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良主义理论_列宁论文

论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良主义理论_列宁论文

试论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良主义论文,列宁论文,试论论文,道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晚年多次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以便代之以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上说,是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一种革命的办法。1921年春以来,苏俄政权制定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办法来代替原先行动的方法、方案和制度。可见,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21年春,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列宁形成了他的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什么是“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呢?列宁告诉我们:“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这是完成任务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办法。与原先的革命办法相比,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理论的全面的完整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讨列宁“新经济政策”即他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的内容、实质和现实意义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列宁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肯定农业和农民的个体经营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由苏俄政权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这就是俄国仍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由于三年国内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加之1920年粮食歉收、饲料奇缺、牲畜死亡,结果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最迅速、最坚决、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非改变粮食政策不可。这种改变就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初列宁写出的关于农民问题提纲指出,要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即收走余粮)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在纳足粮食税的条件下,扩大农民将税后余粮投入地方经济周转的自由。列宁认为,从工农关系来说,粮食税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农民所作的让步或者是一种妥协的方式。他指出:“我们开诚布公地、老老实实地对农民说: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将对你们农民同志实行一系列的让步。”②实行粮食税和采取实际措施帮助所占比重最大的个体农民经济这种让步政策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现在大多数国营农场的状况,低于一般水平。必须依靠个体农民,而个体农民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在最近不会有所改变。因此现在还不能设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过渡。”③所以,个体农民以纳税形式提供一部分产品,另一部分产品则拿去同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相交换,或者说去进行商品交换,“在小农占多数或至少占很大一个少数的国家里,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形式。”④

(二)发展自由贸易、商业、市场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也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在实行粮食税的同时,曾计划实行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即由社会主义国家控制调节的不通过货币的物物交换。如他说:“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⑤然而,列宁设想的这种“商品交换”、“产品交换”经过半年试验彻底失败,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变成了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审时度势,毫不讳言,我们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失败了;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卖买代替了商品交换(没有货币参加的),我们可能会崩溃,自由卖买的浪潮比我们有力,掩盖了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再退却(先是由共产主义的直接分配退却到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却到国家调节卖买和货币流通即商业。列宁特别强调“商业”在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告诉全党:“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⑥如果我们现在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全党必须懂得:“目前商业竟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进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可能的纽带。”⑦又说:“假定……假定在千百万小农旁边没有电缆纵横的先进的大机器工业……那么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⑧基于这种认识,列宁发出了“学会经商”的号召,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⑨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商业的过程中,列宁逐步认识到了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客观规律,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为了建立“国家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新体制,俄共根据列宁的思想对苏俄政权领导管理经济工作的任务作了新规定,这就是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又说,现在,共产主义事业和私有企业的斗争已经转移到经济方面,即转移到市场上来,在这里,集中于工人国家手中的国有化工业必须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上的竞争方法,以争取决定性的统治权。⑩可见,列宁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利用市场的问题。

(三)培植发展资本主义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必然逻辑。“新经济政策”改行粮食税和农业个体经营,必然会出现自由贸易。因为粮食税及农业的个体经营自然意味着农民在完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既然国家还不可能拿出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来换取农民的全部余粮,粮食的卖买也就“必然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11)然而这并不可怕。因为在一个经济遭到极端破坏的、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调节的资本主义(即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益的必要的,因为这样能立刻振兴农业。“不言而喻,实物税意味着贸易自由。农民在完税之后,有权拿自己的余粮去自由进行交换。这种交换自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我们公开说出这一点,并且着重指出这一点。我们决不掩饰。如果我们想掩饰,那我们的情况就很不妙了。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我们完全是公开这样做的。”(12)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列宁进一步说明了苏俄政权培植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重要性。他说,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我们曾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了做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桥梁,通过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列宁所说的由小农占主要地位的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桥梁”。如允许农民自由贸易;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矿山、森林、石油等租让合同;把国有中小企业租赁给私人资本家;允许并鼓励私人企业存在等,“这些都是直接恢复资本主义,是从新经济政策的根上萌发出来的。……农民在全国人口和整个经济中占极大的比重,因此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这是经济学初级读本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经济常识。”(13)列宁还从俄国当时经济结构出发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的意义。他说,在一个小农国家里,不言而喻是“小农结构”,即部分是宗法式的小农经济、封建经济,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在“小农结构”国家里,如果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小农占优势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是干蠢事,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是自杀,因为它必遭失败。列宁还举例说明苏维埃政权在实践中培植发展资本主义的好处。租让制、合作制是苏维埃政权培植发展资本主义的最简单例子。为什么要培植发展资本主义呢?列宁告诉我们,这是为了加强大生产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反对手工生产,加强由国家调整的经济关系反对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分析,列宁得出结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是罪恶,但同中世纪、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资本主义关系”(14)。这里,列宁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由于小农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落后,所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把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作于本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列宁明确地把上述“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发展商业市场、培植发展资本主义看作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更是消灭资本主义,而列宁经过实践终于认识到“小农结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先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然后消灭它,向社会主义过渡。显然列宁提出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新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方式是“直接过渡”,而列宁提出的是一种改良主义的道路、方式,即“间接过渡”。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从旧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列宁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的实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懂得,列宁关于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道路和方式,即通过发展商业、市场和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关于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的实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必须千方百计地寻求同农民的巩固的联盟。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夺取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以便带领、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首先是由其阶级结构决定的。在小农结构国家里,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与此相适应,存在着这样的阶级形势:一方面是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年轻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占人口多数的小农小资产阶级。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已被剥夺,但他们时刻不忘复辟资本主义。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规定并实施一些必要的办法,以便领导农民,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通过许多渐进的迂回的办法实现使用机器的大农业。在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军事联盟曾经是而且不能不是他们巩固联盟的初步形式,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阶级的一定的经济联盟,军事联盟连几个星期也不能维持。特别是在革命胜利后,“我们必须从军事联盟过渡到经济联盟。从理论上看,只有实物税才能成为经济联盟的基础。从理论上看,只有这样做才能给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真正牢固的经济基础。”(15)具体说来,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就是:工厂以产品交换农民的粮食,农民以粮食换取工厂的产品。工农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工农联盟的新形式,在小农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还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本身决定的。无产阶级不论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都必须在经济上同农民建立正常的、农民能够接受的经济关系即实现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紧密的经济联盟。因为农民是革命力量的重要源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力量。列宁告诉我们,由于三年战争的破坏,加上1920年农业欠收和灾荒,那就不难理解,虽然大工业归国家所有,但靠它供应农产品的尝试还没有成功。既然这一点办不到,那么在工人和农民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是为了建立正常的农民可以接受的同工人的经济联盟的尝试。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盟,还是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重心由军事、战争向和平经济建设转变的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在军事和战争时期,在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工农联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高于一切。在苏维埃政权把主要注意力和主要力量放在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时期,他们不能不以最快的速度行动,带着先锋队勇往直前,因为无产阶级知道它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伟大的政治变革中,在抗击敌人的三年军事战争时期,列宁是靠纯粹的政治热情、军事热情保证工农联盟的。因为在那种条件下,每个农民都知道、感觉到、觉察到他们的敌人是外国武装干涉者及受到其支持的地主。正因为如此,工农联盟主要是军事联盟才牢不可破,不可战胜。但在经济领域,在和平经济建设时期,工农联盟应建立在另一种基础上。所以,这里有必要改变联盟的实质和形式,因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联盟不可能在经济领域中也这样简单地延续下去。由于俄国无产阶级在军事时期前进得太远,超出了工农之间纯经济联盟的许可限度。所以,现在苏俄政权改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求建立工人与农民之间正常的、农民能够接受的经济关系。总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6)

(二)强调“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历一个发展自由贸易、商业、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阶段。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行“新经济政策”虽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性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和方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实行竞赛。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实行特殊的过渡办法,在许多方面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即改良主义的方法走向社会主义。比如说,改行“新经济政策”后,不但容许而且还在发展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而另一方面,已经社会化的国有企业也在改用经济核算制,即商业原则,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原则。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奇谈怪论: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一点也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经济上无可争辩的事实。既然俄国还只是个小农国家,又经历了战争和封锁,在运输方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政治上是由掌握运输业和大工业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那么根据这些前提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地方流转,即自由贸易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因为“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一种非常意外的谁都绝对预见不到的资本主义,因为谁也无法预见到,无产阶级竟会在一个属于最不发达之列的国家中取得政权;它起初试图为农民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配,后来由于文化条件所限无力完成这个任务,不得不采用资本主义。这一切是从来没有预见到的,但这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7)我们完全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或他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实质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必须将发展市场经济培植发展资本主义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

(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新方式只是俄共(布)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大转移,并不是改变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向人民说明这一点,列宁举了一个生动通俗的军事例子,这就是日本乃木将军攻克旅顺口这个事件。乃木将军攻克旅顺口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动多次猛烈的攻击,结果失败了。第二个阶段是不得不对这个要塞改用非常艰苦、非常困难、非常缓慢、地地道道地围攻,而过了一些时日,正是用这种策略完成了攻克旅顺口的任务。列宁这个例子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苏俄政权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策略的转变。1918年春至1921年春苏俄政权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是用革命、强攻、激进的手段向旧的社会关系发动进攻,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严峻的现实要求列宁改变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方式和策略。为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即提出了用渐进的、迂回的、退却的、改良的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和苏俄政权一方面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同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式可以有不同,必须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和方式。

三、列宁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七年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经验曾使毛泽东初步感觉到:“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足。”(18)又经过三十年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19)列宁关于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仍是“小农结构”的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建立稳定巩固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巩固工农联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工农联盟问题。他们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曾指出,在革命进程把农民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农民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他以前,法国的工人们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他们还认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无产阶级与农民没有结成紧密的联盟。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重视工农联盟问题?这是因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20)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现实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像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取得胜利,所以,夺取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如何带领、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尤显重要。列宁以他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的切身体会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这个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21)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曾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中国的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了长期的巩固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并在革命过程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迂回的革命战略,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然而,在革命胜利以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我们犯了“左”的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在农村不是进行逐步的改革,而是直接用无产阶级下命令的办法,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由小农业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这种变革超越了我国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而阻碍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满足农民关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愿望,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集体化的“大生产”向家庭经营的“小生产”退却。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也说明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正如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2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退却策略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短期内使我们长期焦虑的农业生产蓬勃发展起来,为城市经济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这种由集体化大生产向个体家庭经营小生产退却所带来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现在已丧失殆尽。目前,我国的工农城乡关系尚未真正理顺,主要表现在:对农民任意的不合理摊派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工农产品“剪力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搞越大,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只放在城市工业生产方面,忽视对农村农业经济开发、发展的支持和鼓励;等等。这几方面成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日益萎缩、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工农联盟(特别是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是无产阶级制定战略策略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忽视农民利益,忽视工农联盟,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遭到失败。正如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占极大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只有非常巧妙地、谨慎地和逐渐地同绝大多数农民结成联盟,才能顺利完成(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引者注)过渡这一任务。”(23)

(二)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描绘了一幅精妙的施工图。列宁领导苏俄政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实质上是现实社会主义史上进行的首次经济改革。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虽然列宁理论上强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实际上都是从“直接过渡”这种主观动机出发的。这种“直接过渡”设想和动机也许不是每次都公开讲出来,但始终是心照不宣的。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列宁决定改革决定退却,这就是他特别强调的发展本来是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消灭的自由贸易、商业、市场和资本主义等等做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1921年春列宁提出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用农民单个经营代替共耕社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与我们今天进行的实行农业税、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代替传统的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和集体化经营方式的改革有惊人相似之处。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政权改革的出发点是农村是农民,本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进行的改革也是首先从农村开始,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两国都是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我们今天倡导的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度,要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对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出租经营等形式,允许并刺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等,都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曾经实行过的。列宁当年特别强调苏维埃国家如果不同世界发生关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联系起来;苏俄国家要在资本主义包围圈中生存下去和适应资本主义的特点,就必须利用资本家对原料和利润的贪欲,使自己得到好处,以巩固苏俄的经济地位;苏俄政权要把外国资本请到俄国来,以便于找出一个更好的吸收西欧资本的办法,以改善苏俄的社会经济状况;在同世界资本主义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吸收采用外国的现代化技术,不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我们就不能在开采石油这种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部门里正确地建立起我们大生产的基础;我们苏俄政权要学习外国资本家如何管理模范企业;等。为此,列宁设想了一系列同资本主义发生关系的具体做法,这就是租让制,同外国资本主义做生意,引进外资等。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我们经过四十余年的探索最终发现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这点列宁在二十年代初就已注意到了。他曾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去追求这种空想;“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越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研究市场”。(24)列宁关于发展商业、市场的思想是我国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三)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策略还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带领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条,要大胆探索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知道,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十月革命之前,特别是在他建党初期,主要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组织社会主义社会。到了十月革命前夕,列宁的思想有所变化,注意到了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提出了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设想,这就是他特别强调的组织对社会产品的计算和监督。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一面实践他在革命前提出的设想,另一面又根据革命斗争的形势修正自己的方案,最终提出了一套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完全不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策略。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过程中,列宁告诫人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多次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等。这都是列宁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精神。联系到中国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三十年,我们基本上是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搬前苏联模式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犯了“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心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我们回顾列宁的探索过程,发现他最终提出要通过发展商业、市场和资本主义等步骤向社会主义过渡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简直殊途同归,这决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反复探索反复认识得出的科学结论。

(四)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由贸易、商业、市场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格格不入。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结构”国家,生产力水平极低,社会经济结构落后,还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一步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些步骤就是发展商业发展市场经济。由于我国是从“两半”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中间必然要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列宁告诉我们:“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25)列宁特别强调市场、商业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我们知道,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正是因为有分工,所以交换、市场才有必要。而分工与私有制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马克思说:“其实,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6)列宁也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27)分工的存在只说明了商品交换有必要,而没有说明交换必须等价必须平等互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决定交换的等价和平等互利原则呢?等价交换、平等互利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认为,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是决定交换必须等价必须平等互利的根本原因。由于劳动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所以人人关心自己的劳动和交换所得。正因为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商品生产者交换其劳动产品时,双方必定讨价还价平等协商。卖者总想提高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价格,而买者总是力图压低卖者商品的价格,通过讨价还价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最后实现等价交换双方互利。显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本身就是私有制存在的原因。既然分工与私有制相联系,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更是与私有制相关,所以市场经济本身包含着产生资本主义的基因(人人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抛弃计划经济,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还缺乏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经济条件,所以要从计划经济退回到市场经济,走改良主义的过渡道路。我们已经认识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同样,如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生产力一样,人们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项重要战略步骤。但要强调的是,这种资本主义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了,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节制”下的资本主义,是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形式。

注释:

①④⑥——(16)(21)(23)《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6-348页;

②⑤(24)(25)《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268-328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176-177页;

⑩《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第40页;

(17)《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115页;

(18)《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第308页;

(19)(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11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

(27)《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第19页。

标签:;  ;  ;  ;  ;  ;  ;  ;  ;  ;  ;  

论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良主义理论_列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