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论文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论文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

王 龙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234)

摘 要: 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传统心性论思想。冯契认为,“心”指心灵,即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性”指人的本性、本质,包括天性和德性,人性是由天性发展为德性再复归自然,天性与德性融为一体的过程,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性全面发展,劳动实践起连接心与性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 冯契;心灵;天性;德性;心性论

冯契(1915—1995年),浙江诸暨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契的扛鼎之作“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创造性地构建了“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目前学界对冯契哲学思想的研究,或从整体出发,研究“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或从局部出发,对“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后者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心性论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从“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可以了解冯契的看法,但鲜有人研究。

1 冯契对传统心性论思想的回顾与评断

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将传统心性论思想按照其讨论的热度和影响的深度分为“两大两小”4个时期,“两大”指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与宋明理学时期,“两小”指汉魏至隋唐的佛教时期与近现代哲学时期。

1.1 先秦诸子百家至隋唐佛教时期

冯契认为,对心性问题的第1次密集讨论是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围绕人性问题展开,主题是“人性善恶之争,复性、成性之辩”。孔子论述性、心较少,只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人性的善恶不予评价。孔子讲求天命,说“天生德于予”时就有了性善论的观点。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的观点。道家侧重于道与自然,较少讨论心性问题。庄子主张“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孟子主张“反身而诚”,冯契将两者归为复性说。与复性说相对立的成性说认为人的德性形成与习惯、环境、教育有关,先秦的唯物论者如墨子、韩非、荀子等持这一观点。按照荀子的观点,人是有理性的,能够化性起伪,积善成德;人的德性形成时,心灵就有了圣智。冯契认为,荀子为成性说奠定了基础,但其性恶说存在理论破绽。

汉魏至隋唐时期,受佛教思想影响,对“心”的考察更加细致,对心性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冯契对禅宗慧能的自心是佛、明心见性思想持肯定态度,认为惠能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说颇为相似。

1.2 宋明理学至近现代哲学时期

宋明理学时期集体讨论心性问题侧重于心性的关系。程朱一派以朱熹为总结者,认为心与性不同,性与理同,心统筹性;陆王一派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性,心、性、理是同一的,性、理是心不同向度的显现。程朱、陆王两派都强调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恢复灵明本性,冯契归之为复性说。成性说也有新的发展,引入并强调“气”的概念。“气”有阴阳清浊、有运动变化,导致个体人性差异。冯契把王安石、张载、陈亮、王夫之归为成性说一派。冯契给予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高度评价。

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内收治的386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脑血管类疾病指征[2],且经系列检查确诊为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患者128例、冠心病患者146例、疾病兼发患者112例。386例患者中有男性187人,女性199人,患者年龄54.3-80.5岁,平均(72.6±6.2)岁,病程0.5-15.4年,平均(9.5±2.7)年。本实验的纳入标准为患者自愿参与实验、患者无重大脏器类疾病、无传染类疾病、未参与其他类型实验,且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2 冯契心性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2.1 心即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

目前,由于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得各种造假信息越来越多,干扰了大众的视听环境,而且,不精准的会计信息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同时,也要对会计监督体系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以确保现代化企业制度能够和会计监督体系相互监督、相互适应、共赢发展。

1)液化石油气的特性:液态密度:580kg/m3;气态密度:2.35kg/m3;气态相对密度:1.686;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上限:[V(能发生爆炸的气体体积)/V(含有能爆炸气体的气体混合物总体积)]:9.5%;爆炸下限:V/V:1.5%;燃烧值:45.22~50.23MJ/kg。

心的灵明表现在“觉”“知”,即意识、认识。“人有意识即有所觉、有所知,就是说主体有认识并且意识到自己有认识。”[1]204心灵是有意识的主体,心灵有一种明觉状态即意识状态。在意识领域,广义的“知”指人与动物共有的感知,狭义的“知”指人特有的理性认知、思维认知。人的认识与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相联系,即“觉”。冯契认为,不能忽视无意识的活动,无意识作为一种本能往往是强有力的,被意识“照亮”后,为心灵所察觉,意味着进入意识领域。意识与无意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我们把人的意识活动了解为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把人的精神活动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不过在总的精神的活动中,意识(相对于无意识)是主导方面;在意识活动中,理性(相对于非理性)是主导方面”[1]205

(1)首先将两个对应的高度弧分别等分成N份(图3中被分为三份,实验中被设置为四十份),将其记为L1层。

2.2 天性与德性融归自然

冯契认为,“性”字用法复杂,可指万物各有其本质、个性,也可指生物的天性即自然的禀赋,还可指属性、性质,如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他所讲的“性”指人的本性、本质,本性表现为人的情态,本质表现为现象,二者是道与器的关系。同时,他强调讲人性要着重注意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的本质特征,如理性、意识、道德等。冯契认为研究人性最重要的是把人视为活生生的个体。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个体及其发展过程都有一贯性的、本质性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个性,因此人作为个体塑造自我时,要以培养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个性为目标,即自在而自为的化天性为德性、化德性为自然,天性与德性融为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实践)和反思(意识)起关键作用。“由于反思,我这个主体就能够认识自己如何运用逻辑形式来统摄思想内容,如何凭借理性之光来照亮情、意、直觉等活动……意识主体就能够从与他人的交往(即社会交往)中,从语言交流活动中来自证其为主体。”[1]221由此主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而自我在本质上有自做主宰、自主选择的意志,因而人能够自觉地塑造自己、发展自己,选择化天性为德性的路径与方向。“劳动本来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理论思维、意识,劳动的对象就越来越多地由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了;人本身、人的劳动也逐步地自在而自为,即日益成为自由的人。”[1]223“自由的人”指德性归为自然之后,天性与德性融为一体的拥有自由人格的人。冯契认为,人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了才干、发展了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了社会,培育了社会能力,人不仅主宰并改造了自然,而且培养了德性,从而自作主宰。人既可以主宰现实的自然界,又能主宰人本身的内化自然。实现这样的自由,前提是克服劳动异化,并需要主体的“我”拥有正确的三观。

近代哲学经历了变易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的演化过程。冯契认为,近现代心性论思想随历史观的变化而发展。持变易史观的龚自珍提出“民我性”的概念,康有为、严复、章太炎等用进化论解释人性,熊十力提出“性修不二”说,金岳霖提出“情求尽性”说。冯契认为这些学说都有合理因素。

以哲学的视角,心指精神主体或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指精神活动中的一贯之体。这种精神主体指向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有所不同。冯契认为“心”“专指人的心灵即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1]203。“生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特殊时空中进行的,而精神活动,我们可以在内省中体验到,它虽有其内在的时间的历程,却很难说它有什么空间的形式。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精神是脑子的活动。”[1]204人的精神活动是发展变化的,其本质特点是灵明觉知。灵明觉知的发展形成灵明觉知的主体,即心灵。

2.3 心灵促进德性的全面发展

冯契赞同心和性有区别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质、本性含有“觉”“知”等意识内容,包括非理性、无意识的因素,具备社会性、劳动性等属性。人的意识侧重于对人性的理解、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评判。心和性涵盖不同的领域,分管不同的方向,不属于同一范畴。冯契没有明确表述心和性的具体关系,但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测其观点。劳动实践使人在天性化为德性的同时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和意识,后者属于“心”的功用,反过来促进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劳动实践进一步带动心灵与德性的成长,因此形成心灵—劳动实践—心灵和心灵—劳动实践—德性两个并行不悖的演进图式,直至德性全面发展形成自由人格。“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进步,人的灵明觉知之心在发展着,人性在发展着,心性关系也在发展着。”[1]208

3 冯契心性论思想的特点

3.1 根植于传统心性论思想

冯契的心性论根植于传统心性论思想与其早年的求学经历不无关系。20世纪30—40年代,冯契先后受业于金岳霖(其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冯友兰、汤用彤等大学问家,受到了良好的哲学基本功训练,中国哲学基础坚实。陈来先生曾说:“冯契对中国古典哲学不仅造诣很深并且有同情的了解,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运用中国哲学史来说明和表达他的观点,他的哲学中也明显有中国哲学的影响。”[2]冯契的心性论思想明显受孟荀人性论,程朱陆王心性论,张载、王夫之成性说的影响。

3.2 借鉴与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劳动是人最本质的特征。“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57冯契认为,自由的劳动是劳动实践与意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人的类本质;作为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是随历史而演变的,要从社会历史的演变中具体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按照人的本质的历史演变过程把人类历史分为3个阶段、3种形态。第1阶段,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以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本特征;第2阶段,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特点在于人的独立性发展了,但对物的依赖性也发展了;第3阶段,真正克服了对人的依赖与对物的依赖,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1]228正如冯契所言,他要做的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对中国历史上的心性论进行系统总结,进而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讨论他所理解的心性问题。

4 结束语

近代社会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国人不自觉地选择“照着说”“接着说”[注] “照着说”指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学习照搬,从而促进我国相关学科学术体系的建立。“接着说”指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应用于中国实践,或使用中国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西方学术假说。(任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长期性[J].党政研究,2017(4):54-56.) 的方式重构中国文化,此传统延续至今,这也是“反向格义”[注] 此观点由刘笑敢先生提出,他把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框架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称为“反向格义”。(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哲学研究,2006(4):34-39.) 的过程。冯契用“中马互格”的方式使中国哲学获得了现代性话语权。冯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格”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语境;以中国传统哲学来“格”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历史传承性和存在合理性得以确立,获得现代性话语权。贺麟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中国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亦即华化、中国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民族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5]9何萍、李维武教授指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就缺失了当代视角;离开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失去在中国生根的文化土壤,难以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世界。”[6]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成为今日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从这一层面来说,冯契对心性论思想的解读方式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陈来.冯契德性思想简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2):38-4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 何萍,李维武.从冯契“智慧说”的心性论和人格观看中国哲学的变革之路[J].学术月刊,2014(4):18-28.

On Feng Qi ’s thought of mind and nature

WANG Long

(Philosophy Department,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Feng Qi made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Feng Qi holds that “mind” refers to the soul,which is the main body of human spiritual activitie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and that “nature” refers to human nature and essence,including nature and virtue.Human nature i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from nature to virtue and returning to natural nature.To some extent,the soul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virtue,and the practice of labor functions as the bridge between mind and nature.

Key words :Feng Qi;mind;nature;virtue;thought of mind and nature

中图分类号: B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48(2019)03-0116-03

收稿日期: 2019-02-26

作者简介: 王龙(1992—),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近现代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卢 蕊〕

标签:;  ;  ;  ;  ;  ;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