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_大学生活论文

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_大学生活论文

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实效性论文,学生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6-0110-05

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个体的特点实施有效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特别是针对大一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尚存在薄弱环节。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生活的变化还不适应,存在比其它年级学生更大的压力与困惑,针对大一学生的群体特点与个体成长需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存在的特殊压力与思想困惑,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与分析大一学生的特点与成长需求,并根据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担任大一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特殊身份的特别感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探讨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些途径与措施。

一、大一学生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1.大学与中学相比的几个变化。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交往空间与发展空间。与高中生活相比,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要求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学习时间的充分性、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学分制的实行,都使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由高中的“要我学”到大学的“我要学”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二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自理、遇事独处、独立支付生活费用,独立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由个体独享到集体生活的融入,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学习、生活、交往、锻炼”是大学生活的关键词,更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主动适应的生活态度。三是交往深度的变化。从寝室到班级,从同性相处到异性交往,从同学到老师关系的处理,从朋友到家长关系的维持,从校内到校外活动的实践,从现实生活到虚拟世界(网络)的延伸,大学期间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历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己相处是一门功课。四是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各种社团等交织成大学生活的组织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挥洒精力的广阔舞台。五是行为规范的变化。由单纯的高中生活到“社会前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许多行为将受到更多法律、纪律、规章制度等规范的约束,适应大学管理方式的变化,是大学生由“半社会人”成长为“社会人”必修的功课与必经的教育。

2.大学生活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活的变化使一些一年级大学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适应大学学习要求的变化。从高中升入大学,不少学生还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的新变化,调查显示,48.9%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50.4%的学生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学习状态不好;29.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24.4%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合适,不会主动学习或不知道怎样学习;19.3%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不浓;17.8%的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义缺乏了解,不愿意学习;有37.8%的学生有过逃课现象。二是不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家长包办到独立生活,大一学生从生活上感到了压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0%的同学感到压力突出。不少学生生活秩序混乱,缺乏规律,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一些学生还经常出现上课迟到、课上睡觉的现象。三是不适应人际交往的多元性变化。大一新生步入大学校园,在人际交往对象更加广泛、交往程度更加深入、交往手段更加复杂的现实面前无所适从,31.1%的学生感到人际交往压力较大。32.6%的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或经验;不少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与同学缺乏交流。四是不适应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变化。一些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多角色担当中迷失方向,出现了影响学业或心理困惑等问题。根据调查,入学三个月就有40%的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45.2%的学生担任了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但是,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存在参加活动方面的困惑与压力,近半数的学生感到当干部与学习有时有冲突,不少学生因为时间分布不开带来学业压力大,因为活动占用了上课时间影响了学习。五是不适应大学管理方式的变化。高中是具体管理,大学是系统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原则规范约束,这些变化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由于高中生活的惯性,一半以上的新生不注意各种规定与规范,行为随意,这也是部分学生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3.值得关注的一些特殊群体与特殊学生。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与一年级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的深入接触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一些特殊群体与一些特殊学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身上反映出的问题带有很深的家庭背景与生活背景,是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的根源。一是单亲、离异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要承受比同龄人更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生活处境艰难,学习生活很难保障,往往显现自卑、内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有困难但不想让人知道,想参加集体活动却缺乏勇气与自信心,不愿意与人沟通,在某些情境下个别学生会出现行为超常、情绪反常、心理异常等现象。二是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个别学生。一些学生与同学交往带有功利色彩、挑剔,喜欢结交富裕家庭的学生,交往面窄,与老师沟通目的性强,时常在集体中表现出优越感,行为、言谈不受同学欢迎,走向“孤芳自赏”的道路;有的同学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处理问题较为幼稚,在集体生活中很难融入,易出现心理问题;而有的同学喜欢呼朋引伴,周围总有一批跟随者,乐于用金钱解决各种问题,过早进化为“社会人”,成为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三是表现积极的学生干部和学生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自我要求较高,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活动等得到锻炼。一方面他们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精力与经历有限,一些学生也成为旷课、迟到大军中的主要成员,学业出现危机,一些学生还出现了心理失衡、表现失常等现象。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下来,有一批学生将告别学生干部岗位成为普通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有过干部经历、活动积极,在“群众运动中成为群众领袖”,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期由于自我调整不好或受关心不够,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现象,将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煽动力、不好教育的“问题学生”;四是高中纪律松散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不服管理,不受约束,情绪较易冲动,虽来到大学有所收敛,但不愿意服从管理,喜欢自由自在,较易出现消极厌世、玩世不恭心理,引导不好就会成为老师眼里的“头痛人物”。当然,还有一些因突发变故而造成心理及行为异常的学生,这些都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予以关注的重点对象。

二、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分析

1.分析大一学生面对的成长环境压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生活的变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修课,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从第一课堂的知识灌输到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影响,从教学活动到多彩的社会活动,由校内到校外,从课内到课外、由现实生活到网络虚拟世界,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接触的人与事更加复杂,面对的诱惑与挑战更加现实,来自个体的成长成才需要与来自社会需求的压力更加强烈。在这些机遇与诱惑面前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很难把握与应对,在大学之“大”面前感到自己之“小”,有冲击更有压力,有空间更难选择,能参与却难把握,有需求却衡量不好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不适应”与“不知如何适应”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了解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动因,全面分析大一学生面对的成长环境压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2.认识大一年级所处的特殊地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自身特殊的成长成才规律,大学生活期间的成长成才过程是一个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可塑性、发展性等特点的培养教育过程与实践活动过程,大学期间的教育与培养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事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长的特殊阶段,而作为这一特殊群体的大一学生正处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阶段——发展前期与适应大学生活初期,这一时期又是大学生出现问题、累积问题的主要阶段。根据调查反映,大学生在四—五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几近一半的问题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大学一年级不仅是大学生成长压力最大的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深刻认识大一年级所处的特殊地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3.分析大一学生的群体特点与个体成长需求,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既有社会的普通性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1]大一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不仅具有与其它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也有着更为现实的成长需求。(1)群体特点:高中生活的惯性还在发生潜在的但却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活的巨大变化却扑面而来,心理准备与变化要求不相适应,环境陌生却要独立面对,使大一学生产生较其它年级学生更大的压力与更多的困惑,不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大一学生显著的心理特点。这一时期大一学生较其它年级的学生面对的变化多、困惑多,要求多,问题也多。(2)个体成长需求:受到教育,得到锻炼,适应环境,受到认可,提高素质,受到重视,完成学业,得到关心,是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成长的正常需求。每个学生的目标与侧重点或许不一样,但都希望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个体得到尊重,受到保护。每个学生成长的背景不一样,心理意识与行为动机也不一致,带着家庭影响与成长背景的影响,在大学生期间每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需求与渴望。(3)共同需要:个体有个体鲜活的特点,群体有群体的共同特征,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不同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每个问题的后面也都有着不同表面的内在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社会与家庭的缩影,但他们都渴求理解与帮助,引导与教育,他们更希望学校能针对他们个体的成长给予有效而及时的帮助。有需要就希望得到帮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因此,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深入了解大一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成长需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4.发挥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这两支队伍都在从不同的层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两者之间缺乏紧密的配合与协作,“1+1>2”的协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与工作实践。另外,从调查数据反映,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发挥互补作用十分必要。调查中有45.9%的学生出现问题愿意找父母,42.9%的新生愿意找理论课教师,37%的学生愿意找同学解决,而72.6%的学生更愿意找好朋友商量,愿意找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只占17.8%。大一学生愿意找父母和老师沟通的原因是长辈能够更好的关怀自己;找同学和朋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代沟,可以说出心里话。而大一学生不愿找辅导员而愿意求助理论课教师的主要原因是:从军训到内务,从早操到学习,从纪律到卫生,大一辅导员更多从事的是日常管理、批评教育等工作,管理者的角色更多一些,许多学生不敢走近。而理论课教师往往能从理论上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更能解疑释惑,特别是那些有过学生工作经历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异同,理论课教师主要担当的是教育者的角色,而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二者角色不尽相同,但都承担着教育者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从课堂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二者对学生实施教育时,有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互补的,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也深刻地体会到: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经常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行为异常的诱因,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共同督促学生,互相补台,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建议

1.实行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双聘制”、“大一年级双辅导员制”。从大一学生所面对的压力及大一年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处的特殊重要地位,结合目前辅导员工作量大、精力有限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发挥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实行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双聘制”以及“大一年级双辅导员制”十分必要。(1)双聘制:聘任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兼职做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聘任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优秀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书记担任“理论课兼职教师”,解决理论课师资不足的问题,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师生比1∶350~1∶400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大一年级双辅导员制:按照1:200的比例为大一学生配备两个辅导员,一个是“专职辅导员”,另一个是“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由理论课教师担任,若数量不能满足,可以聘任优秀研究生担任,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缓解专职辅导员的压力,这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实施的人员基础与保障。

2.建立“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和“大学生成长档案”。每个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些学生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与“情感代偿”心理,正是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的反映。而每名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从思想累积到行为出现“拐点”,具有必然的联系性。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记录大学生成长的“拐点”,分析大学生的行为内因,关注大学生的持续发展,建立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和大学生成长档案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基础。(1)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制度: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影响,青少年时期影响深刻的事件,学生感受最深的人与事,性格特点与转变点,求学经历等对个体影响较大的因素,掌握大学生成长背景,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并“适时、适地、适人、适机、适法”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与引导,建立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与成长经历档案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基础:(2)大学生成长档案制度:与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相衔接,主要针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进行建档,对大学生成长进行写实,记录其行为表现与心理变化,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重大问题上的态度、异常行为与突出表现,记录大学生成长的“拐点”,作为分析大学生成长、变化的重要依据,同时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持续性,追踪大学生成长过程,在学生出现“拐点”之前或过程中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辽宁省在高校中开展了“与大学生谈心活动”,效果良好,“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制度、“大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可与此项活动相结合,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建立“与大学生谈心工作室”。关注个体,更要关注个体的内心,通过谈心、谈话可以深层次了解学生,这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宽松的、自在的谈话环境是确保达到引导与教育效果的物质条件,建立“与大学生谈心工作室”十分必要。从学生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及辅导员办公室解决思想困惑的心理分析,主要是学生不希望被他人视为心理有问题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大一学生更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谈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而希望与老师在舒适的环境中,轻松、自由、平等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不想受到打扰或引起他人的关注。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除一部分在学生宿舍办公外,还集中在教学区工作,理论课教师有集体办公室,但没有与学生单独谈心的专门空间。根据当前高校辅导员、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工作条件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笔者建议单独设立“与大学生谈心工作室”十分必要。(1)在辅导员办公室附近设立“与大学生谈心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各高校的不同情况,以“沙龙”、“聊天室”、“休息室”等不同形式灵活设立,专门用于与学生谈心谈话。(2)专门为理论课教师设立谈心工作室,保证教师与学生谈心有场所、有保证。

4.加强辅导员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培训工作。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有许多实践经验与工作方法,而系统教育理论不足,在学生教育上存在薄弱点,特别是面对大一这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分析,通过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才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对辅导员系统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培训十分重要与必要。

5.开展深入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非常必要。从调查中反映到:许多大一学生希望辅导员真正地深入学生,多到学生个体生活空间去,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听意见,了解每个人的内心感受,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大一这个不太了解大学生活特点与管理工作特点的群体,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与班级中去,亲近学生,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体的实际困难,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受到感染与教育。不开形式会议,少开大会,多开小会,面向有实际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

6.加强大一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从大一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反映出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中,折射出大一学生不同于其它年级学生的特殊压力、特殊心理状态与特殊需求,其中也蕴含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因此,深刻把握大一学生在大学生整体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加强对大一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是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一要加强对大一学生面对的压力研究,二要加强大一学生心理的研究,三要加强大一学生成才需求研究,四要加强大一学生成长背景研究,五要加强大学生行为研究,六要加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七要加强大一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大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的个体成长需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工作载体与工作措施,这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呼唤,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理论诉求。

标签:;  ;  ;  ;  ;  ;  ;  

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_大学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