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祎斌[1]2002年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风险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因而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存在着融资结构不合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风险性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而融资困难又进一步加剧了其风险。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风险问题进行探讨,运用博弈论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风险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和制度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中风险的成因,提出了在我国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
曾小丽[2]2007年在《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瓶颈”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了我国金融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从与传统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视角出发,尝试引入保险机制,拟通过保险业务的创新与拓展植入中小企业融资,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资信信息甄别机制,从而降低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通过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提供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途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论文是在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背景下,对引入保险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次尝试性的理论探索,针对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与探讨。文章首先对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然后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深入剖析了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接下来,从缓解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与融资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出发,提出引入保险机制;并按照保险与不同的融资渠道结合,即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来源的不同,设计了保险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四种模式,即抵押贷款保险模式、担保机构保险模式、租赁信用保险模式和出口信用保险模式,重点探讨了这四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思路、制度安排及其适用性,这是全文的主体。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保险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完善外部环境约束和理顺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叁个方面提出了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对策建议。
康立[3]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陈灏[4]2013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在实现技术进步、吸收劳动就业、扩大国际贸易、以及助推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如此之多的环境下,其融资难的问题更是显而易见,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更加迫在眉睫。现阶段,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都处在下滑阶段,我国国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外部压力环境下,很多的中小企业不单面临着经营盈利困难的困境,更面临着资金匮乏及资金链断裂的极大危险。在这种内外均忧的不利背景下,重新深刻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以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是极其重要的举措,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一些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如何通过政府、银行以及企业叁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缓解困难局面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促进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很多研究都是简单地从从中小企业自身或者某一方面出发,通过简单的视角去研究探讨中小企业融资中涉及到的各类问题,诸如中小企业融资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融资的渠道和创新、融资成本和收益问题等问题。缺乏一些系统全面地研究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文献。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拓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的债权债务结构,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因此,研究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制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研究,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吴峻峰[5]2008年在《面向中小企业内创业风险控制的能力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是指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在现存组织内部,为了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而得到组织授权和资源保证下的创业活动。具体来讲,内创业活动是指在现存企业组织内部创造新业务的创业活动。内创业能够促进企业新的子业务单元的创建和成立,以及企业新业务领域的开拓与进入。内创业的成功实施将意味着企业新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更高经营水平的确立。它是企业维持自身竞争实力,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内创业和公司创业的大量研究都是围绕大型公司或公司集团的联盟并购、国际化经营和跨国风险投资等大宗热门问题来开展的,而真正意义上有关国内广大中小企业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内创业的研究则相对很少。实际上,中小企业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它们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已越来越明朗,广大中小企业为适应国际化竞争挑战对内创业实践的需求与兴趣日渐浓厚。因此,有关中小企业内创业的研究才真正大有可为,其社会意义影响深远。本文研究从以往国内外有关公司创业和内创业的研究综述出发,有效地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内创业实践特征,提出了划分中小企业内创业类型的二维矩阵,将广大中小企业内创业实践归入了叁种常见的类型。随后,本文综合根据理论逻辑分析,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归纳总结出了叁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内创业下各自的主要风险特征和风险因素。紧接着,本文又以文献资料综述出的创业导向层能力和创业变革管理层能力要素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企业内创业风险控制能力要素的案例研究和统计实证研究,总结得出叁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内创业下,能有效作用于各自内创业主要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能力要素结构,为广大中小企业内创业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最后基于各项研究的结论成果对中小企业实施内创业过程中有效识别和界定主要风险问题因素,并积极培育相关风险控制能力,基于能力要素结构有效控制内创业风险,保障内创业的成功实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以供广大内创业实践者借鉴。
刘晓丽[6]2017年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下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但相应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还在逐步健全,尤其是金融法律法规。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对资金的需求没有比任何时候更强烈。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法律保障,仍然需要落脚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保障措施,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的从法律保障这个角度去探索和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并期待能通过提出的建议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保障体系,促进企业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对科技型中心企业信贷融资法律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系论文的主要内容,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概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对信贷融资的主要形式及现状予以介绍;第二章也是论文的关键内容,叙述信贷融资法律现状,阐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叁章是对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信贷融资法律制度的借鉴,服务于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问题的改善;第四章为文章的总结和对研究问题的深化,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环境的改善从叁个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第叁部分为结语,为上文的了论述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对本问题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的空间,也期待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问题的完善贡献更多智慧。
崔庆炜[7]2007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壮大,目前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融资困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但是一种经济运行现象,而且还是体制和制度缺陷和滞后的一种表现。本文尝试分析、借鉴、引用早期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结论,主要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层次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特点,并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动向;进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进行实际和理论的探讨,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找出融资难的症结,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融资结构失衡”、“融资行为受约束”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深层次原因的理论观点。通过比较与借鉴国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过高入手,特别是发展民间金融及利用境外资金,在层次性、操作性、现实性叁个层面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具体对策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并且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框架及总体构思。具体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并阐述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章,从多方面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第叁章,据上面表现出的现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及其原因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国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比较,从而总结出国际中小企业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第五章,根据所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王俊[8]2004年在《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长期得不到各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逐渐重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去计划经济大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中国政府长期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受政府的影响和实践的制约,学术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还很不系统、深入、成熟,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外文献偏重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其理论分析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国内大部分文献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探究和宏观对策建议的较多,理论分析不够。 本论文首先对现有的企业融资理论进行了梳理。马克思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发展中信用制度的演变来研究企业的融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适性。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则是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值的影响,比较微观地分析了企业的具体融资行为。但是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对大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并不完全适用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说,新资本结构理论中Myers的新优序融资理论的分析框架较适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但它属于对企业融资问题的静态考察,而中小企业是具有潜在的高成长性群体,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和偏好,即具有成长周期的动态性特点。 乡镇企业决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中国,福建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福建乡镇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代表性。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重点以福建乡镇企业为例,来考察中小企业的具体融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知道:福建乡镇企业产权变迁是有深刻的融资动因的,在其产权逐步清晰化后,体制光环消失,跟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遭遇融资困境;福建乡镇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明显下降,其中流动资金对净利润的贡献率明显降低,而固定资产等长期性资金对净利润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较之短期资金,乡镇企业的长期资金更为短缺,在长期资金中,乡镇企业更偏好权益性资金,其次才是银行的长期债务融资。长期资金的短缺,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不在于资金的短缺,而是在于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渠道狭窄,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具有“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外生性特点,缺少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即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政府而非由市场自发形成,所以在市场还无法形成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机制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还是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在直接融资体系上,建立中小企业证券市场和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在间接融资体系上,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和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在信用体系上,培育社会信用文化,加强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信用体系规范建设。
徐晓音[9]2010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中小企业只占22.5%,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这一比例更下降到15%:在全部资金来源中,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仅占2%,它们所需资金的大部分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自我积累或通过民间借贷取得。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范围十分狭窄,选择融资方式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问题则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厘清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这对政府融资政策制定和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决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MM理论、融资优序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周期理论、金融渗透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命题。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简评;然后从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类型、区域性差异、所有制形式、企业成长性等特质,信息因素以及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揭示了不同个体特质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特征;接着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进行了融资方式选择的国际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规律;最后以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行业性、地区性、所有制及成长性差异,以及融资成本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行业性、地区性、所有制和成长性特点;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2006年12月31日以前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80家公司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小企业成长性对内源融资、银行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影响,其中主要检验了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成长性指标对内源融资、银行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影响,还检验了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和地区对内源融资、银行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成长性影响中小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但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有不同的影响。内源融资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正相关,与总资产增长率和企业规模负相关;银行信贷融资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正相关;股权融资与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回归结果还显示,中小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的行业性与地区性差异。西部地区的中小上市公司内源融资高于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则高于信息技术业;制造业比信息技术业更倾向于选择银行信贷融资方式,而信息技术业较制造业更偏好于外部股权融资。检验了风险因素对股权融资的影响,还检验了信息不对称因素对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结果显示,股权融资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利息费用率负相关,与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负相关;银行信贷融资与固定资产率和无形资产率正相关,与公司上市交易年数负相关。
谢欣昀[10]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研究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然而,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是,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和更加复杂,如何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中小企业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研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企业融资效率分析体系,认为应该从资金融入效率及使用效率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的融资效率问题。而使得融资效率不再仅仅是一个资金收益率和融资成本的比率,而是一个包括了资金融入效率、融入资金使用效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风险等因素的综合体系,从融资行为对企业的整体影响上来考量企业的融资效率问题。同时,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以所提出的融资效率分析体系为基础,对有我国中小企业板“第一股”之称的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前后的财务报表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该企业的融资效率问题进行了案例研究,并最终对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风险问题的探讨[D]. 樊祎斌. 暨南大学. 2002
[2]. 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 曾小丽. 湖南大学. 2007
[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D]. 陈灏.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 面向中小企业内创业风险控制的能力结构研究[D]. 吴峻峰. 浙江大学. 2008
[6].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问题研究[D]. 刘晓丽.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庆炜. 厦门大学. 2007
[8].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俊. 厦门大学. 2004
[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徐晓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研究及案例分析[D]. 谢欣昀.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融资论文; 创业资金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银行业论文; 结构化融资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法律论文; 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