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观_产业集聚论文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观_产业集聚论文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集聚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能力论文,观点论文,核心论文,产业集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解释:按照经济学原理,当今的全球化似乎正在抵消着不同区域之间在成本上的优势,区位因素的作用正在受到不断开放的全球市场和快捷的交通通讯的削减,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企业所处的区位是不能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可是我们发现,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好莱坞的娱乐影视业、硅谷的半导体和信息产业等,其竞争优势似乎都与所处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还能看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往往是在同一区域内群聚一起的。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似乎与区位、与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因素有关。群居在一起的企业,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会有何帮助?

一、基于成本因素的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领域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和接近。经济学家以经济的外部性概念来解释集聚现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这种存在于行业内部而非个别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称作外部性。一般地说,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二是厂商的集中能创造一个完善的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公司能够迅速地在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助于创造性的构想以及技术秘密在个人之间非正式的交流,即产生知识外溢(注: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克鲁格曼从运输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个工业区域的形成。他认为,运输成本越高,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越高;运输成本的降低,必然瓦解企业集聚的程度。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经济区域的优势因素,更多地被解释为成本上的优势,如绝对成本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等。成本优势依赖于自然禀赋或技术条件等外生因素。

这些学术观点,都是较多地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的原因。一个区域的企业之所以有优势,是由于运输成本的节约、供货渠道、公共物品的取得,以及交易成本的节约等因素。

仅仅从成本的节约来解释产业集聚问题,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首先,全球化经济中交通通讯服务的便捷和成本低廉,必将导致公司选址应该更加偏向散居而不是群居,然而这与实际观察到的并不吻合;其次,日益开放的全球市场和快捷的交通通讯必然侵蚀着区位因素的作用,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从其它地方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企业不可能从所处的区域获取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但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在某些区域群居一起的?最后,在硅谷、好莱坞等地设立企业的成本如今已经很高,为什么仍然有许多企业愿意在此设立机构呢?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由单纯追求成本占先,逐渐转变为追求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能仅仅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各种成本控制手段不断压低产品成本来竞争,而是要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更多地谋求在市场上同类企业所没有的新产品和独特的技术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成本固然是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成分,但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新颖独特性、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后者给企业带来的竞争能力是难以通过成本度量的。

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早就暗含着外部经济的思想,暗含着内生因素的思想。工人或企业集聚在一块,容易促进分工的发展。分工使得工人“熟能生巧”,提高了生产效率;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发明。这些好处,并不是企业在成本上的支付所带来的,而是由分工带来的。它是内生于企业或工人的分工生产之中。今天,我们又从亚当·斯密的学说中发现了新的内涵。在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中,也包含着集聚带来成本之外技术创新的思想。对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成本优势的层面上,而要以现代组织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甚至从企业微观经济层次,来分析和解释集聚对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积极作用。

二、产业集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

从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来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特性是其稀缺性、不可模仿复制性。这是因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路径依赖的,而且与企业的长时期的决策有关,不只是与大的决策有关,而是与无数个小决策有关。一家公司之所以比另一家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不是由于做对了几个大的决策上,而是由于无数个正确的小决策上。大的决策容易被模仿,而大量的小决策是无法模仿的(注:杰伊·B.巴尼.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A].(英)坎贝尔等编,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的战略[C].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基于路径依赖的企业竞争能力的不可模仿性质,揭示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的机器,它的生成及演化受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环境制约,是在无数个小事件中累积发育起来的,是内生于企业的竞争过程之中的。

这里可以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新贸易理论将比较优势分为基于自然禀赋技术条件和基于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优势,前者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而后者被称为内生比较优势。内生优势与外生优势的作用是不同的。亚当·斯密在论述先天差异与后天形成的差异时说:“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内生的比较优势的作用比外生的比较优势往往更为重要,一个缺乏外生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有可能通过发展内生优势而获取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往往更为持久。因为内生优势存在着自我繁殖的机制,而外生的比较优势不能内生地演进。

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学及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麦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集聚为什么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波特指出:群聚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注:迈克尔·波特.群聚区与新竞争经济学[A].Michael E.Porter等.未来的战略[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归纳和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我认为,产业集聚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集聚对竞争的影响

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

首先,竞争对手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这种激励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竞争对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生产能力;竞争对手作为企业产品价值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标新立异”的能力;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还有,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如: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提供第二或第三方货源。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事实上是在与企业一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竞争对手还有助于推进技术标准化。

2.集聚对企业间协作的意义

集聚加深了区域内的分工,不仅仅通过市场、契约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且还通过非正式交流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协作,为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们早就发现,许多工作只有在聚集一起的时候才能完成。譬如将一重物搬上车,需要4个人同时花费10分钟的劳动,从成本上来说,耗费劳动时间是40分钟,但绝不意味着一个人花费40分钟就能将它搬上车。

企业集聚在一起虽然加剧了竞争,但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在市场上的争夺,而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卓越的心理压力。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企业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必须与其它企业结成网络,共同解决问题。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注: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集聚促进网络型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

当今的企业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应付不确定性的传统方法是增加企业的缓冲作用。然而,新的组织理论研究发现,一些组织正试图降低缓冲并向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暴露技术核心,这些组织相信,它与顾客和供应商的良好关系比内部的效率更重要。组织对外开放能使它更具有流动性和适应性。

按照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等级形式、纯市场形式和网络形式。集聚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外部性或者带来竞争优势,原因在于区域内企业之间互动式的网络联系。仅仅通过市场或者等级形式的产业组织,是不能满足合作创新的需求。因为第一,创新所必须的知识是很难交易的,即使可以交易,其交易费用也很高,所以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然而,如果企业与当地的企业形成一种网络关系,就能依赖外部技能,吸取由于集聚带来的知识外溢等方面的好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当公司需要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作出反应时,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及企业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和灵活不定。当代企业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和取得竞争优势,它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与供应商、客户一起结成网络,共享技术、信息等资源。

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形式又在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却又比等级组织灵活,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这一点在硅谷已有前车之鉴。80年代中期硅谷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被日本公司夺去,其中就有产业组织形式方面的原因(注: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相关的企业群居一地,客户、供应商以及本行业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为网络型的产业组织的形成奠定了天然的基础。

4.本地化、面对面交流的意义

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表现为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在于群居的企业能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散居在其他地方所不可能产生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在硅谷设厂的成本虽然一直在升高,但许多公司仍然在该地区设立机构,以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社会和技术网络中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得各家公司能够及时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以免与新技术失之交臂。市场机会、技术信息、频繁的交流互动、创新能力等都是无法用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产生于频繁交流的过程之中。地理上的接近为沟通交流带来了速度和效率。虽然说现代通讯技术及交通条件使得全球范围的沟通和来往比以往大为简捷,但在技术开发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面对面接触交流更为重要,它与打电话、发邮件、乘飞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公司与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甚至对手之间都需要频繁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频繁的交流中,交流的效率对每次沟通所用时间非常敏感,交流次数对沟通所用总时间存在着倍乘作用。沟通的速度及便捷程度不仅直接决定着公司是否愿意和能够与外界交流,而且决定着交流的内容。如果沟通费时费力,双方就只能传送一些必须的、少量的正式信息,而大量的、即时的、非正式的交流就无法实现。此外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因素——时差。如果两地时差1小时,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6小时可以沟通,而如果时差超过9小时,双方就不可能在工作时间内沟通。由此可见,本地化对相互交流提高效率的意义非同一般。也正因为如此,硅谷的企业选择合作伙伴首先考虑本地企业。硅谷的计算机制造商一般都愿意使用本地供应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复杂的或定制的零配件。

三、利用集聚效应培育竞争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产业集聚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并非只要有集聚就会产生竞争优势。集聚仅仅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这两个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新技术公司,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结果(注: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植根于当地,跨越企业边界,与当地其它企业形成网络型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产业集聚地区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区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的企业界、区域管理机构的重视。

1.区域认同与植根本地

区域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属于所在区域,区域优势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文化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解决问题、扎根本地,将自己的战略选择与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

这里涉及一个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我国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联系的倾向。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全球战略,不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国际化带给企业的交易成本将会很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提高必将受到限制。因为前面所言及的集聚效应就无法产生,对区域的创新能力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对全球化战略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

2.在当地结网,非正式安排

本质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内生于网络经济之中,内生于企业之间的互动之中。这里所说的网络经济,并非指建立在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而是指一种新型的企业内组织形式及产业内组织形式,网络经济的概念强调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相互作用中获取网络所应有的协同、互补等积极效应。一个地区的企业,以网络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能够更有效率地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组织生产以及迅速适应外部世界复杂多样的变化。

结网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跨越边界,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网络关系既包含有契约的正式形式,也包含没有契约的非正式安排。契约形式的优点在于分工协作的责任分明,稳定性强。在这种严格的权利义务关系下,企业之间也容易形成一种紧张的相互压榨的市场关系,而非正式安排灵活宽松,交易费用低。公司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在一起共同商讨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容易形成信息、技术知识共享的长期互利关系。在这种非正式安排中,公司之间通过相互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3.非正式交流,组织学习

现代区域创新理论特别强调区域内组织学习的作用。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以在“干中学”,不断获取新的技术知识。集聚——学习——竞争优势将会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来自企业界的经验表明,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是频繁反馈的。大量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的生产实践中发生的。区域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企业间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并提出了非正式的安排增强创新的方法。如果集聚在一起的企业仍然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前面所述的知识共享、外溢就无法产生,企业就无法从本地获取区域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在硅谷,这种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所,同学、同事、相识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然而也要看到,当今企业之间这种非正式交流越来越少,这是全球各国所普遍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一些新兴经济区域明显地存在,即使在硅谷,近些年来也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明显地表现出来。出于商业秘密的考虑,受忠诚企业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员工的信息来源、知识共享以及相互合作,更多地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信息的流动在企业内部受严格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的限制,是垂直型的而非发散型的。受特有的条块所有制的影响,区内企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对竞争优势的产生是十分有害的。

4.政府的角色和任务

现代网络经济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向网络系统中,网络的外部性与网络的参与者(结点)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参与者数量越多,外部性越强(注:罗仲伟.定义网络产业与网络特性.信息产业报,2000年8月22日.),集聚效应就越明显。集聚带来的地区优势,取决于集聚区的规模,而不是集聚区的数量。目前各地政府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兴办开发区,公布了许多条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似乎只要有人投资,开发区就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兴办的许多个规模很小的开发区,其效果是令人怀疑的。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址过程中不仅仅关注优惠政策,更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来能否在某一区域获取持久的竞争能力。开发区的规模比开发区的数量重要得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有相关性的企业集聚,尚且在短期之内无法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不相关的企业的集聚,其外部性效应就更加微弱。兴办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要任务在于:首先,提供公共设施。第二,提供或者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大学以及其它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技术等咨询机构,公证、法律、会计服务机构,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研究表明,大学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的投入以及引导大学与本地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第三,通过政府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植根本地的区域文化以及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的企业文化。

波特指出: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任何行业都可以是知识密集的(注:迈克尔·波特.群聚区与新竞争经济学[A].Michael E.Porter等.未来的战略[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还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竞争环境以及协作伙伴。在全球市场上要获取竞争优势,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以及形成网络,是必需的条件。产业集聚的理论观点代表着学术界关于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认识。这一观点,也许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各地兴办特色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热切希望企业界、学术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标签:;  ;  ;  ;  ;  ;  ;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观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