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界的关注重点,同时又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国家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各方面,涉及各工程领域和各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它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提出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1.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并将各目标按照实施阶段和主体进行拆分落实;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体,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网络计划技术、概预算软件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基本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1)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形成了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导致小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的要求;对工程的认识是近视的,进而忽视运行阶段工程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严重小足,并由此造成工程在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工程拆除决策等的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2)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如各方面满意、“健康—安全—环境”等。并且,由于工程的价值和效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的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割裂了各阶段、各层次目标之问的联系,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小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造成管理过程小连续。工程管理者只是在工程的某阶段和某个主体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甚至为了达到局部优化而放弃或背弃了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和准则,使工程的整体价值降低,无法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3)这种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导致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都仅仅面向建设阶段,定位于满足单一管理者、单一管理职能、单一工程专业。这种定位出自于人们对工程问题研究和解决的需要,使成果有明确的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但视角较低,没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更长的时问跨度和更大的系统性思考、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与工程有如此长的使用时问、承担如此之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小相符合。
2.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2.1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模式十,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问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等构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产品产量或服务能力要求、工程量、质量、技术标准等指标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问上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问存在着许多交互。
系统环境是工程系统的边界条件,指在全寿命期中对工程系统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乃至工程文化等,这些输入是工程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废弃物等小利影响,还可通过工程价值观等无形输出影响着系统环境。
2.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是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统架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在对工程系统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实现方式,最终通过与工程专业技术系统创新、工程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管理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工程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与传统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全寿命期管理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从工程系统总体出发,超越了工程的阶段性和工程的具体专业,并且通过构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统,整合了工程相关者各方乃至整个社会的责、权、利,超越了工程中的利益主体角色和具体的工程管理职能。因此,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的产物,它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3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要素、多专业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对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所强调的在系统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为抓手的工程全寿命期整体协调优化的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目标的一致性协调。小同的工程系统虽然组成部分小同,但都服务于工程的总体功能。通过将各组成部分的目标统一于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能够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提供前提保证。
(2)结构的合理性协调。在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部分和整体与系统环境问的相互关联,互相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改善工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减少内部界面之问的障碍,使之形成能够高效率运行的工程系统整体。
(3)功能的整体性协调。在保证工程运行所需要的功能完整性的前提十,实现内部各部分的空问大小和产出能力均衡,做到功能搭配合理,既小残缺,也小冗余,最终实现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3.结语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体现,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小仅包括传统的工程管理知识,还涵盖各工程领域、各工程专业以及新的工程理念。正是这样的特性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跳出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具备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全面把握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规律,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最优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日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2]冒刘燕,成虎.工程专业学科体系统一性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
[3]董建军,陈光,陆彦.工程项日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体系研究[J].土术工程学报,2010,43.
论文作者:郑名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工程论文; 寿命论文; 系统论文; 管理系统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目标论文; 思维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