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对策_信息发展论文

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服务业论文,对策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成绩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久前召开的’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上,世界银行副行长欧内斯特·斯特思说:“中国过去15年里的经济成就是传奇性的,从1978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为9%,从1977-1987的十年中,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这一成就美国花了50年才取得,而日本在高速发展期也得花35年时间才达到。”

中国的信息服务业虽然较之改革开放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近十年的进步和发展成就仍然是令人信服的。1978年以前,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基本上还是空白。1979年,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在宏观经济的现代管理和市场信息需求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业开始了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的逐步发展。据测算,到1984年,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机构约9000家,从业人员约18万人,年营业额约9.5亿元。从1984年起,在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的指引下,我国信息服务业进入较快的成长阶段。经国务院领导批准,1984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将计算中心、预测中心和信息管理办公室三个机构合并,正式组建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1990年3月,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中国信息行业的民间组织“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成立,该协会以大力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宗旨,目前已拥有团体会员约1万家。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与科技进步相联系的新兴的第三产业重点之一来发展。

十多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1.以信息报刊为主体的传统信息服务产业高速发展。1979年全国省以上报纸共69种,1984年发展为458种,5种共增长5.64倍,1993年又发展为949种,比1984年又增长1.07倍;1979年全国出版杂志1470种,1984年增长到3904种,5年共增长1.66倍,1993年达到6810种,比1984年又增长74.4%;1979年全国共出版新书17212种,1984年增加到40072种,5年共增长1.33倍,1993年达到97606种,比1984年又增长1.44倍;1979年全国有广播电台99座、电视台38座,1984年分别发展到167座和93座,增长68.6%和145%,1993年全国广播电台达到983座,电视台683座,分别比1984年增长4.8倍和6.3倍(见附表)。

附表 中国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

2.政府信息系统已初步形成全国规模的骨架。从1984-1990年,国务院先后批准经济、金融、铁道、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含地震、森林火灾和水灾)等十多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此期间,有43个部、委(局、总公司)先后成立信息机构,总共投资约200亿元,引进大、中、小型计算机1391台,安装微机约6万台,用户终端3万台,开发各类经济信息数据库174个,各类管理信息系统252个。由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建设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包含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0个中心城市,1500个县的四级信息系统。全系统已形成近万名技术队伍,在面向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支持以及面向市场的信息资源开发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国家信息中心”题名,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全国金融信息系统已通过卫星开通400个城市的银行清算系统,可将数万亿元的在途资金的结算时间由过去的7-10天缩短为1-2天。由铁道部牵头建设的全国铁路信息系统已初步建设由铁道部至12个铁路局,57个铁路分局的计算机三级铁路基干信息网。全路有87%的机务段和67%的车务段可实现联网,1993年全国铁路客运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全国93%的货运货票是用微机制作的,年货运总量共完成15.67亿吨。

3.我国在数据库信息资源和公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初步拥有一定的规模。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所1991年提供的资料,全国共开发各类数据库806个,信息总量约5000万条记录。从数据库的类型看:科技和工程方面的数据库360个,占45%,文教卫生方面的234个,占29%,经济、金融、商贸方面的167个,占21%。按行业区分数据库数量,前10名的排队顺序为:文化教育(203),科学教育(136),计划统计(100)、交通运输(49),资源(48),商业贸易(44),劳动福利(36),卫生体育(27),财政金融(23),能源(19)。在公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527个,藏书总量约30亿册,每年服务约12亿人次。全国有3520个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1.7亿卷,每年查阅档案用户约600万个,提供服务近2000万人次。全国独立科技信息机构415个,非独立科技信息机构4000个,共拥有科技图书1500万种,科技报告430万种,专利信息220万件。

4.近十年来,我国通信网的建设突飞猛进。1993年9月我国已开通了联结全国各省会城市和267个中心城市、拥有2万个端口(端口速率为64kb/S)的全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目前该网已与第一批18个国内信息系统集团用户签约,开始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并与世界上的37个分组交换网实现了国际互联。能通达21个省市的速率为2mB/S全国高速数字数据网骨干网DDN也于1994年7月投入运行。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已突破3000万门,进入世界前10名行列;蜂窝式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0万户,无线寻呼达到800万户。1994-1995年我国还将建成22条光缆干线、20条数据微波干线和20个大中型卫星通信地面站,全国已建成的小型地面卫星站达3.5万座。

5.信息咨询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市场和各类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据初步调查,目前全国有信息咨询企业7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10万人,年营业额约120亿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6.7倍,5.1倍和11.6倍。全国可对市场进行服务的人工信息网近百个,有70多个城市开放了有固定场所的信息市场,有120个城市设立了电话信息服务台,有30个城市设有自动声讯服务台。这些企业能提供几十大类上千个子项的经济、金融、贸易、法律、新闻、交通等信息服务。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微机通信方式开展服务的联机信息网络约有10多个,如新华社经济信息社联机用户约1万个,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信息网和“每日电讯”各有3000个用户。随着证券交易的发展,我国股票、证券等金融信息服务也迅猛兴起,成为联机信息服务最兴旺的一翼。

6.在普及电脑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十多年来,全国大中小型计算机累计装机总量已达1.2万台,微机约200万台,装机总量已进入世界超过百万台装机的20个国家的行列。在邓小平同志“计算机普通教育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推动下,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普及教育已有相当的发展。据1993年初统计,全国已有9000多所中小学装备了12万台计算机,4000所学校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全国已拥有万余名专兼职计算机教师,已有400多万中小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普及教育。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家用电脑装置量约60万台,城市家庭拥有电脑的覆盖率约为0.8%,1993年家用电脑销售量约10万台。

为了推动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电子部已与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共同组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心,计划在总结已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成批推广。我国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信息系统一直处在信息化应用的前列,由国家计委、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开发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和教育网络已投入运行,并与国际上著名的Internet网相互联通。据统计,目前我国在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安装的局域网已近万套。

7.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在悄然兴起。软件产业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电子部中国计算机和微电子经济技术研究中心1994年初发表的报告,1993年中国软件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已达89亿元,并形成一支6-7万人的软件技术队伍,涌现出一批像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与服务总公司以及北大“方正”、深圳“新欣”、珠海“巨人”、沈阳“东工”等一批软件骨干企业。总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深圳“远望城”多媒体电脑基地和总投资3亿元、占地30万平米的上海浦东软件工业园的建设也已取得较大进展。最近江泽民主席在视察珠海“巨人”时发出的“中国人应该站在软件开发的前列”的号召,将进一步激发我国软件业以较快的速度成长壮大。

8.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初步取得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的每秒运算10亿次的银河Ⅱ号计算机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在高新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由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主持开发的北大方正汉字彩色激光排版印刷系统和我国智能计算机专家陈健雄博士主持开发的智能机器翻译系统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开拓了可观的国际、国内市场,深受用户欢迎。

9.以“三金工程”为重点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规划已经启动,1993年12月国务院决定由邹家华副总理负责主持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近期至2000年以推动“三金工程”的实施为重点,并按照统筹规划、产用结合、技贸结合,发展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着手制定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50年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分三步走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的长期规划。以国家经济信息化带动我国信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大力推进我国信息服务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二、当前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不适应需要。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化开发利用程度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

1.信息资源分散,全国尚未形成高质量、大范围、规范化的国家级信息骨干企业,客户借助市场信息实现的商品交易只占全社会商品成交总量的8%。

2.政府信息机构拥有信息资源总量的80%,大部分列入保密范围内部使用,对外开放服务仅占10%左右,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不足。

3.信息传递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纵向性为主的特色,打破条块、地区界限面向市场的横向联系不足,通过市场行为开发的信息资源只占社会信息流量的11%左右。

(二)素质较低。这首先表现在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小,离散度大。占国内生产总值3.8‰的信息服务咨询产值,分散实现于7万多家信息咨询企业的经营现场,每个企业平均年营业额只有17万元。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原始信息,普遍缺乏再开发和深加工的能力。

素质较低的另一个侧面则表现在信息用户方面,广大企业特别是厂长、经理普遍缺少信息专业知识,不会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据上海的一份调查资料,1/3以上的企业不了解国内竞争对手的状况,半数以上的企业不了解国际竞争对手的状况。国家专利局和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免费对外开放的专利信息和统计信息资料室,挤满了国外和港澳用户,而中国用户却很少光顾。

(三)手段落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中国信息服务业目前仍未摆脱传统手段为主的状态,信息采集多数与信息业务的过程分离,信息加工主要靠人工剪贴、转抄,铅字排版仍占很大比重,信息传输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模式,信息发布仍以报告会和印刷品为主。此外,电话普及率、微机装备率、信息企业装备率和联网率都比较低:1.电话普及率:1993年全国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2.2部,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2.微机普及率:世界平均每千人27台,中国大陆每千人仅1.7台(相当日本1965年的水平);3.微机联网率:发达国家微机联网率普遍在30-50%以上,中国在很有限的微机中联网率只有3%左右;4.信息装备水平:据上海的一项资料调查,1990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约1.36万元,仅相当日本同行的1.4%。

(四)发展环境较差。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信息立法环境不完善,导致信息市场管理混乱,诸如市场进入条件的审核,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市场交易秩序的维护,市场调节、市场监督活动的实施等目前尚无法可依。信息资源管理尚未提到政府立法部门的议事日程,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保密、解密制度的实施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2.信息通信环境不配套,虽然长途干线通信状况已有相当改善,但通信行业的垄断地位并未打破,增值通信业务的发展还有比较多的困难。3.政策环境不理想,在信贷和税收方面没有明确的优惠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具体措施。4.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

(五)宏观管理不强。中国信息服务业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行业管理,还存在部门所有,各自为战,行政依附性强,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与信息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低水平重复,形不成规模经济,不能发挥信息行业的整体优势,成了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强烈呼唤加强信息服务业的宏观管理。

三、今后15年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对策

(一)合理选定今后15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据此,中国信息界人士经多方酝酿,认为今后15年中国信息服务业的目标应当是:经过“八五”后期和“九五”计划的努力,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比较合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基本满足小康阶段国民经济信息需求的,社会化、综合性信息服务体系;进而通过第十、第十一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信息服务水平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把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并在全国形成一个技术较先进、标准较齐全、安全有保障、法规较完善以及政策配套、人才辈出的优良的信息服务整体环境。今后15年中国信息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成门类齐全、完整高效的6大信息服务体系:

1.建设面向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体系。

2.建设面向工业和农业、金融、贸易、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组成要素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3.建设以方便人民生活、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目标的公众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4.建设为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5.深化信息服务行业的改革,建立信息立法和标准化体系。

6.建立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刺激需求。信息服务市场体系的形成既需要良好的政策引导,更需要市场需求的推动,必需对症下药,双管齐下,才能加速发展。在信息服务的政策引导方面,要贯彻信息服务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并采取以下政策要点:1.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信息服务业,既要发展由国家投资的全民所有制的信息企业和事业机构,也要鼓励集体、个体、外资和中外合资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2.对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实行四自方针:即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3.提倡公平竞争,反对独家垄断,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机制。4.非保密的政府信息资源原则上应无偿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开发的信息资源,应根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允许以有偿的方式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5.政府应有计划有重点的大力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业、增值信息网服务业、信息预测业、数据库信息提供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信息服务业的结构逐步合理。6.突出中心城市信息服务业的地位,使中心城市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汇集点和辐射源。7.政府对信息服务业在税收、信贷方面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

(三)按照市场取向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信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根据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有关条款的规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应大力开放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贸易。包括引进国外资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CD-ROM)并进行国产化再开发;引进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管理机制;引进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使中国经济更好地与国际市场对接,要通过与这些国外知名信息服务企业的合资和合作,创建中国的信息骨干企业,一方面向国外信息产业界开放中国的信息市场,同时也使中国的信息产业界走向世界大市场。

(四)在国家领导决策层,把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当前我国正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要把国家经济信息化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信息化促工业化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展望未来的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世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超越常规的跳跃式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只要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用当年抓“两弹”的决心和气魄来抓“信息化”,那么中国一定能够珍惜、抓住、用好这个机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标签:;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对策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