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论文_陈倾江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 417000

【摘 要】目的:讨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9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法进行治疗。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常规组的有效率为82.22%,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78%,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等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缺血性中风或者脑梗死,是一种突然性的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疾病,发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人,且发病率较高。引起该疾病的原因较多,主要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突然,并且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头晕、恶心、肢体不灵活、一 侧肢体麻木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意识、语言等障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时该疾病的病情十分严重,病程进展非常迅速,往往在几分钟之内病情就会达到高峰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而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动脉粥样化、腔隙性梗死或隐源性脑梗死,针对于该情况的治疗,临床中多数采用抗血小板、氯吡格雷等进行治疗[2],因此为了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9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其中常规组患者为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5.3±5.2)岁;治疗组患者为45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7.5±4.3)岁,两组资料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2)均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3)排除患有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4)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1.3.1常规组,本组患者在入院治疗时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口服,入院当天剂量为300mg/d,随后改为100mg/d,治疗30d。

1.3.2治疗组,本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法进行治疗,即加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入院当天服用300mg/d,随后改为75mg/d,治疗30d。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等情况。

1.5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肢体活动正常,意识恢复。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肢体基本活动正常,在搀扶下可进行活动。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常规组的有效率为82.22%,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7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等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

3讨论

现如今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根据病例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而缺血性脑卒中中,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就需要及早有效的进行治疗,减少对患者脑颅的损害,而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为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等,而溶栓治疗的之间较长,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在抗血小板治疗中,主要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可以永久的抑制血小板,但是不能抑制部分血小板凝聚,因此单独使用的效果也不适很理想,而氯吡格雷是一种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可以阻断不同的诱导剂,进而降低纤维蛋白原,同时还能抑制胶原等活化途径,因此二者药物相联合治疗,既能抑制血小板,又能抑制其凝聚,因此治疗效果较理想[4]。

有相关报道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还能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但是在临床使用中还应注意联合用药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很容易出现出血等情况,因此在患者服药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如果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的调整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5]。

根据本文研究可得出,在治疗效果方面,常规组的有效率为82.22%,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78%,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等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说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法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各项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患者的肢体恢复,保障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淑兰,叶杰明,伍振富,等. CISS 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rtPA静脉溶栓临床转归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1):1473 -1475,1478.

[2] 游林林,吴爱勤.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A 型行为、BDNF 和超敏 C 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2):1100 -1104.

[3] 郝冬琳,吴波娜,毛伦林,等 .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研究[J]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6):637 - 641.

[4] 周亚,徐长中.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123 -124

[5] 梁磊,黄志恩,罗高权,等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 J ] .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4,39(2):167—171.

论文作者:陈倾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论文_陈倾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