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论文_李千玉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论文_李千玉

赤峰二中

引言:从知网的统计数据看,到2019年2月为止,研究《诗经》的相关文章共有9204篇,其中硕士、博士论文825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进行研究的文章共有6篇。可以看出,对于《诗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各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信息,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体系中的无价瑰宝。

一、《诗经》内容概述

《诗经》的创作时代,大致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具体创作者不详。《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主要收录了西周时代,各个诸侯国的民间创作作品,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最高[1]。《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统治阶级用于祭祀与祝祷的乐歌,主要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孟子、韩非子等人,常用《诗经》中的诗词作为资深观点的论据。在汉代,《诗经》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奉为经典,位列"五经"之首。在唐代,《诗经》由于反映了开放的民风、热烈的情感,受到唐代贵族阶层与广大民众的追捧。在宋代以后,《诗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指导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学习与生活。纵观历史,《诗经》在我国地位卓然。

二、《诗经》的文学特点

《诗经》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诗经》中的《风》篇,收录了15个地区的160篇作品,例如周南、邶(bèi)风、鄘(yōng)风、豳(bīn)风等,被称作"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代表作品有《邶风·绿衣》、《鄘风·君子偕老》、《鄘风·鹑之奔奔》等。

第二,《诗经》中的作品抒发了人民真实的情感。《诗经》中的《风》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爱情热烈的渴望、对自然由衷的赞美、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强烈不满。《雅》中的一些作品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其中代表作品有《伐柯》、《鸤鸠》、《隰有苌楚》等。

第三,《诗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创造了《诗经》中独特的意象,极大程度的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代表作品有《硕鼠》、《卫风·硕人》、《唐风·椒聊》等。

三、《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

(一)奠定了我国四言诗的形式基础

《诗经》具有形式美。

在词句数目上,《诗经》中的诗篇多为四言诗,如《周南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说,《诗经》是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四言诗"的源头。这对我国古代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四言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气势磅礴、情感浓烈、语言简练、铿锵有力,经常被诗人用来表达豪情、抒发壮志。例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词句格式上,《诗经》采用大量的重章叠句,通篇只变换少数几个字,以突出人物所处环境与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例如《蒹葭》一篇中,"蒹葭"、"白露""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6个词和词组,重复使用了3次,表现了人物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作为一种语言运用形式,重章叠句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明显,甚至当下的流行歌曲创作也广泛使用这一创作形式。例如陈奕迅的《十年》中,"十年之前"、"十年之后"等语句大量重复使用,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感与沧桑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造了多种韵律运用手法

《诗经》具有音乐美

在节奏上,《诗经》主要采用二节拍的四言句子,夹杂少量的二言或八言句子,整体上语言整齐,韵律和谐。从表达效果上看,这种表达形式节奏鲜明,语用短促,重章叠句的使用使得《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双声叠韵的使用使语言循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阅读者很容易通过歌唱的形式将《诗经》中的词句表现出来,加强了《诗经》的传播。这种语言韵律使用方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新诗歌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篇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开篇与结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采用《诗经》中的复沓结构,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加深了诗句的艺术性,突出了诗人表达的中心,渲染了哀伤的气氛,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诗经》的修辞,开创了中国汉语言文化中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指诗人在进行创作时,交互使用"铺陈直叙"、"以彼物比此物"、"触物兴词"几种手法,创造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推进情感的表达。这种修辞手法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诗经》中的语言写实,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营造了宏大的空间感与场景感,为作者表达情感创设平台,使得读者身临其境。例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另一方面,《诗经》中的语言华丽,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用人们已知的意象,形容人们无法感知的事物,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用大家普遍感受过的心理,形容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帮助人们用已知的感觉经验,衡量诗歌中情感。

(四)诗经的意象

《诗经》中创造的意象,可以用"至美"来形容。在表达上,《诗经》的意象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情感上,《诗经》中的意象始终与环境交融,很多诗歌中的人物与情感,甚至隐藏在环境之后。诗人通过对环境的大量描写,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这种表达方式对后来中国汉语言文化的表达影响深远。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到"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2]。作者将对父亲的强烈情感蕴藏在对环境与人物动作的描写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这段描写与前文"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相呼应,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完整流畅.通过"背影"这意象,指代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追忆。

结论:综上所述,《诗经》开创性的采用"赋比兴"手法,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宏大的思想宝库。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诗经》这一作品独特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而,我们要在高中阶段,认真研读《诗经》,提升文学修养与语言运用水平,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小敏.《诗经》在古代日本的三次角色转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67-71.

[2]涂凌奕,张中宇.《邶风.旄丘》之"葛""叔兮伯兮"及其题旨辨[J/OL].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5[2019-02-26].

[3]韩晓.基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综述《诗经》研究的发展[J].文化学刊,2019(01):218-219.

论文作者:李千玉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论文_李千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