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与双重杠杆效应:对中国经济投入产出不平衡增长的潜在威胁_投资论文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与双重杠杆效应:对中国经济投入产出不平衡增长的潜在威胁_投资论文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及双重杠杆效应——中国经济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潜在威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杠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效应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形式与特征

(一)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产品的增长速度。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可以分离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两长曲线:一条是以即期产出规模、产出效益为源泉的资本投入额(投资额)与资本存量的比例关系,即资本增长率,一条是与资本构成、资本配置和资本增长速度密切相关的社会产品增长量与基础规模的比例关系,即社会产品增长率。在此简称为投入速度和产出速度。

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表现为:其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无论资本的边际贡献,资本的产出效率如何,只要资本的产出倾向为一定,资本的指数和产品的指数,投入的速度与产出的速度总是趋于一致的;其二,经济增长对投入的贡献,当社会产品价值的分配基础、分配框架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相对稳定时,社会产品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对资本的投入是有利的;其三,投入与产出溶为一体,经济增长兼容二者的扩张,投资品是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投资品市场的旺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总产品市场的繁荣,投资品市场的萧条在一定比例上引起社会总产品市场的不景气,资本投入的规模和速度对社会产品的规模和速度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非均衡状态的投入产出特征

现实经济是一个非均衡系统,永远存在对均衡路线的偏离。经济的不稳定并非来源于某一市场本身,而是来源于包括各个市场之间的不协调。投入产出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投入产出关系不可能脱离经济的非均衡制约,经济的非均衡必然产生投入产出的非均衡。

非均衡状态是有区别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属市场不完善为主要特征的第一类非均衡,第二类非均衡的重要特征是市场不完善与企业缺乏活力并存,可以将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界定为第二类非均衡。[①a]虽然两类非均衡对投入产出的影响不同,但非均衡状态的程度应该是可以统一度量的。假设非均衡度量可以用生产要素、资本配置的有效利用率表示(这一假设是本文分析的基础和核心),比如说第一类为80%~90%,第二类60%~70%。不管以上数据是否精确,但它们作为一种经济参数,对解释经济增长和波动现象可能是有益的。

投入产出系数是反映投入产出效果的重要标志,投入产出的非均衡,意味着资本投入增量不等于产出增量,相对于资本投入的影子产出而言,实际产出是非充分的。其表现形式为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或者说产出指数>资本指数。由此推论:第一,投入产出指数是不平衡的;第二,投入增长总是大于产出增长的,并且投入产出指数差是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百扩大的;第三,第一个百分点的投入产出差将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产生通货膨胀;二是经济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投入产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与产出的规模,二是投入与产出的速度。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投入产出的规模差与投入产出的指数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特定情况下二者并无必然联系。投入产出长期的指数差趋于零与较大幅度规模差并存的现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得出,我国投入产出的表现形式是:(1)投入产出的规模是不平衡的,投入产出的比重是倾斜的;(2)投入产出指数的长期平均值是吻合的,其指数差趋于零,平衡与不平衡并存的格局构成我国投入产出非均衡的基本特征。

(三)投入产出差的发散与收敛

投入产出差对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不起作用,但对说明短期的经济波动应该是十分有效的。

投入产出差包括投入指数差和产出指数差两部分,投入产出差将引起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同时还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价格水平对市场供求关系反映灵敏的情况下,即以市场被除清为前提,那么,投入产出差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是否可以这样表示:(1)投入指数差引起影子价格变动率二(报告期资本投入指数一基期资本投入指数)×基期资本产出比;(2)产出指数差引起影子价格变动率二基期产出增长率一报告期产出增长率。

投入产出的双向差存在如下关系:一是当双差同为正值时,其和必然为正,价格趋于上升;二是当双差同为负值时,其和必然为负,价格趋于下降;三是双差分别为正值时,其差等于较大值减较小值,而正负值取决于较大值的方向。第一、二两种情况标志着投入产出差处于发散状态,第三种情况说明其差处于收敛状态。

投入产出差的收敛与发散对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影响,将会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振荡,其对策是:(1)编制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稳定增长的复式经济计划;(2)根据经济增长的长期规划确定资本增长的平均速度;(3)依据资本增长的平均速度确定年度的投资总规模并严格组织实施,努力使资本增长处于均衡状态;(4)在既定的投资总规模范围内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努力控制产出增长的波动幅度。这样,投入产出纵然有差距,也不会很大,从而使我国经济走出“经济增长——投资膨胀——市场吃紧——强制收缩”的怪圈。

二、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及双重杠杆效应

资本产出比是反映一定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技术含量基础上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第一,资本与产出统一度量和比较的基础是劳动时间;第二,反映二者在同等劳动效率条件下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时间量的比例关系;第三,在货币、商品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反映二者按可比价格尺度计算的劳动价值量的比例关系;第四,反映资本价值量与一定时期的(通常为一年)社会产品价值量的比例关系。资本产出比是反映诸多经济关系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一)资本配置效率与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

资本产出比的结构包括基本比和附加比两部分,而决定资本附加比的关键是资本有效率。资本的闲置、损耗和浪费或是标志着产出量的相对减少,或是视同额定产量不变,则意味着有效资本将承担起资本的全部价值量,等于变相地导致有效资本的单位生产能力价格上升。资本配置效率将影响资本产出比的变化,而且资本配置效率幅度将决定资本产出比变化的幅度。

经济非均衡状态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本不可能全部、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问题是不同的非均衡状态条件下资本配置效率是不同的。第一类非均衡状态条件下的资本闲置损失率,原因是市场不完善,其损失是共性的和无法克服的。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制约下的资本闲置损失率,是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和资源重新配置难以实现造成的“短线顽症”和企业缺乏活力的惰性机制引起的资本闲置和浪费。因而,两类非均衡状态的资本配置效率是绝对不同的,资本产出比也是有区别的,经济发展的代价是不会相等的。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是指资本产出比例关系的合理构成和不合理构成两个层次。这里的合理性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或无法克服的资本配置无效损耗率及相应的附加资本产出比就是合理的;二是凡是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可以减少或避免的资本配置损耗及相应的附加资本产出比都是不合理的。

(二)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双重杠杆效应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意味着资本的配置效率偏低,从而导致抬高产出品成本和要求提高利润率水平的双重结果,形成有效资本单位价格推动有效产品单位价格的格局,另一方面,即期活劳动价格量的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前期劳动价值量的提高(按同工同酬原则对资本前期劳动进行重估增值)形成单位产出品工资含量增长及价格上涨,推动资本价格上扬的局面。在资本的产出倾向或边际贡献为一定时,资本增加一个百分点,要求相应的积累率(投资品)增加若干个百分点,二者的距离或倍数取决于资本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资本产出比是经济增长率与积累率之间的杠杆。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扩大或加强了资本产出放大镜的倍数或杠杆的力度,或是以提高积累水平和积累率的双重构成为代价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或是以降低经济增长水平和相对牺牲增长率换取合理适度的积累率水平。资本与产出的比重倾向将引起价格、成本、利润积累和速度等各自水平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三)对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基本估计

我国1992年的国有企业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为20545.6亿元[①b],如果固定资产重置按帐面价值的两倍计算大约为61636.6亿元,年底占用定额流动资金为9715.6亿元[②b],国有企业生产资本约为71352.4亿元,考虑到非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故全国的总资本在此基础上还应乘以一定的调整系数(这里按1.4作大致推算),则1992年我国的总资本大约为9989.4亿元。而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24397亿元和20223亿元[③b]。由此计算的总资本产值比为4.098∶1,总资本收入比为4.94∶1。其中国有企业生产总资本产值比为2.927∶1,收入比为3.528∶1。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产权关系及企业缺乏活力等因素导致了特殊的经济非均衡现象。资本的闲置、浪费和无效较为普遍,停产半停产和开工不足的企业比比是,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低,资本产出比例关系失调。基础工业与加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产品供应和服务满足不了加工业的需要,从而造成开工不足,全国约有40%的工业生产能力闲置,[①c]按60%的有效利用率估价,在总资本产值和收入比分别为4.098∶1和4.94∶1的情况下,其资本产值基本比约为2.459∶1,附加比为1.639∶1;资本收入基本比约为2.964∶1,附加比为1.976∶1。问题是如何才能界定资本产出比例关系的双重构成呢?还是根据非均衡理论及两类非均衡度的差别,通过资本配置效率第一类为80%和第二类为60%来逼进现实,则我国总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分别为80%(合理构成)和20%(不合理构成),其总资本产值比的双重构成分别为3.278∶1和0.82∶1;总资本收入比分别为3.95∶1和0.99∶1。

三、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潜在威胁

(一)“比价回归”——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威胁之一

“比价回归”是指资本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由原始比(基本比)到影子比(基本比+附加比)再回归到现实比的循环过程。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重要特征就是资产与产出价格的比价回归。一是原始比表示资本的充分有效、生产能力满负荷运行状态下产出量与资本量按不变价格口径计算的比例关系。二是影子比,是指由于资本的沉淀、闲置和浪费而引起的有效资本或有效生产能力相对价格或影子价格的提高,在有效资本按可变价格或影子价格口径而产出品仍按不变价格口径计算的情况下,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大跨度的,倾斜性的资本产出比例关系。三是现实比,有效资本的非充分性将决定产出品数量的不足和短缺,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而产出品价格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映和调整,且价格上涨的幅度取决于有效资本价格浮动的幅度,即有效资本与产出数量的同减与价格的同增既是并存的,又是可比的。假设资本与产出的原始比(基本比)为3∶1,在资本配置有效利用率为60%,其影子比(综合比)高达5∶1。随着有效资本价格浮动167%(1/0.6),必将推动产出品价格的相应调整,资本产出的现实比为5∶1.67,即回归到3∶1的水平,在40%的资本闲置率中,如果合理闲置率为20%,则价格的合理上升率为33.5%,不合理上涨也为33%5%,从而完成资本与产出的比价回归过程。其表达式为:(1)资本产出原始比:m∶n(2)资本产出影子比:m/a∶n(3)资本产出现实比:m/a∶n/a。这里a表示资本配置有效利用率(a<1)

(二)“高速低效”——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威胁之二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标志着有效资本的非充分性与产出的相对缩小并存,说明资本产出效率大为降低。一方面从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看,资本的无效倾向造成产出规模、效益的相对减少和降低,从而决定了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资本的大量闲置按理说可以不投资或减少投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只要发挥闲置资本的作用,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就够了。然而,当资本的沉淀和闲置难以克服时,资本存量如同一潭死水,投入好比活水,只有通过加大投入增加活水规模和份额,才能使整体经济保持一些活力。那么,资本的增加意味着积累规模和份额的扩大,投入指数的增长牵动着产出指数的上升,客观上推动着投资品市场的繁荣和整体经济需求的旺盛乃至膨胀。从这种意义上讲,资本的闲置和低效反而成为拉动经济(产出)增长的原因或要求,通货膨胀的原因与通货膨胀的结果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资本及投入的无效性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无效规模和无效速度,而且资本产出比越大,资本利用率越代,资本投入的无效倾向就越大,产出的无效速度份额也越多,经济增长的无效规模和无效速度也就越大。

我国199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4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8%,同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592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4%[①d]。假定资本的有效利用率为60%,合理的无效率为20%,则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的无效投入达3185亿元(15926亿元×20%)。有效规模为9556亿元,有效速度7.1%,无效速度约为4.7%,合理速度为9.4%,不合理速度为2.4%。

自1992年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以来,10%以上的高增长与高物价已经持续三年,目前经济仍在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状态下运行,看来中国的低效经济把高投入、高增长和高物价捆在了一起。因此,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从相对缩小供给规模和相对提高积累份额乃至需求规模两方面激化供求矛盾,从而形成了高速低效的剪刀差增长格局,产生“增长膨胀,高速膨胀”的结果,此乃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威胁之二。

(三)“停滞膨胀”——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威胁之三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在35%左右,如果这一块不投入,其总需求将一下子减少35%,则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巨大转变,出现总供给大大超过总需求的局面,由此必然得出经济不增长、货币不膨胀的结论。然而,事实决非如此简单:第一,吃老本,不投入是绝对没有前途的;第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决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受产业结构制约的。没有投入,没有积累,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停产,更大的资本闲置,从而进一步降低资本的有效利用率,拉大资本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大幅度的减少产出品的规模,从而缩小有效供给量;第三,市场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不能随之调整,则资本存量配置效率递减的趋势就是不可避免的。资本存量利用率递减=〔基期利用率×(1-市场变化率)〕/基期利用率,资本存量配置效率的递减倾向=(1-市场变化幅度);第四,由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形式的约束,我国资本存量的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十分困难的,而资本增量的投入在增加资本总量的同时,还肩负着调整产业结构,带活资本存量和提高技术含量,促进技术进步的双重任务;第五,资本增量与资本存量的边际贡献肯定是有区别的,二者的效率倾向和利用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固然可以减少市场总需求,但由此引起总供给的减少或许更大,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由此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能太低,低于6%就可能产生“停滞膨胀”的现象,而高于9%又将出现高速高胀的局面,在此区间内速度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对数较低。因此,我国经济增长计划和政策的制定者可供选择的余地是很小的,而且要想将经济波动的幅度控制在这一水平内也是很困难的。

(四)“信用危机”——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威胁之四

1978年至1992年间,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利润滑坡并存的格局,而储蓄额及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弥补了利润的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猛增到1994年的21519亿元,当年储蓄增量由29亿上升到6755亿元,巨额存款的极大部分肯定已经贷放出去了,问题是放出去的贷款有多少是沉淀、悬帐和呆死的呢?目前,国有预算内企业的负债率达到70~75%左右,流动资金中有90~95%是来自于银行信贷,更具有潜在危机的是,企业负债中据估计有近30%的不良债务”[①e]。一般情况下,资本闲置无效率与银行贷款呆帐成正比,资本死则贷款死。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调查,在国家专业银行贷款总额中有40%是逾期而无法收回的”[②e]。由此计算的不良贷款(呆死的储蓄存款)高达8607.6亿元。

在第一类非均衡状态下,资本与信贷闲置和损失的比例相对较小,其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拍卖抵押的私有资产收回所欠贷款。而在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一是资本与信贷资金的闲置和损耗较大;而且一旦出现不良债务,银行将陷于两难境地:追加贷款,可能越陷越深;停止输血,则救活信贷存量无望。二是银行同企业一样都属于一个股东所有即国有,银行从事了部分财政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难免受政府干预发放“安定贷款”、“倾斜贷款”、“清欠贷款”和“纳税贷款”等点贷。国有资本与银行信贷谁的预算约束硬?大量拍卖国有资产偿还银行贷款是否可行?看来银行与企业是唇忘齿寒、荣辱与共的关系,企业资不抵债,银行(信贷)必受株连。三是居民、银行和企业组成了一个信贷债务链。居民到银行存款,银行是债务人,居民为债权人,银行向企业贷款,银行为债权人,企业是债务人。当企业无力还本付息时,标志着债务链的断裂,此时银行如果用大量的储蓄增量支付沉淀的储蓄存量(居民取款),或是相对地减少了资本乃至社会产品的供给量或是信用膨胀为代价、保障社会的供给量,同时储蓄增量的大量增加和迅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居民收入的过快增长或膨胀,必将导致单位产品工资含量的不断上涨,从而造成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交织并发的通货膨胀。最后,不良债务通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由无关大局到左右形势的演变过程,终将引起银行的支付困难,当年储蓄存款小于取款及利息额时,储蓄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便消失了,而当存款小于取款额,即储蓄总额递减时,危机出现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资本产出比双重构成的低效状态下,储蓄存款冲击市场的潜在威胁和危险将会逐渐增加,信用危机的可能性是不容低估的。

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资源投入和效率增进,在资本大量闲置,产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长期走高投入——高增长道路必然会陷入国内高通货膨胀和对外债台高筑的困境。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市场发育和企业机制所致,因此,体制的变革,市场的开放和增长途径的适时转换是一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a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①b②b③b 《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第28、19页。

①c 于良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问题讨论概述”,《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2期,第39页。

①d 《中国统计》1995年3期,第4页。

①e 张文魁:《杠杆转换: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第28页。

②e 《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6期,第27页。

标签:;  ;  ;  ;  ;  ;  ;  ;  ;  ;  ;  ;  ;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与双重杠杆效应:对中国经济投入产出不平衡增长的潜在威胁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