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论文_张瑜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论文_张瑜

近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每年体检逐渐普及大众。或许有一天,你拿到的体检报告结果中赫然写着“胆囊息肉”,是不是有点蒙?自己从来没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吃饭也好好的,这胆囊息肉怎么长出来的呢?需不需要管他呢?本文将向大家普及胆囊息肉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防治方法等知识。

1、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主要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状凸起生长的一类病变统称,一般是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内存有非结石性异常回声。在临床上,胆囊息肉可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

其中,假性息肉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多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而导致胆固醇有结晶析出,并逐渐积聚增多,黏附于胆囊壁上形成黄色颗粒,属于良性病变,患者只会偶尔感到上腹部不适。此外,假性息肉也有可能是由于反复多次胆囊炎症作用于胆囊壁上导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的炎性隆起,故其又称为炎性息肉,也属于良性病变,患者一般有右上腹部钝痛感。

真性息肉包括腺瘤、腺癌等,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癌变。若超声检查报告息肉直径≥1.0cm,或息肉带蒂,且呈宽基底的,其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重视,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诊。

一般情况,通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回声强度就可以鉴别诊断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假性息肉回声相对较强,真性息肉反之。若超声检查鉴别不清,可以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

2、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比较清楚的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由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形成息肉;②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所刺激,致使胆囊壁粘膜受损而形成纤维组织瘢痕增生;③胆囊腔内有胆汁长期淤滞,胆汁内的水分被胆囊吸收浓缩析出结晶而形成息肉。

3、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第一步:看真假

当发现有胆囊息肉时,首先需要判断息肉的真性与假性,假性息肉(如局灶性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基本不会癌变,无需处理;而真性胆囊息肉(腺瘤、腺癌)极易发生癌变,需引起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定期监测或手术切除处理。

第二步:看大小

对于真性胆囊息肉还需观察其大小,息肉越大,癌变风险就愈高。那么,该如何判断息肉的大小呢?主要是通过超声检查进行观察,对于息肉直径≥1.0cm的,其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cm的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再决定下一步处理方案。但需注意的是,超声检查中息肉直径为人工测量的,而且息肉呈不规则球形,有时有可能存在一点点误差。

第三步:看症状

如果胆囊息肉直径<1.0cm,且伴有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如果无不适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需继续看下一步。

第四步:看患上胆囊癌的风险

胆囊癌发生高危人群:①年龄≥50岁;②存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③无蒂息肉(包括胆囊壁增厚>4mm);④印第安族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存有胆囊癌风险,且息肉直径≥6mm,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切除;

若存有胆囊癌风险,且息肉直径<6mm,定期(间隔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进行超声检查;

若无胆囊癌风险,息肉直径<6mm的,定期(体检后1年、3年、5年)进行超声检查;

若无胆囊癌风险,且6mm≤息肉直径<1.0mm,定期(体检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进行超声检查。

总言而之,当你拿到超声检查报告,存在以下因素①单发息肉,而且息肉基底部宽大;②息肉直径≥1.0mm;③每次体检超声检查息肉都呈进行性增大;④伴有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病理改变的,应到正规医院肝胆外科就诊,进一步检查。如果确实怀疑有恶变风险,且排除了手术禁忌症进行手术切除,常见手术方式有体外冲击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术等。而若偶然体检发现有胆囊息肉,无不适症状,也无癌变危险因素的,选择保守治疗即可,例如调整饮食习惯,养成吃早饭的习惯,三餐定时,不进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合理调理作息时间,并需定期每隔6~12个月进行1次超声检查,密切察看息肉大小变化,息肉无增大趋势的无需过于担心,继续监测即可,若息肉进行性增大的,与专科医生协商考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4、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1)饮食规律:饮食要有规律,三餐定时,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但如今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再加上快餐、外卖的便捷,不少人选择吃外卖或经常不吃早饭,或熬夜加餐等,长此以往极易导致胆汁淤滞、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胆汁,就会刺激胆囊形成胆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合理科学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息肉。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坚持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具体方法如下:①用植物油烹调饭菜。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的摄入,又可以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避免形成胆结石;②烹调上以炖、烩、蒸为主,忌煎炸;③多进食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④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⑤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⑥晚餐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

(3)禁止饮酒或摄入含酒精类饮料:摄入酒精后会通过肝脏分解代谢与解毒,直接损失肝功能,进而引起肝胆功能失调,致使胆汁分泌、排泄紊乱,刺激胆囊壁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变大,增加癌变的可能。因此,应严格限制酒精的摄入。

(4)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熬夜,经常熬夜加班,或者沉迷于手机与应酬,却不知道,经常性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引起内分泌失调,继而增加胆囊息肉发病的风险。因此,我们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取山楂、菊花等做成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5)控制体重:肥胖人群的体内胆固醇含量比较高,如果胆固醇长时间无法代谢,很可能会逐渐在胆囊内沉淀形成结晶,继而诱发胆囊息肉。因此,对于体重超过正常指标的人群,一定要多加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好体重,降低胆囊息肉发病率。

此外,有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发生还有可能是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若同一家族中有人患有胆囊息肉,那么家族中其他人患上本病的几率较其他正常人群显著升高。因此,建议有胆囊息肉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更加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且定期到医院做筛查,出现疑似症状,及早就诊。

总言而之,胆囊息肉是一种可大可小的病症,如果为假性胆囊息肉、或息肉直径<1.0mm。无明显不适症状的注意定期观察即可。如果真性胆囊息肉进行性发生改变,或息肉直径≥1.0mm的,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切勿错过治疗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调整饮食习惯与作息时间,预防大于治疗。

论文作者:张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论文_张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