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写作能力论文,课外阅读论文,初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7—9年级学生明确提出了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每每提笔不是没有素材就是题材陈旧、语言苍白。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鉴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对中学生语文阅读的要求、能力及范围、数量作了详细规定,我们不妨化整为零,将写作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中。
一、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
现在的一些中学生不仅畏惧写作,也不喜欢看作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是采取当堂互相评改作文或是听读范文等相对活泼的授课形式,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表现出抵触情绪。相反,学生们对于课外的一些杂志、小说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笔者曾多次听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喜欢抱着小说看,太浪费时间了”。对此笔者认为,学生爱看课外书不能简单地一票否决或是放任自由,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并鼓励学生选择有益的、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各类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欣赏优美、有品位的文章,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据笔者观察,不少学生看课外读物时往往囫囵吞枣,仅留意文中的故事情节。过目就忘,停留在“阅”的阶段而非“读”。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选文的命题、开头、结尾、选材、构思等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如在课外阅读教学《父亲的眼神》(选自《青年博览》)一文时,笔者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父亲的眼神作为标题,是否有其他的标题可以替换?文章的开头仅一句独立成段“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内疚。”这是什么开头法,有何作用?与你们平时的作文开头有何不同?文章的结尾用音乐和环境的描写有何好处?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读文章时不再停留在故事情节,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文章,从而引申到他们自己的作文。在欣赏文章之余,笔者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父亲的眼神是如何的?不同时候有何区别?请口头描述。”这么一问,学生就有了积极性,他们纷纷用“愤怒、犀利、酸楚”等词语表达,并联系各自家庭发生的琐事来描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后,有的学生对笔者说,此举激发了他们阅读、欣赏文章的兴趣。
综上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练习讲评或是课外读物赏析课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分析答案、讲解技巧,还应从作文教学角度分析作者的立意、构思及选材等,并延伸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写作训练夯实基础。
二、在阅读中启发、拓宽学生的作文选材思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一道作文题,许多学生的选材常常雷同,如对于情感类的非命题作文,学生的切入点多为“亲情”,而学生们对于父爱母爱的“感受”也显得千篇一律,大都是“雨天家人送伞,生病通宵照顾”等,缺乏真情实感。笔者问学生:“为何大家的感受如此相同?”学生反映,“平时生活较单调,每天家门到校门两点一线,加上从小学起写的就是爸爸、妈妈、老师,所以一看到类似主题的文章,第一反应就是套用。”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章,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如课外阅读《名人传》,这本书中所记叙的3位名人都是历经磨难仍自强不息,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不朽的巨作。学生们初读名著写感悟时充满感动,兴趣十足,但随着感悟随笔的次数增多,反复地赞美人物执著、顽强的精神品质,他们对名著的欣赏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发生这种现象,笔者立即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受、品味文章:如各位名人所处的国家、时代背景、家庭情况;从当代的高度看他们的行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品质;用文中旁人的眼光理解他们的言行等。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还注重选择不同的选材,如环境保护、社会焦点、自然景观、科学探究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们的作文选材思路开阔了许多,雷同作文少了,不少学生还写出了题材别致、观点新颖的文章。
三、通过阅读后的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文笔
学习写作与学写字有类似之处,都可以从模仿先入手。吕叔湘先生曾形象地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模仿并不等于抄套。那么如何仿写呢?首先要看仿什么,笔者认为赏析什么方面就可仿写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模仿句子、情节的部分;而对于初中生,则可以在赏析之后进行对应的仿写练习。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谈骨气》《理想的阶梯》时,正值议论文入门教学阶段,当阅读完《谈骨气》一文,笔者设置的问题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学生认为是“谈骨气”,有的则说是“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们确定中心论点是开头第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笔者告诉学生:“写议论文时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句子。”接下来笔者有针对性地出了两个作文题《谈友谊》《议迟到》,让学生尝试写几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又如阅读《理想的阶梯》一文时,学生们分析出文章的结构是用排比段的形式来论证观点。于是,笔者出了《谈分享》的作文题,让学生模仿范文写出文章的中心,及可以作为排比段结构的分论点。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赏析和练笔,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写议论文的要领和技巧。
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议论文作为新的文体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只是讲解课文或者是课外阅读练习,就让学生练习写全文,会让多数学生无从下笔或是与记叙文相混淆。如能让学生多赏析课外阅读材料,再从开头、结尾、构思、中心等方面逐一模仿,那么学生们再写议论文就不会感觉吃力。同时,因为有范例可模仿,知道可以如何模仿、仿什么,学生在下笔时也就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四、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添改强化学生对作文细节的把握
学生们通过多方面、多文体的反复模仿、训练,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后,便可撇开“模仿”这根拐杖,尝试细节描写。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片段练笔与课外阅读练习相结合时,对学生而言就会成为“有趣”的练习。
笔者在课外阅读教学时,有时会将课外材料的一部分隐去,让学生补充完整;有时让学生添加上文中并没有的细节描写或是环境描写;有时让学生修改文章结尾或是补上后续。如此的片段练笔,建立在具体的情节、语境中,能让学生更易发挥想象。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鲁滨逊漂流记》时,笔者将鲁滨逊死里逃生流落荒岛的文段选出,而后删去原文中表现鲁滨逊心理及荒岛上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主人公此时的内心想法或是岛上环境。学生们闻言立刻来了精神,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有趣、精彩的想法。而后,笔者引导他们将自己所思所想化成笔下文字。最后,再把学生们的描写与原文作者的写法相对比,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很有独到之处。而学生们通过这样的练笔和比较,产生了进一步阅读原著、揣摩人物的浓厚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当读到最后一章“诺第留斯号怎样了?它抵住了北冰洋大风暴的压力吗?尼摩船长还活着吗?”这些语段时,学生向笔者提出了疑问,笔者则借此机会在班级展开了讨论:“请大家来说说作者结尾的疑问”。学生们结合前文的情节,就诺第留斯号和尼摩船长的存亡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随后,笔者让学生在原文及辩论、想象的基础上为小说补写后续。通过以上多次类似的练笔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写作中逐渐意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能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并诉诸笔端。
五、通过阅读后的赏析交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促进学生常练笔、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写作有足够的热情,上文所述的种种作文训练方法才能发挥良好的成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后的赏析交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好胜心。为了能别出心裁、胜人一筹,学生们往往绞尽脑汁。而交流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好评和肯定的学生,更是受到莫大的鼓舞,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对于课外阅读后的赏析交流,笔者常用的方式是“接龙法”,方法如下:在学生阅读完某篇文章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就文章结尾发挥想象,为文章改写一个结局。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同桌间互相赏析、修改并写出简短的点评,再由A学生朗读自己的文段及同桌点评语。朗读完毕,由A学生选择B同学来评价所听到的文段并且再朗读自己的练笔,B同学评价他人与朗读自己的文段后再选择C同学进行,如此接龙下去。这样的方式对比原来由教师评改并选择范文讲评,避免了教师惯性地选择部分学生文章赏析的弊端。教师只需充当引导者,将分析点评文章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学生们自主选择点评文章的人选,让他们充满了对鉴赏他人文章的兴趣。这么做既能在他人朗读时用心倾听,还能开动脑筋思考如何点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以上方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作热情亦随之高涨。此外,学生们明白了点评他人文章时必须夹叙夹议,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外阅读教学作为平台,将作文能力培养贯穿其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能力;其次是通过阅读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作文选材思路;再次是阅读后的学习模仿,模仿后尝试添改,以达到锻炼学生文笔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相互赏析交流,进一步培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中,以上5个环节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笔者相信,只要能切实地做好课外阅读教学工作,使之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互相渗透,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初中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就会稳步提升,课标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也将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