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内陆省市经济腾飞的又一翼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内陆省市经济腾飞的又一翼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内陆省市经济腾飞的另一张翅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论文,省市论文,翅膀论文,跨国经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从1980年引进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在招商引资方面迎来了几个持续健康发展的高潮。到1994年6月底, 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9.9678万个,协议外资金额2,660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66 亿美元,签订技术引进合同5,621项,合同总金额427.01亿美元。 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储备、引进外国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我们研究和引进洋币、洋物、洋技、洋人开发国内市场壮大自己的实力相比,我们在研究和导出国币、国物、国技、国人去开拓海外市场(实为延伸和扩展社会主义市场)壮大自己的实力方面却欠大胆和创新。尤其是内陆省市至今仍显得犹豫迟缓,多年来展不开手脚。

我国在跨国经营方面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发展慢,非贸易性企业为数不多,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对市场经济尤其是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迅速变化缺乏敏感,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变化的节拍,却是明显的障碍。内地省市自身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滞后于沿海,本地资金技术不足,眼前忙于引进发展自己也是客观事实,但是传统的窝边寻食、守着穷山沟打转,展开一翼而张不开另一翼奋飞等内陆意识,确实是影响其向海外开拓的阻力。笔者以为,唤醒对以下诸方面的思考有利于我国进入广义的国际市场,尤其是对于内陆省市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一、双向性的开放对接效应>单向性的开放对接效应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加深,跨国经营正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交流发展的活跃因素。比起一般意义的进出口贸易来,它代表着一种范围更大、层次更高、形式更活、影响更远的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经济参与,它不仅包括了国家(或地区)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互相交换,而且实际上推动着物资、资本、技术、信息、土地、劳力、管理、咨询、培训等多种要素的国际高层次、深层次、大面积的环动,它与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等形成一种双向性和多角性的对流补充,同时调动着国内国外的多边市场,利用着国内国外的多种资源和多种资金,绕避风险,寻觅机遇,发展自己,增强本公司和公司所属国(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十多年来,我国讲对外开放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对接”讲得很多,但多数是讲开门迎客和单向延伸,即让外国人来中国投资或准备按照“复关”要求,减让关税,开放市场,迎接外国跨国公司进入,让外国市场向我国国内市场单向延伸。然而,既称“开放”,还得出门做客,还得去敲开人家的大门,还得把自己的快车开到人家的市场里去;既称“对接”,就应当双向性和多角性地延伸,即不但要“准入”,而且要“导出”。走出国门,开展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去国外兴办公司企业,引导国内市场和民族公司企业向国际市场方向延伸。双向性和多角性的延伸,对接起来速度会更快,对接的面幅会更宽,更能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探索国内产业结构——海外开发经营的一体化新路。这些道理就象2>1和3>1一样易于理解,在这方面,美、日、德等国均作出了很好的启示。美国在其国内经济不景气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还拿出相当资金到国外去直接投资,今天它的海外投资累计达1,820亿美元,保持着世界最大投资国的地位。作为回报,也使它保持着世界最大吸收投资国和世界最大进出口国的地位。日本在其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今天还拿出相当的资金和技术到亚洲和欧美各国扩大经营,1994年仅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即达96·99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46·1%, 德国在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和重建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还舍得拿出适量的财力和物力到国外增办跨国公司。这些国家不仅因为二战结束以来它们在开展跨国经营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而且因为它们意识到当代各国的民族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界线已渐趋模糊,世界经济总趋势在向自由化贸易和无国界方向发展,从事世界性市场经营和全球化产品开发对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的公司企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在这些已经变化和正在变化着的形势面前,如果我国内陆省市及其企业公司还固守原来的观念模式,仍是两只眼睛盯着国内市场(而不是一只盯着国内,另一只盯着国外),仍然只把全部力气投放在国内生产经营、国内市场竞争、简单的对外商品交换和出口创汇上面,那么在以欧洲统一市场正在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转、世界贸易组织已经诞生、亚太经济合作日趋密切等为特征的新一轮世界经济贸易竞争中,我们将有再次被置于“晚到者”和“小伙伴”地位的危险。不久的将来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可能高于世界许多大国,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也可能跻身世界各国的前列,但我们的对外投资率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很可能落在很多很多国家的后面,我国内陆省市到时也可能会发现自己既缺资源,又缺土地,更缺市场。

二、从引进到导出=由被动到主动

内陆省市在跨国经营方面的顾虑之一是:自己家里的底子还很薄,哪有钱拿到国外去援助人家搞建设。这当然是对跨国经营的误解。

跨国投资经营,对东道国(或东道省市)的经济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共识:它能从增加资金、引进技术、优化环境、扩宽渠道、培育市场、训练职工、丰富生产销售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强竞争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给东道方带来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行改革开放时特别强调争取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投资和经营。但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跨国经营体系对其母国(包括母省、母市——下同)有着更为显著和更为实际的好处:通过跨国经营,可以扩大母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增加母国产品的销售数量,提高母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弥补母国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的不足,加快母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平衡调整,帮助母国和企业转移过剩的加工能力、过多的服务能力和具有传统优势的技术工艺,加速母国培养一代新型的、能够适应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型领导管理人才。最为直接的益处就是利用外国的土地、资金、劳力、市场、信息等,绕过某些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和扩大属于母国公司所有权的商品销售额,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利润,以提高母国总体对外经济贸易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和大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注意跨国投资经营,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依然不忘记拿出适量的资金或技术设备去国外增办新的企业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巴西、墨西哥、泰国等等)也挤出部分资金到国外兴办经济实体的主要动机。80年代初,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分公司的产值曾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1·4%,瑞士、荷兰、 英国和瑞典的海外分公司产值曾分别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4·8%、84·4%、58%和34%。 尤其是美国这个多年来一直高喊“巨额贸易赤字”的国家,它的日子过得比其他任何人都不差,其秘密之一就在于它的海外公司每年都在为它创造巨额的销售顺差(如1991年美国的最终顺差达240多亿美元)。

引进和接受外国投资当然是发展本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杠杆,尤其对于刚刚实施改革开放的国家。但它不是唯一的杠杆,而且它属于被动的招引,包含着与外国投资商共同控制、分享和利用本国有限资源的内涵。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包括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是主动的进击行为,它意味着进入另一个天地,去挑选本国(或地区)现在或将来缺乏而又需要的东西,去寻找和开拓全新的市场,去利用境外资源,同外国人共同创造和分享境外的财富。

无数的事例证明,世界各国的跨国经营者几乎没有一个是想白送钱给外国去搞建设的(虽然在客观上它给东道国确实能带去好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跨国经营看成国家和企业的“第二经济”,是增强并丰厚自己“家底”的另一种源泉。

三、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国际生存发展空间的领有数量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除极少数情况外,大概已不再会有人敢于大规模赤裸裸地使用殖民手段或军事武力去扩大国土疆界,去占领掠夺资源,去争取“生存空间”。但是今天对市场形式下的生存发展空间的占领不仅是越来越明显的客观事实,而且还穿上了合法的外衣。历史反复教导人们,用军事征服手段去占领他国有形(也有限)的国土(陆地、河湖、海域、领空)既不道德,也不可能给本民族带来福祉,却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经济包袱和道义包袱,制造民族仇恨,成为历史的罪人。相反,用商船运货或用跨国投资手段在国外开拓无形(和无限)的国土(自然资源、劳务、科技、信息、金融等市场),不仅会给本民族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扩展国际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会给外国带去某种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友谊,成为历史的功臣。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瑞士等国家的有形国土是很狭小的,但大批量的跨国经营使它们对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大大增加,其国际生存发展空间已经得到并继续得到大大扩展,谁也不再视它们为小国。以西欧的荷兰为例,它虽然只有41,547平方公里的国土,平均每平方公里挤住着449 人(1991年数),但由于它一贯注意国外市场的开拓(1993年的对外贸易额达到3050亿美元,1994年对外投资总额达150亿美元), 今天它的国际生存空间远不止于它海平面下的那片狭窄的低地。至于德、日等国则早就被世人看作是经济(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大国,都在向联合国安理会争要席位。相反,世界上不少有形国土相当大的国家,或者长期满足于国内市场,或者只讲闭门发展,或者只注意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而不及时行动去海外开拓,其结果是无形的国土相对减少,有形国土被外国投资者渗透分占。现时世界上某些有形国土面积本来很大且人口总数亦多的大国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被人看成是小国的例子并不难列举。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经营无国界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开放、依赖、融合将进一步扩大加深,有形的国土疆界将逐渐淡化,未来的世界竞争将是对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生存发展空间进行“平等”、“公正”、“自由”、“准入”的较量和占有。

四、内陆省市和中小企业≠无条件跨国经营

就象今天对“资本输出”应当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一样,人们不应当把跨国投资永远看成是少数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或少数垄断集团的专利。二战结束后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具有雄厚资金和高优技术的发达国家或大型公司企业固然有能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拥有比较优势产业和服务经验的发展中国家或中小型企业也能进行“边际产业”的扩张。在各国的地域区位、经济政策、生产要素和市场发育存在巨大差别的今天,对外直接投资是互为补充和多向发展的。“资本过剩”的国家在发展对外投资的同时,也需要大量地引进外资(如美国、日本、英国);“资本短缺”的国家在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努力开展跨国经营(如泰国、印度、巴西)。人们应当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资金能力、市场需要来确定取向。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内陆省市和内地的中小企业,更何况我国内陆省市本来就有一大批规模颇大、潜力不小、能够参与这种世界舞台竞争的队伍。例如在“武汉经济协作区”(由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省的25个城市参加)内就组建有200多个区域企业集团联合体, 还有一大批既具活力并有进取心的大中小企业。内地也不缺乏潜在的能参与海外开拓的基本手段:它们有一定规模的工农业基础,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有充裕的劳动力,有比较丰富的垦植、养殖、建筑、园艺等传统专长和一定的经营商贸的经验,当然也不缺乏可供开拓的对象国和可供选择的产业和行业。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中亚、东欧、非洲和拉美国家,今天都出现了广大的可供选择开拓的多样化市场。诚然,跨国投资需要资金和人才,但是只要有心、有计,并不是每一个跨国项目都需要大额资金(数年前,湖北宜昌电视机厂在经营上曾面临巨大困难,但该厂领导抓住信息和机遇,在不带现汇只带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在乌克兰兴办起春宜电子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把一个困难的工厂盘活了,为国家购回了数批有用的原料和材料,而且锻炼培养出一批向东欧开拓的新型人才),何况国际上并不难找到可以灵活变通的各种融资方式。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更要通过现场的实习和“实战”的锻炼才可以大批培养成长起来,关键在于中央主管部门的政策鼓励和信息指导,内陆省市决策者和企业领导的眼光、气魄和为国家、为企业、为后代造福的创业精神。笔者设想,中央在决定加快发展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的今天,如能在开展跨国经营方面也给中西部各省市一些政策上的开放、鼓励、指导和帮助,中西部各省市在招商引资培育本地新市场和外资外技向其延伸扩展之际,也按照内外兼顾、两腿迈进的精神,挤出适量的资金、技术,或拿出多余的设备、人力,勇敢地到海外去有步骤有选择地创办一些子公司、子企业,去建立各省各市的海外“据点”和“基地”,去培育海外的新市场,这就是为中华的子孙后代们开辟生存发展的新空间定维,就是为内陆省市未来的丰收播种,就意味着展开双翼实现海内海外“平衡协调”的进取与腾飞。

标签:;  ;  ;  ;  ;  ;  ;  

跨国经营:内陆省市经济腾飞的又一翼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