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论文_娄礼伟,陈孟锦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论文_娄礼伟,陈孟锦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5211

摘要:本文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主体,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其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简要介绍海绵城市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与校园景观规划的适应性,并在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沉绿地、透水铺装这四类海绵城市理论背景下的景观应用内容分析中,更加深刻的说明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条件。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水管理系统。在充分收集自然降水、废水资源的同时,在规划空间中形成自循环的生态小系统,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管理共存的建设效果。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中的规划问题进行优化,并加强生态化城市的建设效果。在校园空间中的建设应用,可以视作城市规划的缩小版,并在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相同的功效作用。

2海绵城市理论与校园景观规划的适应性

校园景观的规划,不仅要配合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优化校园内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要凸显出校园的科技、人文特征。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典型的先进性与发展性,可在优化基础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并适应高校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站在规划的角度,校区环境就是城市的缩影,在较为完善的内部系统中,为高校师生创造了完整的科研、学习、生活条件。而强调校园内部的生态建设,可保证校园内的环境条件,在降低资源消耗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高校师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作为时代科技水平的代表,高校对于时代先进规划理念的应用,也可凸显出高校在科学理论的带头作用,更好的强调自身发展特点。

3海绵校园建设存在问题

大部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怎么改造好校园环境,师生和其他人群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尚且不足,校园内的积水和干旱等问题对不同人群及生物都产不同的影响,要分重点分对象全面的分析。很多的理论研究都没有在实际的建设中实施,大部分只停留在设计方案上,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考虑不全面,不能完全按照设计方案改造。我们勘测的具体问题场地为校园内老体育处。该场地一方面周边铺装简易,渗水性极差,雨后地面水流汇集。另一方面周边植被较少,烈日曝晒下,无可遮荫处;且无固定停车处,车辆占用人行道且经风吹日晒。

4对策与途径

针对铺装问题,我们整体采用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后将雨水引流至人行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同时,在道路铺装边缘改建植草沟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兼顾排水功能与校园美化。路牙改成平道牙,立道牙设置开槽。建筑周围绿地改建为雨水花园,边界选择经济、环保且有良好渗透性、过滤性的石笼。使绿地下凹,底部设雨水收集管,上面依次设透水层种植土及雨水收集口等。同时,改造还应与杨凌城市规划相结合,互相促进,统筹兼顾,形成水资源循环释放系统。本校校园面积较大,且绿化率也较高,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运用的设施还有花坛、收集池、垂直绿化、绿色屋顶、耕作园等。例如,校内部分平屋顶可结合学校农业特色设计成耕作园。合理布置植草沟,花坛等,便于建设“海绵校园”的同时,也方便师生日常生活。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海绵校园的建设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将想法变为现实,根本原因无非是资金、技术得不到保障,人们对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也应加强对其的宣传科普,使“海绵理念”真正地深入人心。

5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5.1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指栽种植物的建筑屋顶、露台、天台等,其基本结构包括防渗漏层、隔根层、保湿层、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层和植被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绿色屋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计算好建筑外加荷载的承载能力,做好建筑本身的防排水层,其次,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以浅根性植物为主,在植物配植模式上做到高低疏密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合理。在校园内进行绿色屋设计时,在满足绿色、游憩、生态的基础上还应兼具一些实用功能,如可在教学楼的屋顶空间开辟室外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

5.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在地势较低区域,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浅凹绿地,可以对环境空间中的降水资源进行汇集,通过地下的蓄水系统进行水资源的净化与存储,有计划的应用水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建设目标。构建雨水花园景观,同时也可对校园环境中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在经过净化后,二次对其进行使用,使其在浇灌绿地、清晰道路、生活用水中发挥作用。由此持续的完成对雨洪控制与利用,发挥景观功能作用的同时,为校园环境提供生态性保护。

大学校园的建筑空间建设中,大多采用组合式的设计模式,将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相区分。而在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都可以设置相应的绿化景观。因此,雨水花园设施在用地条件上得到了基础保障。而在建设这一空间环境的过程中,高校也有一定的优势条件。由于高校规划建设的主体性较强,可以独立的完成建造与审批项目,并对其后期的管理进行控制。而雨水花园自身的成本消耗较低,并无需高昂的费用,非常易于管理。

5.3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在校园中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为学校师生创建一个亲切交往、知识碰撞的聚合空间,同时也是雨水最好的渗透场所,可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根据绿地下渗速度、滞留的雨水容量、雨量以及径流速度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应用填方与挖方就地平衡原理,设计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景观,沿着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口,收集校园的雨水径流,使其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进入生态湿地。如某大学校园景观绿地,在场地四周营造出高低不一的微地形与深浅不同的雨水花园,形成蓝绿交织的“海绵”带,收集雨水,使其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流入生态湿地。

5.4透水铺装

校园内部有独立完整的道路系统,同时,为了保证环境空间的多样性与功能性,还设置了相应的广场与停车场空间。在对此类路面系统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透水铺装设计。方法上,将透水铺装与绿化空间相结合,可以提升道路乃至校园整体的绿化水平,并对自然降水进行充分的利用。

而当前校园规划中,经常会在多雨季节出现“校内观海”的问题。通过透水铺装的设计,可有效的环缓解这一问题,并通过与其它绿化景观的配合,使生态环境的优化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保证校内的绿化水平。而校园环境的独立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在完成内部管网建设的同时,势必会与城市的排水网络相结合。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校园内部的径流、排水问题进行优化,也可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更加明确的强调独立水系统的作用,展现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价值。

5.5景观水体

美国设计大师威廉?怀特认为“开放空间内水体运用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人们的亲水行为,提供高质量的近水边缘。”水是校园空间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校园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要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景观湖,梅雨季节主要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经过沉淀、过滤和净化后来补充水分,如超过湖面的最高水位,可通过溢水口流入城市的排水管网,其他季节主要利用校园内绿色建筑来收集雨水。

结语

综上,在高校的环保化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更好的将建设目标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并保证建设效果的功能性与科学性。通过海绵城市理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加快理论发展,拓展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需得到相关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贺何逸超,王鹏.海绵城市视角下关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7,34(23):61.

论文作者:娄礼伟,陈孟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论文_娄礼伟,陈孟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