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控制在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获益论文_吾麦尔江克力木, 玛丽亚

心率控制在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获益论文_吾麦尔江克力木, 玛丽亚

吾麦尔江克力木 玛丽亚

(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84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率控制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261例住院或门诊治疗的,年龄50—75岁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心率控制组)125人,对照组(心率>70次/分)136人。两组均给予ACEI 或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必要时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组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心率增加β-受体阻滞剂量或服用地高辛强化控制心率≤70次/分。监测两组病人心率,血压,超声心电图,心功能及再次入院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访1年。结果 强化控制心率组心率达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再入院率低(P<0.05)。结论 在治疗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期间,心率控制可进一步改善病人预后,降低再次入院率,降低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 心率 慢性心衰 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079-02

心率升高无论在健康人群,或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1-2]研究表明控制心率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3]

本研究观察慢性心衰病人心率与其预后关系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源自近几年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心功能Ⅱ-Ⅲ级慢性心衰病人261人,年龄 50-75岁。符合目前常用心功能NYHA分级法。随访1年。排除标准:血压≤90/60mmHg;心率≤ 50 次/min;≥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Ⅳ级(NYHA 分级);同时合并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肺心病等影响心率的疾病的病人。

1.2 随机分组

随机分为治疗组 ( 心率控制组): 共125例,男性72例;对照组: 共136例,男性68例。两组均予利尿剂、ACEI或ARB制剂、β_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及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药物等。心率控制组监测心率,根据其心率控制情况调整用药量至患者可耐受剂量,如效果不佳,加用地高辛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每月随访,强化其心率控制于≤75 次/min。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率、血压测定

①坐位休息10min;②测量前1 小时须停止运动③检查室内应安静,被测试者放松双腿,停止交谈;⑤测定血压、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

1.3.2 检测心功能

采用HP5500 超声仪检测LEDV、LESV、双平面Simpson 法检测LVEF。

1.3.3 再入院率

统计两组病人再入院率( 单人多次入院按多次计算)。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合并症(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心功能分级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

项目治疗组(n=125)对照组(n=136)

年龄(岁)47±846±9

体重指数(>24kg/m2)3936

SBP(mmHg)125±16.0130.0±14.0

DBP(mmHg)80±11.082±10

心率(次/min)85±886±6

高血脂症(例)4236

糖尿病(例)2821

高血压3846

冠心病6572

瓣膜病2218

两组患者随访1年,心率控制,血压达标及心血恶贯事件

发生率见表2

组别例数血压达标率(%)心率控制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治疗组12582866

对照组142622718

2.2 心率情况

两组病人基线心率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治疗组心率平均65±7 次/min,对照组心率平均85±9 次/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血压情况

两组病人基线血压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治疗组平均收缩压120.0±7.0mmHg,舒张压73.0±6.0mmHg;对照组平均收缩压140.0±8.0mmHg, 舒张压85.0±5.0mmH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 心功能情况

治疗前两组LVEF、LEDV、LESV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LVEF 较治疗前提高, LEDV、LESV 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A 组LVEF 高于对照组,LEDV、LESV 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附表3

组别LEDV(mL)LESV(mL)LEEF(%)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137±32102±16※△85±3444±19△34±9.246±6.4△

对照组135±35112±21※84±3155±22※35±8.337±5.3※

注: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再入院率

心率控制组再次住院12例(9.7%)明显低于对照组27例(19.01%),χ2=5.36;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2008年ESC指南将心力衰竭划分为3类:①新发心力衰竭;②短暂或一过性心力衰竭;③慢性心力衰竭(CHF)。其中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缓慢,持续,稳定,进行性加重,最终失代偿的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伴有多种症状和体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常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最终临床结局。研究表明,随着年龄 增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顾东风等在我国南方和北方5个省市,34~74岁城乡居民15518人随机抽样检查的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0.9%。[4] 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1980年,1990年,及2000年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较为全面的总结了30年来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的演变情况。该研究共入选了10714例患者,期中男性占56.7%,60岁以上病人超过60%。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的病因在3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冠心病从36.8%增至45.6%,高血压从8.0%增至12.9%,风湿性心脏病从34.4%减至18.6%,[5]以上统计数据来看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若不进行有效干预预后很差,而早期合理的治疗则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静息心率增快时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力衰竭的发生及预后产生一定不理影响。Framingham研究对36-84岁人群进行长达26年的随访后发现,在对心率进行逐层分级后,死亡率随心率分级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男性尤为显著,心率≥88次/分的男性死亡率最高,约为心率≤65次/分男性的5倍。快速心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之一。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偏高,这主要与肾上腺系统及RASS的高反应有关。心力衰竭综合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高活性,这可发生于疾病的早期,不仅是NYHAⅢ~Ⅳ级患者,在NYHAⅠ~Ⅱ级患者也可检测到。通常认为心率增加是心肌功能减低的标志,长期心动过速由于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心肌舒张和舒张期心肌灌注的减少,心动过速本身也可导致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缺血与心肌重构加速,加重心力衰竭恶化。一个有2700例门诊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IN-心力衰竭登记)表明,心率≥100次/min 可预测近期的心力衰竭恶化。心率每增加5次>分心衰入院率增加16%。由此更证明了心衰病人控制心率的重要性。CIBISⅡ研究中表明,较低的基础心率和明显的心率改变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有较高的生存率,住院率明显下降,远期预后较好[6]。随着心率的增加,心血管病及心力衰竭危险性越大,但是并没有指出确切的安全范围[7]。在本研究中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强化控制心率在≤70次/分,病人心功能,再住院率明显改善,心脏LVEF,LEDV和 LESV均有显著改善,为进一步探讨慢性心衰病人理想控制心率范围提供依据。因此,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理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控制心率可首选?-受体阻滞剂,必要时用洋地黄制剂,原则上静息心率降至≤70次/分为宜,给药剂量根据临床情况适当调整,以取得最大临床获益,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Fujura Y,Adachi H,Tsuruta M,et al Heart rate and mortality in a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an 18-year follow-up study[J].JC lin Epidemiol,2001,54(5):495-500.

[2] Reunanen A, KarajalainenJ,R istola P,et al Heart rate and mortality[J].J Intern Med,2000,247(2):231-239.

[3] Saba MM, Ibrahim M M,Riszk H HJ.Gende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ting heart rate and left ventricular geometry[J].J Hyperten sion,2001,19(3):367-373.

[4] 顾东风,黄光勇,2003.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1(1):3-6.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2.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0(8):450 -454.

[6] Lechat P,Hulot J-S,Escolano S,et al.Heart rate and cardiac rhythm relationships with bisoprolol benefit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IBIS Ⅱtrial[J].Circulation,2001,103(10)1428-1433.

[7] Dickstein K, Cohen-Solal A, Filippatos G,et al.ESC: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application of natriuretic peptides[J].Eur Heart J,2008(19):2388-2442.

论文作者:吾麦尔江克力木, 玛丽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6

标签:;  ;  ;  ;  ;  ;  ;  ;  

心率控制在中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获益论文_吾麦尔江克力木, 玛丽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