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论文_马丽红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论文_马丽红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生中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方法和举措,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行为习惯、教学方式、环境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努力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实处。但是,由于一些中小学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经验,比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学环境不理想以及家校合作较少等原因,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不够,不能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形式单一

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转变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教学,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改革教学方式变得困难,中小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回到以往的以灌溉式传授、考出好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知识点枯燥难懂,学生学习吃力,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德行的培育。

(二)教师专业性不强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家长,老师的言谈举止、品行修养、专业素养等都会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物,也是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因此,教师的各方面素养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校长期存在“一师多用”的现象,这样不仅加重了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知识专业性不强。教师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时,如果自身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就很难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底,导致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效果不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有心无力,更别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环境不理想

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近年来,各中小学校都在加大对教学环境的整改力度,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有了大大的改观,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逐渐的被调动起来,但是部分地区的学校还存在教学环境不理想的现状,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学校占地面积小,校园内绿化带区域缺乏合理的管理,学校周边环境嘈杂脏乱,比如网吧、游戏厅、小摊小贩分布在学校周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身心健康。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应该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

(四)家校合作少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大重要场所,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既离不开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每年递增,但是却呈现出一种变态的现象,即父母的文化程度虽然提高了,但教育孩子的时间却少了。父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老师,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学校为了让父母加入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想尽各种办法,组织了各种亲子活动和家长会,但是每次参加活动的父母寥寥无几。久而久之,一方面,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大部分父母的意见与合作,家校合作变成了少数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对孩子的教育脱节,传统文化教育也只停留在学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举措

(一)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获取知识,因此对学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方式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上的传授,还应该与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优秀文化的力量。比如:昆明南站小学为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组织诗歌朗诵大赛、成语大赛,组织学生参观思想家的家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表现自己,深入理解中华诗词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此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不仅对人的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还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只有改变我们身边的校园环境,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教室里或者教室的走廊上粘贴名人的名言,学校广播播放古诗、古曲,以及定期组织古诗词背诵、书法大赛等活动。其次,要规范学校周边的环境。比如在学校周围建立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开设文人书店,规范文化娱乐场所等。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言行举止要得体,比如在家里墙上粘贴《论语》、《三字经》、《道德经》的字画,教孩子书法,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等。

(三)注重传统节日活动和传承

传统节日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来源,通过参加传统节日,可以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老师应该注重在传统节日的到来的时候向学生重点讲授传统节日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放视频、小品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传统节日的知识。如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在春节期间,利用当地有利的教学资源,组织了主题为“传习滇剧神韵,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向学生们讲授滇剧的历史和它的精髓,传授一些基本的动作和教学生们画脸谱,让学生们近距离的体验家乡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滇剧的传承,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深刻的理解和吸收它的精华。

(四)加强家校合作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只有家校共同合作教育,才能双管齐下,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学校方面,学校不仅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优先教育的地位,也要担负起与家长合作的责任,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比如向家长传授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每个阶段的任务,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向自己的孩子传播传统文化。家庭方面,家长要承担起对孩子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积极补充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及时向孩子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家长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对一些孩子难以改掉的陋习,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一起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修养的孩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息息相关,学校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注重传统节日活动和传承;家长要积极与校方合作,向孩子传授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知礼、懂礼貌、感恩、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瑞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探研[J].成才之路,2018(04):14.

[2]杨云香.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11-12.

[3]漆永祥.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语文建设,2014(01):12-14.

论文作者:马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论文_马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