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院前延迟时间10年回顾分析论文_陈九霖1,2,李佳佳3,吴立荣1(通讯作者)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2黔西南州人民医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3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三甲医院10年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贵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例横断面回顾性调查2001、2006、2011三个时间点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对比基础情况、就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2001年共收治18例AMI患者,2006年共收治36例AMI患者,2011共收治110例AMI患者。组间年龄、性别(P>0.05)。就诊时间延长(P<0.05)。住院时间及出院情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院前延迟时间>24h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患者仍然较多,需加强AMI社会宣传及公众卫生知识普及,各级医师应加强对AMI相关指南学习。2.本研究中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改善,考虑与院前延迟时间增加有关,提高AMI患者疗效需综合考虑多因素原因。

【关键词】心肌梗死;院前延迟;回顾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73-02

在AMI的治疗中,首要治疗目标是迅速恢复急性缺血心肌的血流供应。溶栓治疗和急诊PCI的应用的疗效在大量的研究中证明了在急性期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过去10年中,大量临床研究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积累了很多重要的方法,并推动了相关指南的不断更新[1-2]。但中国地域广阔,存在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况,研究某一地区医院的各自不同时段的AMI病人院前延迟时间可反映出该地区不同时间AMI院前延迟时间的演变过程。我们希望能通过此研究了解近年来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演变,为患者尽快就诊提供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曾在200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和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所入院接受治疗,并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对于入选的AMI患者将按照有目前指南推荐的急性心肌梗死判定标准,基于患者病历中的实验检查结果、入院记录症状描叙,以及心电图记录复核。其相关定义[1]如下:初次就诊24小时内心肌坏死标记物阳性(肌钙蛋白(cTnT)检测值大于0.100ng/ml;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大于实验室的参考上限25U/L两倍);同时伴有以下至少一项心肌缺血证据:①入院前24小时内发生缺血性症状(STEMI为72小时内);②心电图提示新发的缺血改变(新的ST-T改变;新发的或疑似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STEMI被定义为在心电图中2个或以上相邻导联出现持续性的ST段升高≥1mm,或者出现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NSTEMI被定义为在心肌坏死标记物阳性情况下,伴有或不伴有非ST段升高的心电图改变。

1.2 排除标准

排除心肌炎、重度感染、重度肾功能不全、肺梗死、主动脉夹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脑血管意外、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1.3 方法

1.3.1分组方法:将入选病例按照入院时间段分为三组:2001组、2006组、2011组。

根据病例收集以下信息:性别、年龄、院前延迟时间、住院时间等信息,纵向对比之间的差异。

1.3.2具体观察指标及方法:入院情况:分别对比各组性别、年龄。其中年龄分为两个年龄段,<65岁及≥65岁。对比三组性别、年龄构成比变化。根据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迟时间(pre-hospital delayed time,PDT),并分为3个段,<12h,12~24h,>24h。统计PDT分布。最后计算平均住院天数及存活出院比例,对三组的差异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法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共入选患者164例。2001年组共18例患者,2006年组共36例患者,2011年组共110例患者。

2.1 入院情况

基本情况:三组对比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 就诊时间

冠状动脉闭塞半小时,开始出现少数心肌坏死,梗死后6h,受其供血的心肌坏死率可达到70%~80%[3],试验证明[4]。本研究中2001和2006年组中<12h者最多;而2011年组>24h组所占构成比最大。考虑2011组PDT增高与交通欠发达及近年来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周边乡镇转运至我院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加有关。这侧面反映了西部地区医疗落后,医务人员自我更新知识欠积极,以及我们对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仍然不足,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方面我们尚需努力。

3.2 住院时间及出院情况

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30%,其中住院死亡率为10%,本观察对三组间病情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中,患者主要以好转出院为主。死亡情况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但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三组对比出院结果住院天数逐渐减低,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院前延迟时间的增加有关。

4.结论

4.1 院前延迟时间

PDT>24h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患者仍然较多,需加强AMI社会宣传及公众卫生知识普及,各级医师应加强对AMI相关指南学习。

4.2 本研究中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改善,考虑与院前延迟时间增加有关,提高AMI患者疗效需综合考虑多因素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诊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353-36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8-1480.

[4]郭路芬,彭亚光,李庆祥,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转归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40-43.

论文作者:陈九霖1,2,李佳佳3,吴立荣1(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院前延迟时间10年回顾分析论文_陈九霖1,2,李佳佳3,吴立荣1(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