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_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_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新发展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生产特点的变化

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企业生产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目前,多数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和生产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这一点看,企业生产已经开始从满足基本需求的阶段向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阶段转化。企业生产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从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是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时代的特点是生产不能充分满足消费。由于生产不能满足需求,加足马力进行生产就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由于生产相对不足,消费模式具有大量的、统一的特点。

当生产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和全球市场的饱和,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高效率生产情形下,消费的格局就必然会发生变化。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生产能力已经出现冗余和过剩。多样的、小批量的消费模式开始取代大规模的、单调统一的消费模式,消费者更富有个性和选择性。从而使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体系受到沉重打击。

消费模式的转变使生产方式不得不转变。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目前只有个别生产行业保持着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大部分产业开始转向以小批量、多品种为主的生产方式。

2.从机器化产品的生产转向知识化产品的生产

在工业化生产时代,机器化生产主要提供了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强大的生产能力,以耗用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其中包含的技术和知识较少,许多工业产品也可以用半机械化,甚至手工方式生产。例如,我国的第一辆红旗轿车的车身是用手工敲出来的,而不是用模具冲压出来的。

在转向知识化生产以后,产品中凝结的不仅有更高的效率,更主要的是产品中凝结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例如,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 其中复合了成百万上千万的晶体管。同样,现代机械产品,如汽车,现代化工产品,如药品,在它们中也包含有大量的技术和知识。

决定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仅是价格,更多的是产品中包含的技术和知识。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技术和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技术和知识的效果。例如,可口可乐卖的就是其独特配方的口感效果。产品中包含的特有知识越多,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

由于产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和知识,就需要企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具有更多的技术含量,需要使用设备的人具有更多知识和技术。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OECD)国家投入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已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3%,教育经费平均占政府支出的12%,用于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估计占GDP的2.5%,相应地OECD成员国的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3.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转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工业时代的观点认为,生产型企业提供的是产品,服务只是产品的延伸,企业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其产品出售。人们认为只有服务业才专门提供服务。其实,生产型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商品。企业正在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转向产品和服务的双重生产。

例如,美国IBM公司在60年代到70年代, 只要顾客购买了公司的硬件产品,公司就提供免费的规划设计,可以说是“大方地挥霍服务”。后来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和庞大,IBM 公司再也负担不了免费的服务,而服务也成为IBM公司最有价值的商品。现在IBM公司的服务事业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更为奇特的是,一位以色列人开的咖啡店中,顾客可以真的购买咖啡,也可以假买咖啡。假买咖啡就是服务人员只送来一些空杯子和盘子,也是要收费的,但价格要低一些。店主认为,有许多人来就是要到咖啡店里来坐一下,并不要真的喝咖啡,他也要为这些人提供服务。

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无论是免费的或收费的服务,都太少了,而且是和硬件出售混在一起,不能形成独立的销售关系或产业。比如,夏天安装空调,就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作为顾客购买空调的一部分提供的,没有独立提供。但是,目前许多空调用户对这种安装服务是不满意的,是有需求的。首先是初次安装就不能使所有顾客满意,例如安装过程中没有用表测量压力的维持时间,根本不符合轻工部规定的安装标准。其次顾客可能要在屋内挪一个位置等,却找不到谁可以提供这种独立的服务以及服务价格。

二、企业管理的变化与发展

与企业的生产变化相一致,企业管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企业生产转向了知识的生产、服务的生产、小批量的生产,企业就必须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的应用,注重无形资产和知识技术的管理。另外,西方一些管理学专家提出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即学习型组织和企业再造问题,也是值得密切关注和需要探讨的问题。企业管理的变化和发展有:

1.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既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也把人和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认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本管理”的发展经过了X理论、经济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社会人、管理人、文化人、企业主体、职工持股等若干变化过程。

X理论是对传统企业管理中对工人不信任、 劳资关系尖锐对立情况的总结。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工人是雇佣劳动者,工资、契约收入、成本三位一体,而利润和剩余收入则完全属于资本所有。所以X 理论就是“受雇人”理论。

经济人理论则有了一定进步。泰勒是经济人理论最先倡导者,他提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企业主和工人有可能既得到更多的利润,也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但是,泰勒的经济人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作业操作,一方面它导致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企业效益受到影响,因此泰勒倡导的经济人理论没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普遍的推行。

经济人理论后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一些实践。高工资是经济人理论的一种实践模式,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经通过增加工人工资的办法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现在有许多知名的公司保持较高的工资水平,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奖金制度是经济人理论的又一种实践模式,许多企业在结算年度以后对职工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利润分成是经济人理论的第三种实践模式,欧洲国家有许多企业实行利润分享制。我国在企业改革中也实行过六四分成、工效挂钩等。

Y理论、Z理论、社会人、管理人、文化人、企业主体,都是强调工人不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受其他因素,如尊重、参与、平等、人际关系、精神激励以及职工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民主管理是这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是“社会人”假设向“管理人”假设演化的结果,是企业员工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有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

职工持股是人本管理的最新发展。职工持股的特点是地位、权力与经济利益的结合和统一。美国企业在很早就实行过职工持股,但由于每一职工的持股量少,又没有统一的代言人,职工基本上没有相应经济权力。日本企业是首先在职工持股中实行职工持股会制度,并赋予职工相应经济权力的,持股会可以代表职工统一实行投票权(尽管其本意是为了防止外国资本对企业的兼并)。7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又学习了日本的职工持股办法,不仅赋予职工统一的投票权力,而且职工可以借款购买股份,由企业向银行担保和还贷。

职工持股与利润分享的区别是:第一,职工持股有经济权力;利润分享没有经济权力。第二,在职工持股中,利润的分享比例由资本股权与职工股权的比值决定的,不是事先确定的数值,是浮动的比例关系;利润分享中的分享比例一般是一个事先确定的数值,是固定的比例关系。

2.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的应用

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企业的计划编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的原料、在制品、最终成品以及财务核算的管理都比大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管理要繁重得多。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是企业生产模式发生变化以后的客观要求。

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1)企业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

一般认为,生产管理是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其目的在于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但是,在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模式下,强调的是高效、低耗地生产合格产品,相对忽视了灵活、准时,忽视了服务。

企业能够高效、低耗地生产合格产品,是由于惠特尼提出了“互换性”和“大批大量”的制造办法,爱温斯将传送带引入制造系统,泰勒提倡了“科学管理”。这些都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创新。

在企业的生产模式转为多品种小批量,转为知识和服务的生产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这些新的生产管理技术都是与信息化管理或计算机应用相联系的。如准时生产(JIT)、制造资源计划(MRP、MRPII)、最优生产技术(OPT)、柔性制造系统(FMS)、精益生产(LP)、集成制造系统(CIMS)、灵捷制造(AM)。

2)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在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MS)、数控加工制造(NC、MC、AC)、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DSS、ES)、并行工程(CE)、信息网络(Internet、 Intranet)。

3)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又有了新的发展,朝着信息技术集成化方向迅速发展。其中CALS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CALS的直译是“连续获取与全程支持(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Lifecycle Support)”或“光速商务(Commerce at Light Speed)”。

CALS是以数据库、高速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与格式,将企业商务信息分级分层次保存和调用的集成化企业信息环境。CALS全面支持市场分析、预测决策、产品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制造、营销、企业间协作、并行等生产经营活动,也支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等企业职能管理活动。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进CALS,一些著名的大跨国公司,如美国波音公司、日本富士通公司、丰田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等,已经在进行相关的技术实验。

3.企业无形资产管理

现代企业发展到本世纪90年代,对企业的品牌、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更加重视,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管理和经营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最初是由企业业主或企业家直接负责的,后来发展为由企业的某一管理部门兼管,而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则是由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机构管理。

通常把企业无形资产分为四类,即知识产权、契约权利类、关系类、综合类。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著作权等;契约权利类一般包括独家销售代理一类的契约权利;关系类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良好协作关系;综合类无形资产则包括商誉、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等。从便于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角度,也可以把无形资产分为三类,即知识产权类、对外关系类、自我内涵数三类。

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设备,而且取决于知识、技能、信息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经营、使用,就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无形资产无形、价格不易确定的特性,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许多企业无形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边界不清晰,法律也不健全,造成了出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为了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应该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必要的有关企业无形资产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次,企业应该强化法律意识,社会要健全法律体系,确保企业无形资产产权得到法律保护;第三,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和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信誉良好、操作规范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第四,在企业内部建立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证;第五,要制定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决策程序,避免无形资产的经营决策失误。

4.学习型组织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企业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适应。1970年列入500 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80年代却有1/3已经销声匿迹。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美国壳牌(Shell )石油公司总裁卡洛说,“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教授出版了他的旷世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了世界管理理论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首先要根除原组织机构中的一些陋习和作风。要改革企业中的办公室政治,忠于事实真相而不是忠于某个人。要进行自我超越,建立民主气氛。要从领导者做起,实行分权和自主管理,改变传统的权力机制,透过学习来控制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领导主要不是组织的船长或舵手,而是组织的设计者,是组织中的教师,领导者的任务是进行学习型组织的设计,指导组织进行学习,让组织自行运转。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这就是:

1)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为了看见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思考一是要有系统的观点,二是要有动态的观点。系统思考不仅是要学习一种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可以从任何局部的蛛丝马迹中看到整体的变动。

2)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既是指组织要超越自我,也是指组织中的个人也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不是不要个人利益,而是要有更远大的目标,要从长期利益出发,要从整合全局的整体利益出发。

3)改善心智模式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人们在分析事物时,需要运用已有的心智模式作为基础。但是,如果已有的心智模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出现这种情况时,小则使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大则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改善心智模式的办法是,一要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二要探询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愿景是指对未来的愿望、景象和意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以个人为单元的。如果企业建立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目标,就能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共同愿景的建立不是企业领导人的单方面设计,而是对每一个人的利益的融合。共同愿景的建立不仅不要求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5)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体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能通过集体实现。这样的目的一是要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二是要让个别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深度汇谈是团队学习的一种形式。深度汇谈是对企业的重大而又复杂的议题,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使每一个人不仅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了解了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减少差异,从而能够相互配合。

5.管理革命与企业再造

如果说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自我变革的渐变,可能类似于锻炼身体和吃药调理,那么管理革命与企业再造就是企业自我变革的剧变,类似于局部或全局的动手术。

在企业面临生产模式的转变时期,特别是在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企业势必要进行管理和制度上的变革。因此,企业再造理论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企业再造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以企业的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的因素。不是对现有流程进行改进或改造,而是实行变革性、革命性的创造,通过重新设计,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重新构造企业的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以达到业绩上的质的飞跃和突破。

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信念下,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再造革命的推动力和目的可以用三个C表示: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 )和变化(Change)。现在的顾客有更大的选择,更为精明、老练和挑剔;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是生死攸关;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顾客偏好,都变化得如此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因此,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灵活、质量、服务和成本。目的是为拉住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企业再造必须以人为中心。企业再造的首要人物是进行再造的领导人物。这个人必须既有权又有决心,以发动一场巨大的变革行动。这个人要有远见,这种远见通常不是第一线或靠近第一线的人所拥有的。

2)企业再造的过程

企业再造是以流程为对象展开的。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的再造,首要人物必须指定一个资深人员对流程及再造成果从头至尾负责。

再造流程的工作将由一个团队承担,这个团队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内部人员,即目前和将来在这个流程上工作的人,他们熟悉流程情况、有实际经验,对再造流程有责任;另一种人是外部人员,他们对现有的流程一无所知,但能提供创造力,因为外部人员具有新的、客观的观察力。

一个认真地进行再造革命的企业,可能会有许多团队在同时开展工作。保证所有这些团队工作的互相协调、促进和支持,则是再造首要人物的工作。他对各个流程的团队负责人进行指导,以保证企业再造的整体成功。

再造革命是从流程的重新设计开始,但又不止于此。经历根本性变革的流程没有不涉及企业其他部门的。这又势必引发管理系统和管理组织的变革。这时,再造的首要人物将要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抉择。实际上,这就已经开始了企业管理系统和管理组织的再造。

在进行企业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组织的再造过程中,又会对企业的根本性的管理观念发生冲突,从而涉及到企业文化、信仰、原则和思想。这时,企业内外的观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领导人的固执、守旧会妨碍企业再造获得成功。

这样一个从流程开始,到管理系统、管理组织,以至管理观念、企业文化的全面的企业再造过程,将使得企业在各个方面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企业,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再造过程。

企业再造是一个管理创新的艺术过程。它要求企业整个领导层同心协力,如果某个领导不理解企业再造的意义,那么只有通过反复的思想沟通和强制的权威力量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否则就别无选择,只有替换那些不愿意接受企业再造的人。而在企业需要再造的时候,长期的迟疑只会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和企业走向衰亡。

企业再造的思想动员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再造也是不能成功的。管理人员和再造的领导应该正视职工的真实人性,尊重职工的情感,答复职工关注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企业再造意味着站在客户的立场上重新设计企业。

三、管理学学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变化,以及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又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样,企业管理的学科建设要有相应的变化,要上新的台阶。企业管理原有教材的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企业管理的学科体系问题也需要重新探讨。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我国企业管理学科体系基本上是以“八大管理”为基础的学科结构体系。MBA教材似乎也是分解式的学科结构体系, 如经营战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作业、财务管理、组织与人事等。也有一些管理学派的学科体系是以过程展开的,如计划、组织、人事配备、控制等。那么,适合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企业管理学科体系应该怎样构建,需要管理学专家共同探讨。

企业管理的学科体系又与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相关联。在教材编写方面,教育科研系统的同志与经济管理部门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自1980年起,为了培训适应企业“转轨变型”需要的新型管理人才,教育系统组织撰写了一系列企业管理教科书,经济管理部门也组织力量编写了厂长经理的培训教材。

最近,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组织了9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3 名教授、副教授,对根据教育部《高校财经专业教材规划》编写的《工业企业管理》统编教材,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已经出版发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还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同志,编写了《企业经济学》。

总之,面临着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的学科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努力。

收稿日期:1998—11—18

标签:;  ;  ;  

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_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