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渗透彰显德育无痕论文_张艳凤

融合渗透彰显德育无痕论文_张艳凤

张艳凤 莱西市济南路小学 2666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59-01

【案例背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年-2020年)》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中小学数学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它具有概括性、严密性、应用性、创造性、思想性。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指学科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融合,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良好的传统美德

教材中的信息窗插图,许多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或现实数据,教师要读懂其中的情境和蕴含的德育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内容,适时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护环境、传统文化美德、遵守规则等教育。本节课一开始以五四班制作风筝遇到困难了,我们都来帮帮他们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上课伊始,老师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看,这是五四班正在制作的风筝。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他们遇到困难了,咱们都来帮帮他们,好吗?

(二)自主探究中多次设疑,培养思维品质

《纲要》指出思维严谨是指通过习题演算、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方式,使学生掌握逻辑归纳与演绎、命题求证与论证、思维严谨与流畅的思维品质;通过例题的演示,培养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自觉学会尊重并运用定理、公理、公式、法则、规则、口诀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1.有理有据,实事求是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做风筝尾巴要用多少米布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原来的乘法概念扩展到分数范围,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思维品质。

2.敢于表达,思维缜密

本环节的探索算法环节,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努力钻研、不懈探索的精神,通过交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并在合作交流中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坚持真理,培养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三)对比优化,树立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历的计算过程,这样算法优化便是在学生计算、观察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体现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对比,敢于质疑,敢于优化,对问题锲而不舍的探索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提高数学审美

数学审美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引导中小学生体会数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正反、虚实、上下、对立、对称、构造等美学元素,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数学所独特的数学美,使数学学科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资源。

本节课在练习环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讨论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在计算过程中约分,实现自我创造,自主探究的价值。

(五)总结反思,梳理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全面反思的能力和习惯。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统一美、逻辑美、简洁美,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实施德育时,要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立体地、全方位地渗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论文作者:张艳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融合渗透彰显德育无痕论文_张艳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