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承受多大的通货膨胀?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中国经济能承受多高的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多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经济增长必须承受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该讲,实现宏观经济四个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特别困难的,困难的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即多目标的共同实现。

抛开国际收支平衡这一目标,另外三个目标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目标: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可以有四种组合:⑴经济较快增长。物价较快止涨;⑵经济较慢增长、物价是上涨;⑶经济较慢增长、物价较上涨;⑷经济较快增长、物价较慢上涨。很明显,⑷是最佳状态,⑶是最坏状态,即膨胀状态。宏观经济就是不断地处于上述几种状态之中。政论的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密切关系,当政论选择了某一优先实现的目标时,政府就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那个优先目标。我国经济的成长过程就大体如此。具体而言,1987-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两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分别为10.9%和11.9%,胆通货膨胀率也分别高达7.3%和18.5%。1989开始以物价稳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政策,带来了1989-1991年的经济疲软,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7.8%、2.1%和2.9%,但低通货膨胀率带来的是经济增长下降,这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4%、4.1%和7.7%。从1992年开始,由于将经济增长作为了主要宏观目标,1992-199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12.8%、13%、11.8%,与1987-1988年的情况类似,较快的经济增长又带来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5.4%、13.2%和21.7%。

根据1987-199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前面的分析说明了这样的结论: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宏观经济要实现最佳地状态--高增长速度、低通货膨胀是很困难的,而一般的经济运行状态是⑴与⑵两种,即高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我们认为,经济决策部门应尽力实现最佳的经济运行状态,尽力避免最坏的运行状态。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性,最佳经济目标难以实现,此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在尽力避免经济最坏运行的前提下,或者将经济增长、或者将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经济目标。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应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最终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经济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虽然稳定对于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国而言,稳定只是发展的一个条件,而不是最终目的。我国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经济不增长所带来的不稳定更具破坏性。稳定是发展的条件,是指经济增长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不是说绝对的稳定才是发展的条件。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会产生不稳定,但伯业所产生不稳定更有破坏性,理由是,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真实收入虽然会被侵蚀,但还有各种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对收入的侵蚀。但当社会中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存在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失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而失业者的行为与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真实收入下降的人们的牢骚、抱怨等行为不同,失业者的行为更具有社会危害性,也更难控制。因此,要在货币相对稳定的下,求得经济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的真正稳定。

第三,现阶段我国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是投资带动型经济,要保持经济的一定的投资增长率,这就必然带来一定的货币扩张。

第四,我们有过较为沉痛的教训。1989-1991年单纯地以物价稳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政策,使中国经济几乎陷于停滞,物价稳定的代价过大。

第五,改革是不可逆的。在我国,难度相当大的价格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价格改革是我国建立市场调控机制所必须的。尽管价格深一层次改革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我国价格体制是不能不改的。价格改革本质是调整那些过去受国家严格控制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使其接近市场供求,最终由市场决定。价格改革必然带来价格上涨,这是实现价格调整和让市场决定价格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六,中国面临有利的国妹环境。从1992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种用国。外国投资者以从来没有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也向他们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于我国是不多的,我国应抓住这一机会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变为现实。

如果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经济目标,那么如何对待通货膨胀呢?我们认为,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就必需承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我们的分析如下:

货币政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货币供给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货币理论,货币需求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函数,即:Wd=KY

这里Y名义国民收入,Md为货币需求,K为货币需求对名义国民收入的比率。

如果货币供求是均衡的,即Md=Ms,则Ms=KY。这里Ms为货币供给。

对上式取对数,然后对时间微分,则:Ms'=K'×Y'

这里Ms'为货币供给增长率,Y'为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K'为货币需求对名义国民收入比率的增长率。

如果货币需求是名义国民收入的稳定函数,即K值稳定,K'=0,那么,Ms'=Y'。即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

由于Y=Ry,这里R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

这说明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价格上涨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和。

货币供给一方面影响实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影响物价上涨。当然,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影响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个极端的情况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和滞涨。但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同时引起经济增长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执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宽的货币政策在一般条件下对经济增长是有利。这种条件为:一个国家经济是非充分就业的,并且存在剩余的生产资源。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当货币数量增加后,在充分变业点的前后,通货膨胀的效果是不同的。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点之前,货币数量增加既提高了单位成本、又增加了产品。之所以有双重效应,是由于社会上一方面存在失业人口,又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由于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劳动者被迫接受低于一般物价上涨速度的货币工资,单位成本的增加小于有效需求的增加幅度。又由于有剩余的生产资源、劳动力与资源的结合会带动产量-供给的增加。因此这时货币数量增加一方面会使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也会使就业和产量增加。”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后,货币增长就产生了显著的膨胀效果。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货币增加引起需求增加,但就业和产量将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单位成本。

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同,总的来说是需求过旺,尤其是投资需求过旺。但是,必须承认,由于结构性的原因,我国存在需求过旺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状况。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非充分就业的。我国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也存在大量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据估算,我国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有2亿左右,城市中的劳动力也有很多是闲置,只是他们所在的企业应破产还未破罢了。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有许许多多的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也有很多的生产资本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据测算,我国企业设备闲置率近50%,我们认为现阶段,我们采取中性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总量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性货币投放,金融市场增加融资渠道,搞活资产存量,使我国更多闲置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源结合,从而增加产品的有效供给,是符合我国国性的。当然,在增加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有多大

对通货膨胀的危害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论。通货膨胀自然有它的危害但通货膨胀危害大小是与其产生的背景离不开的。

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需求扩张原因、成本推动原因和结构转换原因。

(一)需求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扩张。我国的财政有明显的公共财政职能。也就是说,国家财政要执行为社会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维护社会公平职能。除了公东财政职能以外,我国的财政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有较高的投入。当国家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实现财政职能所必需的财政支出时,财政赤字就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只有一年收支平衡,其余年份均为赤字。

其次,中央银行的货款扩张。新近出台的《中佛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把稳定货币做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我国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其目标也是双重的,既要维持货币稳定,又要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货款扩张既是其追求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结果,也是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货款扩张的结果。而企业投资需求扩张又是商业银行货款扩张的原因。因此,银行体系与企业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需求扩张的连锁。即使中央银行采取稳定货币的政策,由于企业生产或经济增长会受到伤害,中央银行也会被迫放弃货币紧缩政策。

再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中国企业投资需求扩张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投资收益高,企业,主要是非国有企业根据收益最大化原理,就会提高负债率。第二,我国利率水平低,甚至利率为负,刺激了企业的货款需求。第三,中国国有投资主体不自负盈亏,很少承担投资风险。企业货款可以拖欠,甚至还可以不还,企业的客观投资需求就由主观投资需求来决定,而主观投资需求则是无穷大的。当借入方有无穷大的投资需求时,决定货款投放规模的就不是借入方的需求,而是货出方的货款意愿。由于我国专业银行自身的问题,银行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发放货款,因此,在我国,投资需求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投资的供给。

(二)成本推动

首先,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推动其他产品价格上升。由于原煤、钢铁、水泥、要材、铁路运输等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价格一直偏低,这些产品价格逐渐放开致使其上升。1993年,我国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超过40%。1994年,原油价格实现平价与高价合并,并且增加了议价油的比重,致使原油价格有较大的幅度提高。原油价格上升后,汽油、煤油、柴油及某些有关产品都因成本增加而上升,这些产品价格上升,自然会增加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化纤、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的生产成本。1994年,我国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吕尤其是粮食的收购价格,加上农业因为多种原因歉收,农业收成不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农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又影响大部分轻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当生产成本增加,而总需求曲线不变时,总供给全萎缩。为不使生产萎缩,中央银行自然要提供新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从而总需求增加。总需求上升后,全社会商品价格因需求拉动而上升。

其次,工资增加导致价格上升,收入增加只有与劳动生产率保持一致时,才不会引起价格上升。当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时,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含量增加,如果产品获利能力不变,产品价格必然上升。中国这几年消费基金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以工资总额为例,1980年职工工资总额为62亿元,到1993年,增加到3371亿元,1993年的工资总额比1992年增成了25%。1991年和1992年的工资增长也达13%,很明显,工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率。

工资推动价格上涨过程中,国有企业工资推动的力量最大。在我国,国有企业效益低下。60-70%的企业亏损,其中有相当部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局面。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为维持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工人的基本生活也要每月支付他们一定量的工资,这部分工资是在劳动生产率很,甚至劳动生产率为零的情况下支付的,这部分消费基金没有足够的产品与之对应,从而必然对物价起抬升作用。人们认为,只要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活不起来,只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要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三)结构转换

首先,产品结构转换引发通货膨胀。我国消费需求在某些方面是超前的,而供给却不可能及时调整。在理论上,就会产生如下情况: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某些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但在实际生活中,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不下降,或下降幅度达不到一定的水平,物价总水平势必提高。产品结构转换在我国未来几年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次,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在我国存在着与小国开放国家的结构转换型通货膨胀相类似的机制,即低效率部门的工资与高效率部门的工资攀比。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四川重庆江铃汽车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效率很高的企业,但工人工资却不比重庆市生产效率较差的国有企业的工资高。这就是攀比机制造成的。工资攀比使得工资增长脱离了劳动生产率,最终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总之,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但我们认为,在我国经济处于改革与快速增长时期,改革合理的价格体系,必须承受一定的物价上涨;改革国有企业,需要对那些濒临破产企业的工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这也必须承受一定的物价上涨。

因此,我们认为,通货膨胀在我国现阶段是很避免的,政府就应该将其控制在一定水平内。从而避免通货膨胀过度危害我国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通货膨胀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恶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升速度特别快而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我们在前面曾指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但这种正相关性是通货膨胀在一定幅度内才存在的。当通货膨胀率超过一定幅度,即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只会起破坏作用。但我们又认为,恶性通货膨胀只在特殊的环境中才会产生。历史上,南斯拉夫、玻利维亚,俄罗斯曾经发生过恶性的通货膨胀,但这些国家都是在战争、急剧的社会变革2下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旧中国也了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但那也是在战争的环境下才发生的。我们认为,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我国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其次,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在通货膨胀环境中,由于各种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一,会使价格的引导作用偏离正确方向;也会使生产酱转化为投机资本。很明显,这对生产是不利的。在通货膨胀环境中,由于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会使企业产生虚假利润,从而税收负担加重;你收入才与固定收入者的真实收入会下降,生活水平下降。也很明显,这对社会公平不利。在通货膨胀环境中。债仅人的真实收入减少,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这对一国的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我们认为,在中国价格改革过程中,调整某些产品过低计划价格,同时控制那些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只会使产品间的相对价格变得越来越合理,因此,价格资源配置作用也会越来越强。而财政金融政策的运用会促进产业投资,使生产资本转化为投机资本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通货膨胀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

虽然通货膨胀会降低真实利率,从而对储蓄不利,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储蓄转化为消费的理也是有限的。而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收入分配是向国家和企业倾斜的,国家和企业的储蓄率一般要高于居民个人,这样,一国的储蓄将不是下降,而是上升。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固定收入者,特别是低固定收入者将受到最大的伤害,我们认为,低固定收入者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将决定一国经济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

三、中国经济能随多高的通货膨胀

前面论述了中国经济应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也论述了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害无一利,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在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的同时,我国尽力避免恶性的通货膨胀,而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

中国经济到底能承受多高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多高的通货膨胀在中国是温和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个十分困扰人的问题。

目前关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大小来判断。在60年代,发达国家大多将6%以上的物价上涨视为难以忍受的,并看作严重通货膨胀。如果年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则认为发生了恶性的通货膨胀。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提价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有了新的看法。进入80年代,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的看法更是不一。有的经济学家将30%的年物价上涨率看作恶性通货膨胀,也有的经济学家将月物价上涨50%看作恶性通货膨胀。

第二,根据利率水平来判断。有人将负利率看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标志。其依据是,当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负利率,该国的储蓄会向消费转化,虽然利率为负,投资需求会上升。但储蓄下降使得投资无法实现,从而该国经济增长会爱到抑制。因此,当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名义利率的时候,该通货膨胀率被认为过高。

第三,根据货币流通秩序来判断。这种观点认为,恶性通货膨胀会引起突然性的商品抢购风潮和银行挤兑风潮,从而危及货币流通自身,即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等贵金属重新成为流通和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我们认为,判断经济中是否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地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来判断,原因是这种判断缺乏理论依据;也不能根据利率的大小或正负来判断,原因是真实利率出现负数是经常的,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也是这样。

虽然恶性通货膨胀可以根据货币流通秩序来判断,也就是说,当经济活动中发生了商品抢购和银行挤兑风潮,并危及货币流通秩序时,此时的通货膨胀确是极为严重的,但我们认为,这种判断方法是事后性的,而不是事前性的。用这一标准来判断,是无法预防恶性通货膨胀的。

我们认为,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中,经济生活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是收入分配,即通货膨胀引起社会的不公平,当社会不公平严重危及社会正常秩序的时候,此时的通货膨胀就是恶性的。

政府作为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持者,自然有义务维持社会的公平。前面论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社会危害性,即在一般情况下,失业的社会危害性要大一些,原因是失业者的行为更具破坏性。但这是失业与温和通货膨胀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低固定收入者的生活已没有保障,其对社会的不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其行为就会与失业者一样具有破坏性。因此,政府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就应该保证低固定收入者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我们认为如果低固定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时的通货膨胀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低固定收入者满足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来源包括以下内容;固定的名义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资助和政府补助。当一个人的最低实际生活费用为E,固定名义收入为Y[,1],社会保障的资助为Y[,2],政府补助为[,3],物价上涨指数为P,可以建立下式;则:

当社会上有N个人的实际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用时,政府补贴的总额为:

因此,我国经济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个人的名义总收入、社会保障的资助、政府财政补贴的能力、最低生活费用和实际总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用的人数。

由于最低生活费用于一定时期有一定的标准,这一标准一般与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外生变量。个人名义总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固定收入者的名义收入当然是的,低收入者的名义收入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本文不作讨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中,目前的作用还很小,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其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承受通货膨胀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实际总收入低于最低的生活费用的人数将增加,因此,全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数将增加,这是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需要由政府或社会保障帮助的人数是可以根据个人名义收入、最低生活费用和通货膨胀率来计算。当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对这一人数的计量并非易事。我们认为,政府财政补助能力是决定我国经济承受通货膨胀率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将对此作较细致的分析。

首先,政府财政补贴的资金不源。财政补贴是政府财政的一项支出,因此受财政收入的制约。由于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理由是通货膨胀相当于政府征收了货币税,政府的财政收入应该相应增加,因此,政府拿出一的税收用于低收入者也是应该的。另外,根据前面分析,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定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政论的经常性财政收入也会增加,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能力增强。当通货膨胀率超过一定水平之后,政论经常性的财政2收入在满足经常性的财政支出后,已不法满足对低收入者的补助,政府应用举措内债的办法筹集用于补助的资金。当然,财政亦字也是政府补助低收入者的一项重要来源。

其次,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是互为因果的。当政府用财政亦字来补助收入者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因财政赤字的发生或增大会变得更高;当通货膨胀率提高后,一方面,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会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实际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用的人数也会增加。这又会加重政府的补贴负担。

再次,财政赤字的大小应有上限约束。由于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是互为因果的,即会产生恶性循环,财政赤字必需爱到限制。我们认为,财政赤字的大小应严格地受制于全国人民代表人会。

最后,当财政赤字的数额一定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一定的。由于举借内债不会对货币流通总量产生影响,来源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并用于补助低心入者的资金也不会影响货币流通,此时的通货膨胀与财政补贴不存在相关关系。

到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很难避免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政府必须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既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又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但主要是由于注扩张、结构转换造成的。

第三,中国经济不是充分就业的,且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劳动和结构调整作用,对充分利用我国良公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有好处的。

第四,判断通货膨胀是否温和的,应该以是否满足低收入或最基本生活费用为判断标准,原因是当人们的最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时,社会的基本生活秩序被破坏,而失业增加也不过如此。

第五,现收入者最低生活水平的来源包括个人名义收入与政府资助是主要的,而社会保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六,政府补助主要来源于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货币税、经济增长加快而带来的经常性税收的增加以及内债的举借。财政赤字也是一个来源,但财政赤字应有上限约束,否则,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会形成恶性循环。

第七,当财政赤字一定,政府通过增加经常性税收以及举借内债等方式无法满足补助低收入者最低生活费用的需要时,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会加剧,恶性通货膨胀就会产生。

因此,中国经济能承受多高的通货膨胀,又取决经济增长而使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加的程度;取决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收入和举债收入补助低收入者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经济能承受多大的通货膨胀?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