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证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论文_陈 敏

中风证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论文_陈 敏

陈 敏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山东 济南 250002)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54-01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证的临床表现、证候特点、临床分型、防治要点。方法对两例典型病例的临床治疗过程总结体会。结果两例典型病例治疗符合应用大秦艽汤、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的诊治范畴。结论在三方药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理疗康复等治疗,患者治愈率已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中风症 证候 分型 防治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都为中老年人,现在此病有逐渐年轻化趋势,防治形势日趋严峻。本病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或神识不清,口眼涡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从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厥证""偏枯"等名称。而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缓急,通常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候,作为辨证和治疗的依据。西医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一、 病因病机分析:本病发生之病因,历来医家立论不尽相同,结合前人对本病的论述,认为其主因属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本病的形成主要是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素,遂致风阳煽动、心火爆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腻,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阳夹痰上潜蒙蔽清窍,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发为闭证。但正气衰退可致阴阳离决变生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则见经络失常的症状。

二、 辨证论治要点:(1)中风先兆:中风多因气血上逆为病,故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语涩等先兆症状。

(2)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涩、口角涡斜舌淡紫,有时有瘀点瘀斑,脉玄滑等。

(3)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证见突然昏仆、神志昏昧并见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涡斜等症。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分为闭证、脱证。闭证:多因气火冲逆血菀于上肝风煽动痰浊壅盛,证见神志昏昧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玄滑而数。

脱证:由于真气衰微,元气暴脱证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如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笔者经多年的临床经验治疗中经络多用镇肝熄风汤或大秦艽汤,中脏腑多用补阳还五汤主之。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差异灵活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典型病例:患者刘某男50岁,于2014年7月20日入院,主症:头疼、头晕、失眠多梦10天,右半身上下肢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鼻唇沟变浅2天,舌质偏红,脉玄紧。给予大秦艽汤治疗,方药为: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连服10剂后,头疼、头晕明显减轻,失眠多梦症状改善,右半身上下肢麻木无力感减轻,言语较前清晰,鼻唇沟无变浅。配合针灸人中、颊车、地仓、迎香、四白、肩2、曲池、外关、合谷电针中度刺激,一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治疗十五天,配合中药十剂,症状已消失,后配合康复治疗,不断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现患者已痊愈。

患者张某:女46岁,高血压病史10余年,于前几日因家庭琐事恼怒后,觉头昏目眩,视力模糊,伴阵发性头疼,烦躁失眠多梦,经服用北京降压灵、牛黄降压胶囊后效果不显著,来我社区就诊,于就诊前,感觉左侧肢体麻木感明显,双下肢乏力,口角略偏斜,有时流涎,舌质紫暗,脉玄细,给予镇肝熄风汤主之。方药为白芍、元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连服七剂后,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感头晕,无头疼,失眠改善。针灸颊车、地仓、下关、人中、迎香穴,左侧肢体取穴,肩贞、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电针中度刺激,一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经治疗十余天,又服用该汤剂10剂后,病情稳定,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近期内随访,为预防复发给予补阳还五汤连服10剂,至今未见任何相关症状发生。

方解:大秦艽汤药用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云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诸药配伍疗效较佳。镇肝熄风汤药用白芍、元参、天冬、龙牡、龟板、代赭石、牛膝、麦芽、川楝子、茵陈、甘草滋阴潜阳熄风通络对中经络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者效佳。而补阳还五汤是有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配伍精炼,效果明显。

综合上述病例,大秦艽汤,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症的首先方剂,需经仔细斟酌,综合考虑灵活运用,定起到明显的疗效。中风症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要点:

1、 中风症与痫症的区别:中风是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而痫症是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2、 中风症与厥症相鉴别:厥证是昏迷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等症。

3、 中风与痉症相鉴别:痉症是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见昏迷,但无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笔者对此类疾病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得出中风症虽然凶险,只要分析病情准确,治疗及时得当,就大大提高治愈率而避免致残率。同时应大力宣传中风预防知识,宜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对年在四旬以上,经常出现头疼、眩晕、肢麻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切高度注意。平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阳闭阴闭在我们临床上很少见不做详细论述。中风后遗症者除了常用补阳还五汤外还常配牵正散解语丹等。

此外部分病人通过针灸百会、四神聪、曲池、合谷、外关以及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配合理疗康复等多种手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病残率。

综上所述,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以肝肾阴虚为根本。此六种病因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从临床看,本病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临床治疗体会:通过不断接诊这类病人,感觉这种病并不十分可怕,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尽早采用综合疗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华编著《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三版

[2] 石学敏《针灸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16

论文作者:陈 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0

标签:;  ;  ;  ;  ;  ;  ;  ;  

中风证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论文_陈 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