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中老年患者居多。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目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良好,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后遗症,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康复护理措施
1.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1.1.1 良姿位的保持 所谓良姿位摆放,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偏瘫患者的典型痉挛姿势表现上肢为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下肢为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
1.1.2 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白天2小时变化体位一次,晚上3小时变化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翻身,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
1.1.3床—轮椅(或椅)转移和渐进起立训练。
1.1.4皮肤护理 患者皮肤损伤的机会很多,应从多方面去帮助患者,患者能坐轮椅的应该尽量少卧床,卧位时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并保证白天每2小时翻身1次,夜间每3小时翻身1次,以改变皮肤的接触应力方向;床垫与被褥应该保持干燥、清洁;每天用热毛巾至少给患者擦洗全身一次,在搬动患者时,尽量不要使患者在床单上摩擦;坐在椅子上时,不管是轮椅还是靠背椅,均应该每半小时帮助患者分别抬高两侧臀部,以减轻躯体对臀部的压力;一旦发现皮肤上出现红肿、硬结,或擦伤,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
1.2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1.2.1抗痉挛训练 大部分患者其患侧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表现为肩胛骨后缩,肩带下垂,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伴一定的尺侧偏,手指屈曲内收;骨盆旋后并上提,髋伸、内收、内旋,膝伸,足趾屈内翻。
1.2.2坐位训练 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采取床上坐位训练。长期在床上制动,尤其是老年人,可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褥疮等。
1.2.3平衡训练 重点进行Ⅲ级坐位平衡训练和Ⅰ、Ⅱ、Ⅲ级立位平衡训练。1.2.4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当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提高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患侧单腿站立训练。
1.2.5步行训练 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以后,患腿持重达体重的2/3以上,患肢分离动作充分后,开始步行训练。
1.2.6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1.2.7改善手功能训练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1.2.8 ADL训练 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主要进行个人卫生、穿脱衣服、两便处理、坐位与站位转换、步行等训练及支具、矫形器的使用。
1.3后期康复护理
1.3.1上肢功能训练 重点是改善和促进手的精细和技巧运动;改善和提高速度运动。
1.3.2下肢功能训练 重点进行改善步态、步态协调性和复杂步行训练,提高实用性步行能力。
1.3.3 ADL 训练 目的是争取生活自理,重点进行必要的家务、修饰动作(洗脸、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剪指甲等)、户外活动、入浴和上下楼梯训练等。
1.4后遗症期康复护理
1.4.1手杖和步行器的使用 恰当地使用手杖和步行器,把它们作为步行训练的一种过渡也是可行的。但必须不妨碍患腿潜在功能的发挥,并争取逐渐撤掉。
1.4.2轮椅的使用 可使患者尽早脱离病床,获得坐位的安全感和手的合适支撑;可使患者的移动简单化;患者可获更大的独立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3支具、自助具的使用 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1.5言语康复护理
感觉刺激、口运动语言肌肌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和发音模式及姿势次序的再训练。1.6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为了能使患者认清现实,使其能保证治疗,故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常见的心理康复治疗方法:①举例法:一般来说,卒中后偏瘫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康复治疗后,大部分功能都较快恢复,家属在陪同患者到医院随访时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而经常给患者举一些这样的实例能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缓解和消除一些负面的影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②表扬法: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并及时告诉患者,这可以起到鼓励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以此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③制订适当的作息计划表,以便患者感到生活充实。④适当的娱乐,患者定时聚会,鼓励和指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各自的康复治疗经验,这对于患者可以起到心理疏导作用。
2健康教育
对即将出院的患者进行康复教育和健康指导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康复知识,达到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自我康复意识,预防并发症的目的,它贯穿于现代护理程序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健康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可促使患者自觉建立健康行为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康复教育原则
2.1.1教育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并持之以恒。
2.1.2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
2.1.3指导有规律的生活,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充足睡眠,动静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
2.1.4指导患者修身养性,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学会辨别和调节自身不良习惯,培养兴趣爱好,如下棋、弹琴、写字、绘画、打太极拳等,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2.1.5争取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社会支持。
2.2康复教育方法
2.2.1计划性教育 制订教育计划,通过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和工休座谈会的方式,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患疾病有关知识、危险因素及预防,介绍治疗本病的新药物、新疗法,指导正确服药和进行功能训练等。目的是使教育对象对所患疾病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和评价,重新树立起病损后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为病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2.2.2随机教育 针对患者及家属不同时期的健康问题及心理状态进行非正式的随机教育。可贯穿于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及护理操作中,也可利用探视时间向患者、亲属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
2.2.3交谈答疑式教育 让患者提出心理上的疑点、难点,积极给予回答和解决。
2.2.4示范性教育 通过早期给予体位摆放及肢体训练方法,逐渐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协助,积极进行自我康复训练,经过行为替代达到适应正常生活,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2.2.5出院指导 提供科学的护理和协助锻炼的方法,强调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定期随访指导,鼓励职业康复训练,把疾病造成的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
3讨论
脑卒中的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减轻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替代工具,以争取患者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其日常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使其最大限度的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晓敏等,恢复期脑血管疾病的家庭治疗及护理体会[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8):776-777.
2. 陈君等,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调查[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62-167.
论文作者:叶芳,罗娟,陈莉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患者论文; 体位论文; 屈曲论文; 功能论文; 坐位论文; 下肢论文; 脑卒中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