5位理由是:没时间(39.0%)、没场地(27.3%)、身体棒不需锻炼(13.6%)、体力劳动者不需锻炼(10.7%)、锻炼身体太苦(9.4%)。这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在客观上有时间、场地的困难;在主观上有知识、态度的限制。在此两类因素中,前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后者与教育发展水平相联系。

2.3.5 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以体育人口锻炼身体知识技能的来源和现在参加的锻炼项目与在校时锻炼项目的联系来评估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63.40%的体育人口知识技能来源于学校体育课;50.83%的体育人口仍然坚持做在学校时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当然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衔接得不够合理,有相当多的人离开学校也就放弃了体育活动。

2.3.6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按人均收入分组,分别统计体育人口和体育组织、体育场馆设施覆盖率,反映大众体育规模。结果表明随人均收入的增加,3指标都有明显增加趋势,如图1所示。按人均收入分组、分别统计大众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反映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结果。结果表明随人均收入的增加,两指标有明显增加趋势。按人均收入分组,分别统计大众锻炼身体的理由,结果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人均收入较低者,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人均收入较高者,体育的健心和休闲娱乐等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并呈现多样化倾向。

3 结论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表明群众体育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体育将迅速融入现代体育这一社会文化中去,它是一种投资形式,对于生产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开展群众体育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还相当薄弱,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国家用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面的经费相当低,可用于群众体育的经费极少。由于人口增长较快,新建的居民区大多未考虑建设附属的体育场地,而旧有体育场地被占用和废弃现象又十分严重,所以体育场馆设施不足是目前群众体育面临的又一大困难。我国专门从事群众体育的干部队伍相当缺弱,体育活动组织不甚健全,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群众体育的开展。另外,社会成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较为贫乏,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模糊,缺少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和习惯,这一切都阻碍了现代体育这一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发展。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急需落实对体育文化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价值观的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传播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养成习惯。

3.2 学校体育目标定位

3.2.1 发展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知识——态度——行为的完整结构,所以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体育文化,在整个学校教育期间,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普及体育基本知识,从理论上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完整科学的体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水平,懂得科学锻炼身体和掌握身体锻炼的手段与方法,并能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校体育要传播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从深层次上理解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潮。学校体育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技能,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程序,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技能,为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从体育教育角度看,习惯有一个养成过程。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享有体育而且终身享有体育。

3.2.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传播体育文化和享有体育目标的目的。现代体育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因为体育可以健全身心、促进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促进健康是体育最核心的功能和价值所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开辟新的文化消遣娱乐方式,将更多的人组织到体育活动中来,是学校体育对未来社会成员的基本服务方式。因此,学校体育目标的健康定位将增强社会成员的身体建设,改善社会质量,提高劳动力质量,转变和深化社会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2.3 体育目标要作分解,又要形成体系 教育目标只有“分解”才能落实,只有形成“体系”才能落实。因此,不同年龄阶段学校体育目标要有所侧重,同一年龄阶段也要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使每个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掌握与其年龄相适应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整体观念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因为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获得。因此,学校体育除了坚持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使学校体育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3.2.4 发挥教育目标的规定性作用 学校体育课程教材选择、教法应用和评价方法与标准都应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服务和服从于教育目标。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进行学校整体改革的探索,加大课程、教材、教法和场地器材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新的课程、教材既能吸收原大纲、教材的优点,又能真正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又能提高运动能力;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在教材内容上,应选择具有较高锻炼身体价值的内容,突出“少而精”;从促进学生健康角度考虑,教材难度不太大,易开展,能延续到学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适合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锻炼内容,如中长跑、游泳、武术、太极拳、健身操、舞蹈等一些实用性大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应在教学大纲中占一定比例,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课外能自觉独立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置于掌握系统的运动技能之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总之,学校体育目标这一定位必将带动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

标签:;  ;  

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看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_体育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