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论文_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论文_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余团容 林颖 陈幼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355000)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43-02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疾病的综合症。近年来,随着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科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多易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产科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医护人员被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害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因此,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本科近四年多来逐步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毒隔离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共有产妇34709名,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孕妇3896名,年龄最大43岁,最小20岁,平均 28岁,其中乙肝携带者3413例,梅毒531例,HIV抗体阳性9例。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对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加强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理论学习培训,定期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因素进行学习,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及保洁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及安全防护教育,做好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健全医院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操作常规及工作制度。

以临床、感染管理科、微生物监测三方面人员组成院内感染监控机构。在产科病区组成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科学全面的消毒隔离制度,指定专人全面负责传染病的疫情登记、报告及监测工作。孕妇在入院前或入院后做好常规输血前检查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艾滋病HIV抗体以及急诊生化等检查,对于上述检查结果阳性的孕妇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医护人员认真阅读病历,并在病历夹上粘上红色塑料卡作为标识,让每位医护人员知晓,从而做好充分防护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做好消毒隔离防范

2.3.1 对于HI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取单独隔离,给予单人间居住,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室内物品及医疗器械固定专人使用,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供患者及家庭使用。

2.3.2 产程开始进入隔离待产室待产,宫口开全后进入隔离分娩室,HIV抗体阳性患者直接进入隔离分娩室待产直到分娩。

2.3.3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佩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若医护人员自身皮肤有粘膜破损时,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3.4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明亮,特别是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安瓿等利器刺伤或划伤,采血时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提倡使用单手回套针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符合国家规定的具有耐刺并防渗漏的锐器盒内,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四分之三满;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传递锐器时提倡使用“非接触技术”[2],即将锐器盛放在弯盘内,避免两人同时接触同一件锐器,以减少危险发生。如手套被意外刺破时,应立即进行手消毒,然后更换手套。

2.3.5 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

由于血源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产科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处于高度暴露环境,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从普遍性防护原则入手,无论孕产妇病毒抗体是阳性或是阴性,凡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血液、体液一律视为有传染性而加以防护[3]。如果急诊孕妇发生急产时,尚未来得及检查病毒抗体时,均按阳性处置,做好标准预防,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在进行产程观察行阴道检查时,均须戴双层手套;上台接生前,穿高筒水鞋,戴防护眼镜、围裙和防渗透性口罩,穿好手术衣后加穿防水隔离衣,并戴双层橡胶手套。在行人工破膜或断脐时,避免羊水、血液溅入眼中。台下护士也应穿戴防水隔离衣,戴双层橡胶手套。尽量减少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抽血、注射、缝合等操作时,尽量避免误伤自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对伤口进行局部按压;最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行消毒并包扎,登记并上报院感科。根据感染源的种类,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和药物预防。

2.3.6 胎盘处理

胎盘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双层黄色污袋包装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若需行病理检查,则使用一次性塑料桶盛放标本,做好特殊标记,密闭运送,并与病理科做好交接。

2.3.7 严格终末消毒

无论产前产时产后所有一次性物品均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所有一次性的物品采用黄色有感染性高危标记的双层防渗漏的污物袋包装,扎紧袋口,送医疗废物中心焚烧。使用后的污染器械全部放入含氯消毒液为2000mg/L溶液的专用溶器中浸泡消毒30分钟,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先高压后清洗再高压。产房的物体表面用含氯为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用含氯为1000mg/L消毒液湿拖。空气消毒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两小时。

2.3.8 新生儿隔离

对梅毒及HIV阳性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台上护士即抽取脐带血查RPR实验或HIV抗体检测实验。对RPR阳性及全身皮肤明显出现水泡疹的新生儿以及HI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均应隔离。新生儿的用品均应固定专用,采用一次性物品,新生儿淋浴与治疗均在母亲床旁进行。出院后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布类用含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高压清洗再高压。

体会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降低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同时也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1.

[2] 蒋丽君.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第12卷第四期.75.

[3] 王玲.产科中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70.

论文作者: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  ;  ;  ;  ;  ;  ;  ;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论文_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