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的动物情结_动物论文

论幼儿的动物情结_动物论文

小议幼儿的动物情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结论文,幼儿论文,动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都喜欢小动物,他们在与小动物的交往中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种特殊的动物情结产生的原因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幼儿理智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交往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幼儿的动物情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成人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一、幼儿动物情结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很喜欢小动物,他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动物玩具、喜欢去动物园看小动物、喜欢跟小动物说话等,有的小朋友还在家里养了各种小动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幼儿在与动物玩耍时,他们对动物有无法抑制的热情,脸上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兴奋神情。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动物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动物情结的产生原因

      1.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自我中心使得幼儿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幼儿由己推人,由人推物,世间万物都具有了生命,在他们眼里,往往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他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感情加到小动物身上,跟它们讲话、做游戏,从中得到快乐。幼儿的思维单纯天真,小动物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单纯可爱的。

      2.幼儿理智感的发展特点

      理智感是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幼儿时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动物的世界神奇而有趣,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探索的本能和求知的欲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为什么斑马身上有条纹”……动物世界中蕴藏着的“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开拓思维,启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会由于问题的解决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愉快。

      3.幼儿交往的需要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往需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会把小动物当作亲密的朋友,和它们一起嬉戏,向它们倾诉心声,从中获得安慰,摆脱孤独,从而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弱小、可爱的小动物可以引起幼儿的怜爱之情,使幼儿产生保护弱小的责任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不养伴侣宠物的儿童,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

      三、幼儿动物情结的积极意义

      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曾说过,伴侣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充当某些人类角色的功能,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幼儿的这种特殊的动物情结如果能够被成人适当地引导,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喜欢近距离观察小动物,成人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各种行为和表情,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好“观察记录”,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成人适时地传授一些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黄鼠狼放臭屁吓跑敌人、萤火虫发光吸引同伴、蜜蜂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通知同伴蜜源的位置……幼儿会惊叹动物的神奇本领,增长有关小动物的知识,而且他们在与动物的进一步交往过程中,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查资料,获得更多的有趣又有益的知识。

      2.培养幼儿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喂养动物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交际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动物情结,在家中或幼儿园喂养小动物,让幼儿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喂养的小动物很多,例如蚕宝宝、金鱼、小乌龟、小兔子、小白鼠等。养动物之前,要和幼儿商量好他的职责范围,他应该负责喂食、换水、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务。成人的态度要非常郑重,让幼儿知道养育小动物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注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爱心、耐心、责任感。提前告诉幼儿,既然想养小动物,就应该对它负责到底。小动物虽然很小,但它也是一条生命,要为它的生命负责。小动物生病了,成人要和幼儿共同想办法医治、细心照料。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完成了从被照顾者到照顾者的角色转换,他会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极大地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善待小动物的孩子,是善良而有爱心的孩子。

      3.了解生命的意义

      一个5岁的小男孩,看到人行道上有一条虫子。他害怕虫子被行人踩到,于是小心翼翼地将虫子从人行道搬到草地上。这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这个小男孩认识这个生命,这个孩子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另一只虫子从小朋友的队伍中爬过,其中一个小男孩抬起脚狠狠地一踩,只见虫贴平在地上,还流出了青绿色的汁。当教师向小男孩的妈妈说明这个情形后,他妈妈眉飞色舞地说:“我家孩子从小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往往不是凭空形成的,大人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价值观。后面那个小男孩如果也有人教导他认识虫子,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因此,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

      在幼儿和小动物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儿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成人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给幼儿讲述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生命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等自然现象,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坚强,培育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尊严的意识,让幼儿认识到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拥有宝贵的生命。幼儿在细心呵护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脆弱和伟大,并理解抚育生命成长的艰辛,从而体会父母的艰辛。

      父母和教师的支持与理解能够帮助幼儿明白生命的循环与轮回。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伤心或难过都是正常的,家长和教师要理解幼儿此时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感情,陪着他们,让他们知道周围的人和他们的小宠物同样爱他们,珍视已有的人和物,慢慢和他们一起从悲伤中恢复。家长和教师千万不能表现出厌恶或者不屑一顾的态度,否则幼儿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四、幼儿动物情结的消极意义

      幼儿的动物情结若不能很好地引导或受到某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会出现另一个极端,最常见的就是虐待小动物。对待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制约。从幼儿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少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往往只是儿童求知的一种行为反应。由于好奇,他们开始动手“折磨”小动物,其实正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而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5岁之前的幼儿在道德判断方面还不成熟,头脑中还缺少所谓的“道德”“人道”等概念。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幼儿发泄压抑、不满、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就可能激发出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这种幼儿常生活在一个不健康、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经常受歧视,温顺可爱的小动物自然成了其缓解心理压力的发泄对象。此外,模仿他人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成人应及时找出破坏行为的原因,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幼儿认识错误。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提高认识水平和移情能力,引导幼儿站在小动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另一方面,要及时加以制止和合理的引导,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对幼儿多一些爱护和关心,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

      动物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启迪,而且有助于完善幼儿的性格,培养幼儿对生命、家庭和自然的热爱。成人应有意识地利用幼儿的动物情结,使动物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媒介,潜移默化地将责任感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等贯穿其中,让幼儿拥有一个多彩而有意义的童年。

标签:;  ;  ;  

论幼儿的动物情结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